翟家瑞、金双彦、熊运阜、刘吉峰等著的《黄河万家寨水库防凌运用方式研究》根据万家寨水库运用后的凌汛实况,结合水库防凌调度经验,介绍了水库运用对库区及水库下游河段凌汛的影响,分析了万家寨水库入库水文站头道拐凌汛期小流量过程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万家寨水库冰凌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库区淤积形态的变化,概括性地介绍了北方河流上水库建设对其上下游凌汛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库防凌运用方式的建议。本书特色在于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既注重冰凌的冻融和输移规律,又强调凌汛的水库优化调度。 《黄河万家寨水库防凌运用方式研究》可供从事防汛、水力学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李殿魁等人编著的《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是山东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已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增列专题《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和省“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巧川海动力输沙建专黄河口双道堤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持续对黄河三角洲的同土淤蚀、牛态演进、海况变迁、海岸防护等进行监测研究。前两个成果足研究如何在黄河河口前沿强化海动力、提高河口输沙能力、保证河口长期稳定;本成果则是研究如何在海岸带弱化海动力,促进泥沙沉降、维持岸线稳定、防治国土蚀退和恢复湿地生态,同时对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曲大潮流系统的结合部强力输送黄河泥沙等进行了探索分析。 《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将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牛态经济
由顾慰慈编著的《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讲述了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堤防工程的布置,波浪对堤防的作用,冰盖对堤防的作用,防护堤的渗透计算,堤防的沉降计算,土堤堤坡的稳定性计算,土堤的排水设备,防渗设备,边坡的防护和地基的处理,防洪墙的设计和计算,堤防的养护维修与观测等内容;书中还附有必要的图表和算例,可供读者参考和使用。 《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可供从事堤防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并可供水利、海港、城市建设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潮汐河口河床演变与治理(精)》由熊绍隆编著,根据国内外26条河口资料,以影响河口形态及其演变的重要且相互独立的因素,即径、潮流比值α和径、潮流含沙量比值β的合理组合αβ1/2作为分类指标,将潮汐河口分为河口湾型、过渡型和三角洲型三大类(其中Ⅱ、Ⅲ类又各分为三个亚类),较好地归纳出不同类型河口的形成条件和河床演变的主要特征。接着运用典型实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河口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特性,概述其治理实践,并据以综合分析了潮汐河口开发治理的共同原则和各类河口的治理关键与难点。
本书深入研究了黄河下游窄深河槽泄洪输沙机理、高含沙洪水输移等,分析了游荡性河道河势变化规律与河型转化条件及改造的途径,论证了高含沙水流产生的可行性。针对游荡性河道存在的问题,推出双岸同时整治方案、水库泥沙多年调节运用原则、控制条件,提出可以利用窄深河槽具有的极强排洪输沙能力将泥沙输送入海。 本书可供水利专业研究人员、流域管理者、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大部分河流沿岸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如何准确模拟洪水,为防洪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是水利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丹麦DHI公司的Mike Flood软件将零维、一维、二维耦合,是一种功能较为强大的商业软件,本书详细介绍了该软件进行洪水模拟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二次开发和应用案例,读者在系统学习本书后,能够熟练使用该软件来完成宏观复杂河网及蓄滞洪区联合运用的洪水模拟及微观建筑物的模拟等工作。
《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系统地介绍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针对大量的应用研究实例,开展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水库群防洪库容联合设计、基于库容分配比例系数的水库群防洪库容分配规则推导、单个水库入库流量反演、梯级水库水量平衡修正、预报调度集成的实时水位预报技术、基于两阶段的水库群实时防洪风险评估、基于风险分析的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域推求、水库的防洪柔性调度区间推求、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设计及防洪基金构建等。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促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河流生态修复》在深入论述河流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方法、技术措施和监测评估方法。 《河流生态修复》共5章,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深入分析了各类经济建设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阐述了河流调查与分析,涉及地貌过程、景观格局、水文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环境压力一生物响应分析;重点阐述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包括规划的时空尺度,河流生态状况分级系统,修复目标与任务,修复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编制流程以及修复措施工具箱;详细介绍了各类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道内栖息地修复与加强,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及水利部公益专项资助项目。 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地震作用下高拱坝的实际性状、安全裕度、破坏机理,以及强震区水电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其内容主要分为高拱坝坝址地震动输入,高拱坝坝体一库水~地基体系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安全性评价,大坝混凝土动态抗力试验、数值模拟及其机理三篇,共15章,具体涉及高拱坝抗震分级设防水准及其相应性能目标的确定、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高拱坝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并行计算研究、大坝混凝土动态弯拉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全级配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等。 本书可供水工结构抗震和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李原园、塞耶斯、沈福新编写的《现代洪水风险管理》通过对国内外洪水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分析回顾,系统总结了洪水风险管理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经验,针对当今社会面l临的防洪减灾问题和挑战,深入分析了洪水风险管理的时代特征,研究探讨了现代洪水风险管理思路、途径以及管理框架,并针对洪水风险及其不确定性,系统论述了适应性洪水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在风险应对、空间规划制定、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建立、洪水风险图编制、突发洪水风险应对以及洪水保险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原则和技术思路。《现代洪水风险管理》是一本学术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专著,可供城乡规划、水利规划设计、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管理等有关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新中国治淮60年,镌刻着老一辈创业者无私奉献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几代建设者的青春和梦想,见证着治淮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淮河大地的历史巨变。适逢治淮60周年之际,淮河水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这部《治淮60年纪念文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文集中欣喜地看到,一批治淮老领导、老专家,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和关心治淮的社会各界人士,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倾心追寻新中国治淮的坚实足迹,深刻思考新时期治淮的重大问题,热情展望淮河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景式的治淮壮丽画卷。这部文集的出版,对于深入研究淮河治理历史,全面总结治淮重大实践和经验认识,扩大治淮的社会影响,激发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治淮、支持治淮,凝聚起促进治淮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将为今后的淮河治理提供有益的借
本书根据我国堤防工程的现状和现行的规范、标准,介绍了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基本知识、堤防工程堤基的安全问题、土质堤防工程的安全验算、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措施、河道堤岸崩塌原因与验算、河道堤岸的防护措施等有关知识。本书可供从事河道堤防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河道抢险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为进一步完善黄河防洪工程定额体系并方便使用,在上述委颁预算定额的基础上,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建设造价经济定额站组织编制了《黄河防洪工程预算定额》。《黄河防洪工程预算定额》是根据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实际,对水利部颁布的《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2)和《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1999)的补充,与其配套使用。本书可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本书针对黄河治理这一经典论题,从宏观的时空视野、多学科结合的角度,用翔实的数据、先进的技术和缜密的逻辑研究了目前黄河下游存在的洪水灾害风险,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自然规律,并据此提出为现行黄河预留后备流路作为治黄的远景战略,将黄河之害限于可控的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从地域系统角度探索治黄途径的意义与必要性;构建了黄河下游决溢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各个河段的决溢风险;运用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演进模型,预演了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的演进过程及淹没状况;建立了大尺度洪水灾害影响与损失评估方法,预估了黄河下游典型位置发生决溢将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提出顺应黄河发育规律,确定后备流路作为治黄远景战略,以规避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风险。 本书可供风险管理、灾害防
刘玉年、何华松、虞邦义编著的《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共分4章,介绍了淮河中游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淮河中游径流量与输沙量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主要测站水沙关系,进行了输沙平衡和河道冲淤计算,建立了淮河中游河道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和河相关系,建立了造床流量与特征流量间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河道特性和演变规律,在系统分析已实施整治工程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淮河中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背景和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指出了淮河干流进一步整治的方向。《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对淮河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供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做河床演变研究时参考。
本书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水文学委员会(CHy)组织编写的洪水预报和洪水预警实用指南,目的是为那些需要建立或定制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指导。该指南并没有按照一个特定的模板或惯例,为用户开发洪水预报预警系统设计初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通过列举许多不同的实践和技术范例,反映不同情况下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水平和系统性能。本指南共分9章,内容涵盖水文监测、信息传输、洪水预报方法与模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发布与管理等方面国际上*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方法。*章概述了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设计,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实现和运行,第八章介绍洪水预警框架和业务,第九章介绍洪水预报预警相关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本书
本书是部介绍世界江河与大坝的综合性工具书,同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数据齐全、信息密集、论述简明的水利水电应用科学技术著作。 全书分3篇,约200万字。篇为江河篇,凡长度1000km以上、河口流量1000m3/s以上和流域面积10万km2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独立河系,均作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二篇为大坝与水电站篇,凡坝高100m以上、库容30亿m3。和装机30万kW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工程,均做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三篇为信息数据篇,给出了当今世界上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分类统计数据和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特性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编制了详细的英文索引,在统计表中附了参见页码。 书中各条目的介绍详简不一,随条目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异,详者多达数万字,而简者只有百余字。各条目的基本内容是:河流条目介绍了该河的地理位置、
本书讨论了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优化调控问题;并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相联系,提出了维持健康河流功能、流域生态和环境安全的条件;探讨了流域水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对河流地貌、江湖关系、生态演变等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水沙资源优化调控与配置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生态修复的新措施和河流治理的新方向。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水沙特征,泥沙概算,植被与侵蚀,人工阶梯一深潭系统进行长江上游支流的泥石流治理及其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对长江生态系统河床演变的影响,江湖关系的演变及生态变化,水利工程优化调控方法,江湖生态修复方略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方法,以及长江口的演变规律。 本书是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子课题“流域生态与水利工程优化调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与集成编写而成
《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市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见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人文忠》,全书共分淮河流域历史文明、名胜、风俗、著述、人物五篇,并附《淮河志》全志附录。本卷主要记述了淮河流域人文风情及历史文明的变迁过程。附录所选治淮文献资料,上起明、清,下至1990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卷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币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