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
当前的社区治理模式重构还没有完全打破旧知识体系的束缚,呈现出新的社区治理实践与旧的社区治理知识的矛盾。究其缘由,很大程度在于对社区治理旧知识体系的反思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采取一种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对社区治理的知识体系进行再省思。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区自治、社区情谊和社区管理的知识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旧的分散化的社区治理知识体系已经不再能够为新的社区治理实践提供可靠的知识基础,以“社区合作治理”为中轴的新知识体系建构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当然,社区治理新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建立在社区自治、社区情谊和社区管理知识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之上,并实现基本理念的转换。通过对社区治理知识体系的历史反思和逻辑澄清,可以从知识论层面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研究,并为当前社区治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民政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丛书》介绍了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理论知识、技巧和方法等,适合民政领域基层从事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人员学习使用。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公共卫生系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会带来突出的社会问题。康复工作不仅仅要关注患者本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患者家庭及家属的生存状况。在聚焦家庭的帮助系统促进家庭通过自助及同伴支持的形式完成家庭能力建设时,这些帮助计划背后理念设计与社会工作提倡的复原、赋权、发掘案主潜能等观念一致,并且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整合信息,提供咨询和培训,进行个案管理和组织自助小组等方面都起到资源链接的作用,在帮助患者及家庭过程中实现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多元主体合作模式。
质的研究方法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本书集中了一批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这些研究涉及许多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研究者以观察、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对象内心深处,体验、了解问题的深层原因并给予意义的解释,是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动教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课程只是一门入门课,将我选修过的三门有关质的研究的课程内容糅为一体,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本土化”改造。本论文集收入有:在行动与思考中学作质的研究,女教师性别角色意识研究,不该发生的故事——对首都某高校四名作弊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等篇章。 本书是一部学生心得体会的汇集,收集的是1999年秋季学期学生的期末论文,本论文关注的
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
本书聚焦于上游与下游的空间均衡、生态与经济的耦合均衡、政府与市场的主体均衡、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制度均衡,贡献了基于流域补偿均衡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方案。创新观点有:第一,明确了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城市主体,基于产业联系优化了跨界流域生态补偿城市主体关系,突破了下游补上游的空间均衡。第二,跨界流域生态补偿低效率面临体制性和机制性成因,体制性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分权,机制性因素包括主体偏好和经济社会因素等。第三,政府支出绿色偏向决定补偿规模及多元主体的出资比例,政府主导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需财力保障。第四,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需有效市场并要求市场有效,高补偿诉求和低实践标准是长期存在并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第五,制度耦合可以有效防范政府或市场失灵,横向转移支
这是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约35万字,由美国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该书对西欧、北美洲、亚洲、中欧和东欧、拉丁美洲等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完成了系统的资料收集,内容包括:这些组织的基本规模、结构、收入基础以及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国家的表现有何不同:什么因素促进或阻碍了这些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实体的特殊属性是什么。 本书适合非营利组织研究和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公共管理方面的师生利热爱非营利组织事业的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研究论稿》由王祎编著。????《礼记·乐记》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艺美学的奠基之作。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又杂糅道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多学派的思想,哲学内涵亦十分丰富。“《礼记·乐记》研究论稿”,由上、下两篇组成,共六章。上篇为《乐记》的文献、文本研究;下篇为《乐记》的文化、哲学、文论等研究。《研究论稿》力争使每个结论建立在可靠而详实的史料、全面而深刻的思考、科学而缜密的论证基础之上。????
本书精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林斯的三篇论文,由王铭铭教授选编。 《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为萨林斯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的演说,关注的是太平洋群岛及其近邻亚美大陆的人民如何以互惠方式改造了资本主义的“冲击”,西方物品和西方人如何被整合成了本土权力。 《甜蜜的悲哀》这篇长文的主题是启蒙运动以来出现的西方经济行为模式背后的远古宇宙观背景,萨林斯力图通过此一探讨反思在人类学界以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界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论点,如“罪恶”“需求”“权力”“秩序”等。 《人性的西方幻象》指出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被“人性”的幽灵困扰:人是被迫受制于自身兽性的奴仆。萨林斯认为这种观念不过是一种幻象,这一幻象同样起源于文化,而通过修昔底
本书精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林斯的三篇论文,由王铭铭教授选编。 《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为萨林斯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的演说,关注的是太平洋群岛及其近邻亚美大陆的人民如何以互惠方式改造了资本主义的“冲击”,西方物品和西方人如何被整合成了本土权力。 《甜蜜的悲哀》这篇长文的主题是启蒙运动以来出现的西方经济行为模式背后的远古宇宙观背景,萨林斯力图通过此一探讨反思在人类学界以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界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论点,如“罪恶”“需求”“权力”“秩序”等。 《人性的西方幻象》指出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被“人性”的幽灵困扰:人是被迫受制于自身兽性的奴仆。萨林斯认为这种观念不过是一种幻象,这一幻象同样起源于文化,而通过修昔底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接续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知识社会史》(上卷)的叙述,讲述了从1750年代法国《百科全书》出版到维基百科盛行之间的知识的社会史。如同其前著,本书提供了一种社会史观(或者说历史的回顾型社会学),不仅关注个人,也关注集体关于知识传播的行为和趋势。
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著作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民政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丛书》介绍了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理论知识、技巧和方法等,适合民政领域基层从事矫正社会工作的人员学习使用。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于矫正体系中。它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矫正社会工作包含四方面含义:一,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二,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第三,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第四,矫正社
东方主义(orientalism)这一概念,所关涉的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这种表述,有长久的历史和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萨达尔此书,正是对这一历史和结构的一种梳理。在梳理东方主义的历史及其内在的逻辑结构的同时,萨达尔也梳理了晚近有关东方主义的诸多理论和批评,并讨论了东方主义在当代西方的深化和实践。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西方思想史中俯拾即是的对于东方的诋毁和侮蔑之语,(其中包括了对于东方各种文化形态可笑而偏私的误解:对于中国、印度、等丑化描述)并对其进行了非常深刻和严厉的批评,并认为这些对于东方妖魔化的想像暗示了西方文明缺乏包容性和平等对待其他文化形态的信心。虽然作者引用的许多文字反映了西方人在认识东方的过程中非常荒唐、可笑,甚至是黑暗的一个侧面,其中也确实包含了许多污蔑、偏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