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理论篇和案例篇两部分。理论篇论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生态文明体系与制度的建立,以及从传统行政到绿色治理的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县域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及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案例篇则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大城市辖区、县级市和全国十县绿色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富经验,反映了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本书从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储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入手,全面探讨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对全球储能产业发展动态、主要国家战略导向及支持政策、我国储能产业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还研判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机遇、区域储能产业发展路径,剖析了我国储能产业面临的瓶颈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本书针对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以福建省连江县敖江口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2020年10月、2021年1月、2021年4月的表层沉积硅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122种硅藻。本书分析了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使用CCA分析发现,盐度和pH是影响敖江口硅藻分布最显著的环境因子,相比于表层海水温度等时间变化趋势显著的因子,硅藻分布更多受到了空间变化趋势显著的因子的主导。敖江和闽江径流与外海的浙闽沿岸流的强度变化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外部推动力。沉积物粒度是影响敖江口硅藻分布的次显著环境因子,主要对沿岸站分布的淡水硅藻产生了二次筛选作用,筛去了个体较大的淡水种,保留了个体较小的淡水种,从而使得部分淡水硅藻具有了指示粗颗粒沉积环境的生态意义。
本书主要对浙江省各类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本底情况、演变特征、政策及相关科技等进行了多要素、多视角的总结。同时系统归纳了浙江省海洋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针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海洋环境问题,总结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的浙江经验,为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参考。本研究结合近三十年以来,浙江省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科技探索、涉海开发政策演进的特点,对海洋渔业、海洋岸线与港口、海岸带土地、海洋旅游、岛屿等海洋资源开发的浙江经验进行相关总结,有利于更好地梳理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及特点。另一方面对浙江省近海环境变化状况进行小结,对近海环境保护科技、政策及保护措施进行梳理,寻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保障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企业从生产要素智能化向生产系统智能化转变,而作为企业研发、生产、销售负产出的污染排放,势必会受到智能化引发的生产流程优化与全产业链重塑影响。本书立足于工业智能化这一新型生产形式,在系统梳理有关碳排放绩效与工业智能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样本数据测算城市碳排放绩效与工业智能化指数,并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探寻动态演化规律;探究工业智能化对多重碳排放绩效的作用效果、作用差异、作用路径及外部环境的干预效应,以期在技术变革中为经济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不仅关系着农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满足,也关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精神为指导,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本书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田野访谈、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了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治理演变,阐释了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依据、要素构成和基本原则,分析了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成效与制约因素,探讨了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主体权责、保障机制和现实路径,旨在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内容和治理机制的有效协同,构建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关注氮素厌氧转化热点区域——稻田土壤 探索氮素厌氧转化途径的关键限制因素 解析氮素厌氧转化过程微生物驱动机制 内容简介: 稻田在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协同铁还原(简称铁氨氧化)等厌氧转化是土壤氮损失途径之一,其对提高土壤肥力和质量,以及降低环境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稻田土壤的厌氧氨氧化和铁氨氧化过程及机制研究仍较为缺乏。本书在国内外对氮素厌氧转化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稻田土壤,运用13C、15N等同位素标记法,探究稻田土壤中氮素厌氧转化速率及其对N2产生的贡献率,探索氮素厌氧转化途径的关键限制因素。同时,基于多个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原位稻田土壤,解析氮循环过程不同反应
新疆是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融之地,也是西北干旱区 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而南疆作为新疆干旱区绿洲的典型区域, 研究价值。本书对南疆绿洲中传统绿洲聚落的空间分布、建构特征、适应性技术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归纳绿洲聚落地域生态特征方面的适应性技术策略,梳理绿洲聚落建构技术的演变,解读空间建构与环境适应性技术及生态智慧。其目的是展示一部较为系统的干旱地区地域性绿洲聚落图说,可供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园林景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设计、建筑技术等专业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专业爱好者阅读。
......
书稿是拟开发的职业教育蓝皮书一种,由深圳市教育局授权并组织编写,体现了编写的性。书稿详细介绍了深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所收数据资料详实可靠,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深圳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蓝皮书应有的性。
汪鸣泉,副研究员、 工程师。主持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科教协同创新项目、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研发项目、科技部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STS智慧城市项目子课题等。本书在低碳城市视角下,对汽车共享进行了研究,汽车共享可以在汽车未全面进入家庭时,缓解非理性的购车行为带来的诱增出行及城市蔓延问题,满足合理的用车需求,在中心城区替代一部分出租车的功能,并从整体上减少机动车的行驶里程,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本书不仅可作为研究性的文献,也可以为相关政府的决策人员、市场的操作人员以及部分用户提供帮助。
本书通过解读经典文本,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理论体系中社会治理主张,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中国化和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历程、经验与教训,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环保设施安全风险管控》由朱方主编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新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刷。郭净先生背着简单的行囊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为了真实记录和观察当地的情况,与村民同吃同住,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村民给他的称呼是“桑匹记者”,而不是外来的“甲”。在这本《雪山之书》中,郭净先生从中国严重的梅里(卡瓦格博)山难入手,以纪录片拍摄者和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开展长期调查,深入了解当地藏族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以及外来探险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雪山之书》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结合的方式,探讨当地人如何与山、与身边的自然打交道,描述了卡瓦格博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神山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