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出版以来,畅销至今。董乐山译本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红色根据地的情况。 此次新版配有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经典版本。 本书为*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书目。
作者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他远离城市,孤身一人来到这里,一切从零开始,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在静谧广阔的大自然里,他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与自然交朋友,与草木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此期间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
本书为非虚构文学作品,讲述了致力于动物保护、保护世界濒危物种的著名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劳伦斯 安东尼曾被要求保护一群 爱惹麻烦 的野生大象,如果他不接收、保护它们,它们就会被杀死。为了挽救这批野生大象的生命,安东尼接纳了它们。安东尼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跟随象群、与象群交谈。他与象群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排斥、接近到信任的过程,zui后他成为象群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与这群大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保护象群的同时,象群也让安东尼了解了生活、忠诚、爱、饶恕、自由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七千里流亡》是一部不多见的中学生抗战流亡个人史述。战火岁月中西南联大迁徙流亡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在全国抗战的大变局中,许多沦陷区中学也一路西迁。刘可牧以独立的目光、生动的笔触详尽记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随中学流亡大后方的经历 艰难跋涉七千里, 读书救国 ,弦歌不辍。轰炸、险途、饥寒、疠疫、贫困、无助、死亡、从军、革命、逃离 展现了抗战大时代里,同学、师长等各色人物的种种际遇、命运,在实录笔下,众多人物的归宿也补叙于文中。作者还以情志盎然的文字,形象地再现了战争笼罩下流亡沿途五省的民情风物,是不可多得的抗战社会生活史料。本书以个人史的姿态为那个年代、那段历史做了可贵的注脚。
在6000多米的冰峰上,乔 辛普森摔断一条腿。搭档西蒙 耶茨尝试用绳子把他放下山去,展开一场孤身救援。 下放过半,乔悬在一堵冰崖中间动弹不得,身下是深不见底的冰隙。西蒙在上方拉着绳子苦苦支撑一个多小时后再也坚持不住,无奈从背包里拿出刀,割断了绳子。 乔向下坠去,一段岩架将他拦住。他活了下来,可身处冰隙,拖着断腿,忍受着寒冷、饥渴、疲惫,眼下似乎只有死路一条。绝望中,乔做出决定:他固定好绳子,滑下岩架,开始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重磅推荐: 稻田间,人家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院子里,树上结满熟了的果子;老屋前,乘凉的老人们轻摇手中的蒲扇 在那里,人们熟悉山野间的每一条河流,可以喊出每一棵树的名字,知晓从哪个角度可以望见美的山脊线;在那里,人们尊重自然,哼着小曲儿呼唤着即将归来的牛羊,将天然作物做成各种诱人的美食;在那里,人与人和谐相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如今,农耕文明虽已日渐隐去,但这份藏在我们心底的乡土记忆,依然可以在任何时刻,激起我们内心的回响。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31个极具地域风格与文化特色的传统乡村,领略迷人的山乡奇景、悠久的历史变革,体悟老一辈人的生存智慧,感知时代变迁,寻回失落已久的乡土情怀。
本书是萧楚女的杂文选集。先由青年个人修养问题谈起,主张青年以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且远大的革命理想,积极地投身于现实生活。随后论述了在当时中国,教育远不足以救国,革命才是救国的*出路。结合时事,控诉帝国主义对中国民众的压迫,并怒批当时一味退让的腐朽政府。而后指明我党与国民革命的关系,批驳了 醒狮派 对我党的恶意中伤。为因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觉前路迷茫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革命信仰之路。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诗人生平事迹的普及读物。通过对中国古代八位伟大诗人的介绍,梳理出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走向,可称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诗史。胡怀琛先生从个人的鉴赏喜好出发,对八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宗源进行了精到的论述,使读者在很短时间里得以了解中国古代主要诗人与诗歌的成就。附录《诗的作法》尤见胡先生融通新旧诗歌的学力,他游走在新旧诗歌之间,为诗歌爱好者打开了一条诗歌写作的门径。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经典代表作,自出版以来,六十年间畅销不衰,深受万千读者喜爱,其极具特色的文风,也影响了后续许多作家。 此版本收录了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之间创作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其中包含负有盛名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篇目,完整收录,未有删节。全书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纯美的人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要学会强硬,学会承受,学会麻木。不要怕疼,不要发火,什么都别表现出来。 在那个本该全家团聚的夜晚,刚假释出来的哥哥加里对我说。 我以为他是在教我怎么在监狱里存活下来。现在我才意识到,他是在告诉我如何在我们家存活下来。 1976年,美国犹他州发生了一起轰动全美的案件:加里 吉尔摩在假释期间无故殺死两人,遭逮捕后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使用上诉权,坚持要求对自己执行死刑,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震动。1977年1月,加里 吉尔摩被处决,成为犹他州恢复死刑以来被处死的首例。作家诺曼 梅勒以此事件为蓝本创作了《刽子手之歌》。 多年后,加里的弟弟米卡尔 吉尔摩从自己的视角重写了这个故事,讲述案件背后整个家族的悲剧,以及自己对于 罪与罚 的深思。
此稿是作者十五年间陪伴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的母亲的日记。作者聂晓华的母亲于2001年被诊断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母亲的病情从开始健忘,发展到不断失去行走、进食、意识等能力,*终变成 植物人 ,身体煎熬,意识远离。作为女儿的作者陪伴在侧,目睹母亲生命渐渐逝去的过程,为了从无助的绝望中挣脱出来,她以日记的形式零零散散、坚持记录了十五年。日记中,除了客观记录病情发生、发展以及症状、应对,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和对亲情的感怀。 本书文笔流畅、叙事质朴,没有刻意煽情,但是因其真实、真切的细节,常能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作为中国版的《恍惚的人》,在当下老龄化问题加剧的背景下,此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录了一位参加抗美援朝的汽车兵的战争经历和日本摄影家1965年访问中国时所拍摄的老照片,考证了一幅罗振玉1929年的全家福,刊登了一位知识分子在1950年的思想汇报和一位大尉军医在1961年前后的日记,等等。
当战地记者成为母亲,家是新的战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私人战事,也是所有女性面对的现实 辛辣吐槽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公,细腻坦陈生育带来的身心洗刷,一部在尿布和失眠中寻回自我的回忆录 在你们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 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你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女性的日常生活被怀孕、流产、婚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的孩子和学费打碎。我的,你的,全世界女人的那些事情。 家务就是一切。这种无处不在的生理需求,一直阻碍着女性的发展,让女性保持缄默。 这个故事关于每个在为人母后依然想要自食其力的女人。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重复发生。 我听得到你。我看得到你。我理解你。
《青藏线》这部苍茫磅礴、壮阔凝重的报告文学,深情叙说着天路开拓者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与一条公路的传奇故事,它向世人展示了一条穿越世界屋脊的 天路 究竟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修通的,向人们阐释为何 青藏线之父 慕生忠的故事比他修建的这条 天路 还要神奇。为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群铁血硬汉的传奇,重新构建了一个英雄的神话。
这是一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的现实主义作品。2014年10月作者只身自费远赴新疆,深入北疆种棉区,与来自河南的拾棉工同吃同住同摘棉,采访50余人,笔记6万多字,照片近300张,获得*手珍贵素材,得以创作完成此书。作者以精妙灵动的语言,句句在场,充满热度,记录了他们背井离乡、鲜为人知的生活与劳作、困顿与挫折、坚忍与奉献的生存实况,描绘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梦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作者别出心裁地以32朵棉花做比喻,生动形象地勾勒了 财迷女 双孤女 耳环女 指甲姐 被拐女 兵团男 盲流叔 这样一群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拾棉工。他们有哭有笑,他们有汗有泪,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获得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每一个拾棉工的故事都是一幅深刻鲜明的浮世绘。他们的故事,是中原文化和情感在西域边疆的生长和开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