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灵犀丛书: 诗境浅说 俞陛云著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 俞平伯著 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著 诗词指要 谢崧著 传说犀角上隐有白纹,感应灵敏,拥有 灵犀 ,彼此便能心领神会,不言自明。古人的好诗词,立意布局、声韵格律都有规矩法度,而境界情致又出之于自然,读之朗朗上口,妙处却难以迹求。今天我们学诗,如果能在关键处得到点拨,便能豁然开朗,领悟诗词鉴赏和创作的奥妙。为此,我们推出这套 诗词灵犀丛书 ,希望借助既深谙诗词创作,又懂得品鉴诗艺文心的名家之作,丰富我们的感受能力,使我们在读懂一首诗,写好一首诗的路上多一点灵犀,多一点慧心。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
《诗品》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诗歌评论著作。《诗品译注》是周振甫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踏实的作风,对《诗品》作了精心的校勘、今译、注释和解读说明。 译文 采用直译, 注释 注重解释典故和难字难句,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说明 征引丰富的材料,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使《诗品》的文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为更好地挖掘与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彰显并传承其精神及魅力,中华书局推出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系列。该系列在 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 读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升级。 《唐诗三百首诵读本》(升级版)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系列之一,我们依据权威版本收录《唐诗三百首》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备全文诵读音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分章节附录),旨在让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享受更优质的内容、体验更纯粹的诵读。
《千家诗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青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版本收录《千家诗》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六一诗话》是我国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六一诗话》以“闲谈”的方式,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却始终贯彻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 《温公续诗话》作为续补之作,常常照应《六一诗话》,对《六一诗话》中提及的诗人、诗事予以补充或续说。主要是品评、鉴赏时人及前人的一些名诗。充分显示作者杰出史学家的特长,往往寥寥数语即传神达意,人物活现,跃然如睹,事意丰富,令人咀嚼。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白诗的语言以通俗易懂、平易流畅著称。无论古体近体,都十分自然流畅,明白如话,与同时代韩愈、孟郊的险怪诗派以及李贺、李商隐的幽深隐曲诗风形成鲜明对照。其诗歌创作题材包括讽喻诗、感伤诗和闲适诗等方面。 本书共选入白居易的各体诗歌作品(包含词作)二百馀首,按作品创作年代编排。其中《白氏文集》前集中编入讽谕、闲适、感伤诗的作品,也在题解中说明。原文主要依据宋绍兴刻本、日本那波道圆本,同时参照金泽文库本等日本古抄本进行了校勘。注释在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作品涉及的唐代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制度习俗、社会思想以及经史成语、典故等均加以说明,力求清楚、简明,兼顾学术品味与可读性。
读书重在自己的体悟和思索。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连成一片,互相启发,这种被钱钟书先生提倡的 打通 的方法非常重要。《穿越唐诗宋词/*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作者李元洛先生学识渊博,古今中外随手拈来,又兼风趣幽默,能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精髓,并能让我们轻松自如的应付相关知识的考试。 阅读李元洛原*,黄荣华、王希明编注的《穿越唐诗宋词/*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我们走上宋词(唐诗)之旅,留连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江山如画,你会发现宋词(唐诗),远不止你想象的那样。
韩愈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唐代又一重要诗人。韩愈诗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 狠、重、奇、险 的艺术境界;一是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有的造句平直浅白,有的有意反对称反均衡,以恢复古朴刚健参差之美。韩愈诗对宋诗影响较大。本书精选韩诗90余首,韩愈诗之菁华尽在此中。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 小李杜 。杜牧的世族家族、骨肉情谊、一生中的交往,造就了他风流倜傥的性格,并由此形成豪迈奇崛、清新爽健、明快隽永的诗风,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前人以 快马注坡,铜丸走盘 形容其诗。 本书吸取前人与时贤选本之长,并结合选注者个人的体会,进行筛选与增补,特别注意选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篇章。所选诗文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每首诗题下设题解,具体说明其诗的创作时间、写作背景、作品之特色、后人之评价等;并辅以注释,注释力求简明精当,解决字词难点、典故含意,串讲诗句大意。其中汇聚了不少选注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杜牧其人其作均甚有裨益,是一本轻巧适读的便携图书。
张元幹生活于两宋之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词张元幹生活于两宋之间,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又经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词能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的重大主题,成为对国事发表见解和感触的艺术手段。本书对张元幹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穷尽式整理,本次整理要求较高,不是简单的汇辑,而是严谨的学术考辨,尽量考辨作品的写作时间、背景,诸本流传过程中的异文,散佚残篇残句的辑佚,误署误舛作品的辨析。一本之内包括编年、校勘、辑佚、 辨伪、 汇评、简注等。
《千家诗》是我国明清时期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虽然号称千家,《千家诗》实际上只录有122家。
中国诗歌经典作品一百首系列 包括《诗经一百首》《古诗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宋诗一百首》《元曲一百首》等,共九种。编者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中国经典诗歌研究专家周啸天。每本书中所选录的诗人和诗歌都极具代表性。编者对每首诗歌都予以了注释、简评,角度新颖,语言精练。这套书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更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诗歌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修养。
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宋代是我国词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前人说过 一代有一代文学 ,那么词就是能代表宋文学的种类。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等,它大约起源于唐代中期。成熟于北宋。词的发展与音乐有密切的关和调可以会乐而歌唱,音乐的影响成了决定词的体式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于浑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关系学力者也。神致由性灵出,既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晕芳气而不可能掩者也。近世以小惠侧艳为词致斯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生,未窥宋贤门径,何论堂奥!未闻有人焉,以神明与古会,而搜集择其至精,为来学周行之示也。上疆村民先生尝选《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南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
本书以沈刻王校南词本(《晨风阁丛书》本)为底本,以影写吕刻本、侯刻本、粟香室覆侯本、《全唐诗》本,以及有关二主词的各专集、各选本、词话、笔记互相比勘。注释方面,歧义处加以别择,疑难处加以疏解。就全词的创作意图、艺术手法,进行精到的说明。不少词作并附录相关的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 今列入 中国古代名家集 丛书,做了一定的修订,并增加了附录的内容:(一)附录二:李璟李煜词评精选;(二)附录三:李璟李煜诗;(三)附录四:李璟李煜文。作为阅读二主词的重要参阅的内容。本书近乎收录了李璟李煜的全部作品,称得上《李璟李煜全集》。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常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三百首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权威版本收录《元曲三百首》,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谈词论曲:跟大师学古典诗词》是著名词学大师龙榆生的经典著作。龙榆生(1902-1966),20世纪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谈词论曲:跟大师学古典诗词》是一本贯通词曲,探讨词曲的发展规律、指导创作、欣赏方法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是 文化广西 丛书中的一种,收录广西先秦至清代诗歌代表作近65首,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广西诗歌发展的历史,对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语言艺术、思想意境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评析,使普通大众能清晰地了解历代诗人名家在广西的创作情况,从而了解广西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和概况。广西历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本书精选广西各朝代诗歌代表作品集结成册,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感受广西诗歌魅力、了解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陆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人。陆游现存诗歌九千四百多首,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是十分鲜明的主线。陆游诗歌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壮、踔厉风发的一面;不少诗既有素雅清幽、恬静淡泊的一面,又有平中见奇、悲慨外溢的一面。为有宋一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陆游现存词作一百四十三首。继苏轼之后,以诗笔为词,在词作内容上作了进一步开拓,突破了 艳科 的藩篱,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书诗126首,词15首,旨在介绍陆游诗词的大致情况,从而较为清晰地认识陆游其人其诗。在诗词选择上尽量注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注意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全面性、风格的多样性和创作的阶段性;注意不为历代选家所瞩目但确实耐读的诗篇词章。全书按创作时间编排。题解尽可能揭示诗词背景和创作心境以便于读者作深入理解。注释采取注和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