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刘卫兵历时近两年撰写完成。书中浓缩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新闻采访和摄影经验,通过大量案例讲述各种摄影实战中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纪实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本书以摄影记者多年的摄影经历为主线,以摄影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为背景。既是一本讲述摄影采访实战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又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发展的史料性图文著作。
本书为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的策展项目“七条小巷”成果的 书面呈现,也是一本展览艺术作品集。七条小巷分布于浙江丽水老城区,是当下新中国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以来,作为“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策展人,傅拥军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居民充分互动,指导居民自主拍摄照片和纪实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鼓励小巷居民参与创作《小巷画报》、《小巷诗集》以及小巷纪录片,并在小巷展出和上映;还开启了“影像教育计划”“真吾照相馆复兴计划”等,帮助小巷恢复昔日活力…… 终呈现了一场专属于七条小巷的艺术展览,并在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本书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并结合摄影作品和口述实录,讲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还原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人文温度的
达茂的冬天,原本想回答的问题是:蒙古族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候下是如何生存的?但是闻丹青团队在深冬去了草原,看到的却是无雪的冬季。《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也许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草原冬天哪里去了?
在本书中,专业摄影师和畅销书作者斯科特·凯尔比将教你如何拍摄并利用后期处理软件修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光人像照片。从随身携带的镜头的选择、捕捉不同类型的自然光时相机的设置、古典绘画大师的用光技巧、让光线 柔 美的技巧、实用的摆姿及构图技巧,到典型的后期修饰技法等,斯科特会教你如何分析照片,如何设计拍摄思路,还提供了如何运用并调整光线以创作出人像摄影佳作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知识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钟爱拍摄自然光人像的摄影师参考阅读,可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看与被看 摄影中国》为著名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对影像视觉多年观察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使用 观看控制 与 视 觉秩序 这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现状。其中 面对摄影家 部分收录了新时期早出现的几篇访谈,提出了一个 站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 的问题; 个人观察的纪念碑 部分透露了摄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历史的重要原因; 双重视野 部分通过作者的几篇主题发言探讨了摄影书写话语权的问题; 历史的质感 彰显了摄影作为一种观察、工作方式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性奋斗; 观看之道 部分则呼应全书主题,在更大的言说范围内论证了两个关键词的指涉。 写在前面的话 『影像阅读』文丛 编辑部 北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出版社所在地, 影像阅读文丛 在此诞生。 出版计划中这一系列谈论影像的书,其作者都是那些一线
仲夏时间,内蒙古达茂旗乌克镇大汉海村,在茫茫草原上,只见土豆花、向日葵和青青玉米联通天际,一派勃勃生机。历史上,土豆就曾对边地政治、移民屯垦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这里的农户也大都以种植土豆为主业,人们对土豆的特性和与土地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一粒土豆加深着对家乡的感情,拓展着对外界的了解。
宋靖率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相约达茂少年,尝试透过孩子的目光,对一个族群未来的可能性图像进行反思性建构。《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回答的问题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同一性命题,蒙古族如何传承族群文化,如何传递基于本地的古老智慧,如何在一体化与在地化之间实现地区的平衡发展?
十位来自法国、英国以及国内各地的摄影师和学者探寻了草原上不同身份的七位女性。这些蒙古族女性的生命道路或崎岖,或浓烈,但她们的故事会回答:草原女人获得了怎样的精神和社会空间,是什么使她们打破了女性自然、单一的母性格局,在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其主体价值。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带领学生完成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的中卷,书中汇集了安哥、陈锦、傅拥军、侯登科、胡武功、解海龙、李楠、李晓斌、李英杰、陆元敏、孙明经、王立平、翁乃强、吴家林、晓庄、杨延康等国中新闻纪实摄影领域的名家老手前辈,通过访谈、组稿和讲评的形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机遇把握、摄影理念等作为典范,鼓励广大热爱摄影的青年学子立志摄影事业,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这是世界上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有着敏感的视觉、睿智的头脑、勇敢的精神、执着的毅力、真实的人性……他们持续着图片王国的神
本书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 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 他者 ,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
这是一本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农村生活变迁的图书,从文化、生活、农业、建筑等方面反映现代农民的生活。其中有当下的影像,也有多年前的老照片;有记录个人的影像,也有追踪记录全家的影像……透过这些波澜不惊的影像,图书展现了农村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留存的一些有温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