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
20世纪初的中国战争频繁,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中国社会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国内许多画家游历或留学欧美,学习新的艺术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而新中国的诞生给现代艺术家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与活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水墨绘画。作者史明理认为,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经过充分接触和交流,产生了适度融合。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现代水墨画,探讨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欧美国家现代水墨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对于那些坚守传统风格的艺术家,她也着墨颇深。她毫不吝啬地称赞了传统大师的精湛技艺,并重新解读了他们经典的绘画技法。将摄人心魄的山水和自然景物与书法并置,既有积极正面的现实写照,也有黑暗不堪的心酸历史,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水墨艺术。 《中国现代水墨画》中,介绍了二十
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运作初中海 / 文 中国绘画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艺术,其本身具有一种 道 的属性,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品格,具有一种 形而上 的哲学意义。同时,这种 道 的属性,深厚的文化品格和 形而上 的哲学意义又依托着笔墨来体现和表达,这些正是中国绘画的迷人之处。所以,一个画家的笔墨功力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这是一个画家的人文精神的承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轻的萧阳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了。萧阳的山水,传统根基打的非常沉稳,他师法古人,对于笔法、墨法、章法的掌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心得,看得出来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对于传统绘画的赏鉴认知以及刻苦的探研学习,可以说是一个画家走向成功功的必经之路,是万丈高楼的坚实基础,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大画家都是如此走过来的。晚年的董其昌在他的《画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自古以来画梅是文人雅士歌咏梅花的常用方式。这本书从局部到整体,从介绍梅干、梅枝、梅花的局部画法,到解析整幅作品的步骤以及设色表现,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升,循序渐进,引导学习。书尾还附有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梅花作品和以梅花为题材的经典古画,可供欣赏、临摹。还附有构图、题跋等材料,可供学习、参考。
全书通过 笔墨元气 、 水墨新境 、 抽象视界 三个部分八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对水墨艺术的基本生态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文化透析。其中, 笔墨元气 展示了老一辈艺术家在写意和造型领域的成就; 水墨新境 介绍了年轻一代在图像视觉结构和文化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 抽象视界 ,则是艺术家在纸本层面对于形式美学和过程体验的探索。全书介绍、解析了21世纪水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从艺术风格和形态学层面向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景式的水墨生态。
本书是针对第1次接触水墨画的读者而编写的,全书共分为 欢迎来到水墨画的世界 和 绘制应季画作 两部分,从绘制时用笔的角度及调色的方法开始进行简单易懂的讲解。 欢迎来到水墨画的世界 部分介绍了水墨画的常用工具、笔法和墨法等基础知识; 绘制应季画作 部分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主题,绘制了不同季节的事物,让读者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不同的水墨画绘制技巧,还能感受四季的美景并了解自然生物的生长季节。即使你是初拿画笔的新手,只要跟随本书一步步地学下去,勤于练习,也会完成意想不到的画作。本书内容丰富,讲解细致,适合水墨画初学者阅读,也适合绘画创作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参考。
荷花素为观者所喜,或喜其蓬勃生机,或以之喻人格节操。作者细致解析花头的表现技法,区分莲蓬的老嫩形态,展现荷叶的各方位画法,细致剖析荷花的每个局部;再结合绘画经验,从基本步骤到增添趣景,详细介绍写意荷花完整作品的作画过程。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引导学习。书尾还展示了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及经典古画,供学者欣赏与临摹;书尾还有构图、题跋等材料可供学习、参考。
几乎每一种绘画形式,在其成熟期都是以如真模仿对象为目标的,唯独中国水墨画例外,从一开始就是以改变形象为乐趣、为能事、为高妙的。那么,水墨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异的秉性 ? 也就是说,水墨为什么要变象 ( 其理 )? 怎样变 ( 其法 )? 变成什么样 ( 其度 )? 怎样评估这种变象 ( 其鉴 )? 对于这些问题的诠释和解惑,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作者持续关注绘画艺术的基础理论,此前所著《绘画迹象论》对绘画的本体属性和工作原理进行探究,使“迹象论”成为绘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普适性工具;本书是前书的延伸与掘进,对水墨的变象问题进行专项考究。作者同时是当代有影响的水墨画家,其著述既出于实践者的思考,也来自思考者的实践,以中国文化母语作理论阐述,行文平易,案例切实,适用于关注绘画艺术的广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在国内国外教育领域都受到普遍关注,已经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进行了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有很多地区的学校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果。本书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示范。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在国内国外教育领域都受到普遍关注,已经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进行了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有很多地区的学校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果。本书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示范。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妙笔丹青画百态 系列图书专门为国画初学者量身定做,其涵盖了国画中山水云树、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等多个绘画题材。本书着重于花鸟鱼虫题材的绘画演示,从局部到整体,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解了示范案例的绘制方法和技巧,让读者在学习花、鸟、鱼、虫绘画技法的同时,也能逐步掌握中国画基本的笔墨与造型技巧。本书是 妙笔丹青画百态 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5章,由浅入深地教你轻松掌握国画中花、鸟、鱼、虫的绘制方法,在每种题材的画法演示讲解之后都附有各式各样的图例,可以供初学者临摹,以提升读者的绘画能力。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喜欢画花鸟鱼虫的读者及爱好国画的初中级读者,同时也可作为各地国画培训班和老年大学的实用教材。
本书是我社推出的 水墨画技法丛书 中的一本。本书以水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题材 溪谷 为主题,详细讲解五位画家创作的21幅作品,分别是根岸嘉一郎、藤原六间堂、久山一枝、沈和年和打矢惪。在本书中,将溪谷视为 有水流动的绝妙水墨画题材 ,并在其中加入了树、山、小径等其他元素,进行了画法介绍,是非常有魅力的一本水墨画教程。 本书适合作为相关艺术专业学生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美术爱好者的临摹用书。
本画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的水墨写生作品集。画册中收录的作品是近来画家在华山、峨眉山等地的写生小品。这批小品画代表了画家在现阶段对中国水墨画的探索与新尝试,在艺术造诣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白晓军的艺术风格独特,既雄厚豪放,又清旷流动、沉郁苍茫。他的画以水墨山水为主,画里的风景能够扑捉到山水的灵韵,尤其是他画笔下的桂林山水,率真、雄浑,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秀美与气势,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本画册中所画华山、峨眉山、桂林等地的景色作品同样精彩,他把祖国各大名山用水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笔下的名山或许不是写实的,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哪一座名山,因其生动地描绘出了每座名山的气质。画家用简单的水墨语言描绘不同景物的特点,从画中也可感受到画家在作画时内心的平静,这份
本书精选“70后”优秀水墨画家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旨在通过呈现“70后”艺术家自然而多元的“无边无境”状态,在开放的文化视角中重新思考“水墨”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独特价值。所选录的画家中既有选择从西方绘画的语言方式和观念表达中吸取元素,在一种“跨语言”的边界探索中发展独特的水墨语汇,也有从“守住中国画底线”的立场出发,将本土的笔墨遗产置放到新的语境关系中去进行绘画理想的个人陈述……在水墨艺术的当代转换中,这些画家坚持在作品中继续保有“水的感觉”和“墨的滋味”,在忠实于生活与时代感受的前提下,去进行个性化的“水”与“墨”相结合的“自由实验”,在不断寻找中使“水墨”走进当代,跨入新境。这批画家对推动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赴敦煌前后,张大千先生留蜀时间近十年,其间 多次举办展览,故蜀中广蓄其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 。20世纪50年代,大千先生的亲属又将其临摹的敦煌 壁画183件捐赠给四川博物院,使四川博物院成为张 大千画作收藏多的机构。为集中反映四川公共机构 收藏的大千先生遗作,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的专项 支持下,四川博物院成立了“张大千留蜀精品课题组 ”。在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首席专家魏学峰研究员的 带领下,深入全省普查和收集资料,历时一年,从数 百幅大千遗作中精选出200幅萃为此册。由魏学峰编 著的《张大千留蜀精品(精)》中还附录了学峰先生 关于“张大千前期艺术研究”的论文,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