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学书者而言,经历了大量以肖似为尚的临摹之后,便已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这时,学习的重点应当从手的提高转移到心的升华,着力于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进而,根据这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在名家书法、民间书法乃至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字遗存中,去寻找、去发现,去阐释、去表现,使临摹行为在创作需要的指引下,从一种求知活动变为培养、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工夫。这样的学习方法即 从创作到临摹 。 从临摹到创作,然后再从创作到临摹,是沃兴华先生归纳的学习书法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而这本集子,正好完整反映了从创作到临摹的探索过程。 此次重版,作者对原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替换了百分之九十的临摹作品,另一方面增加《临摹漫谈》一文,全面介绍作者的临摹经历、临摹
本书是《小篆习法举要》的增订版,主要讲解如何习小篆的知识与方法。内容包括:以深刻的理论为基础,从造字、字形意的变化入手,帮助读者首先了解篆字的特点和形成,形象生动地讲述小篆的形与意;举例讲解习篆字时的笔顺规律和特殊字的笔顺安排;为学习篆字的读者推荐并分析临习范本;列举出常用的篆字加以说明。本书知识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习书法和篆刻的读者有很大助益。
本书体现了沃兴华先生近年来在米芾书法研究这一专题上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章:*章概述米芾其人其书,第二至四章分别为米芾书论、书风以及具体作品的专题研究,第五章则是关于米芾作品临习的经验指导。每一章相对独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则层层递进。全书展现了作者对米芾其人其书持续的、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在师法米芾的基础上,亦倾注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意识,发掘米芾其人其书在今天的价值。
本书论述了书法构成中的三个层次,即点画中的形和势,结体中的笔势和体势,章法中的时间节奏和空间造形,并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米芾、徐渭、董其昌、王铎书法作品中对笔势与体势相统一的探索和表现,以及作者本人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对时间节奏与空间造形的追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作者认为书法创作的方法就是在笔法基础上的形势变化。
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书法艺术探索实践历程,阐述了形式构成的定义,分析了形式构成成为当代书法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并从理论上探讨形式构成的创作方法,从实践上介绍具体的创作过程。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阐述形式构成创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作者自足于自身创作实践,分析了斗方作为受展示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新颖幅式,章法的表现性是创作的重点。具体到图式斗方,作者以先章法、次结体、*后点画的次序,以及分析和比较图式斗方与文本式斗方创作的整体/局部、开放/内敛等方法的差异,对图式斗方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探讨。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自身对于书法内容与文字内容相统一的 书文合一的图式斗方 的创作探索。
至2024年,郭店楚简已经出土整整31年。31年来,关于郭店楚简的清理、整理、编联、识读、笺注、诠释,经过国内外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取得了全面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多数内容形成了学术界的集体认同,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精神和职业担当。本书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常识常理常情再一次导读郭店楚简文本,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笺注郭店楚简文词,力求通俗而不庸俗,通俗以致通行,通过对郭店楚简的通俗化解读,提升郭店楚简的受众普及率和社会认知度。
斗方是一种新颖的、极具现代感的幅式,符合现代建筑式样和展示空间变化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论斗方创作》一书中,沃兴华先生讨论了图式斗方、大字斗方、大幅少字书斗方、书文合一斗方及文本式斗方几种不同形式斗方作品的创作方法。图式斗方强调章法,在结体之上增加了组与组、行与行、笔墨与布白的构成,使作品的对比关系更多,对比反差更大,表现能力更强,因此适用于创作 书文合一 的作品。 修订本对旧版进行了大幅改动,删改文章,调整附图,并增加了 大字斗方创作 和 大幅少字书创作 两章,主要讨论超大幅作品的创作问题,基本内容与图式斗方相近,但是幅式更大,字写得更大,表现方法也更夸张。附录部分为一篇题为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 的访谈,介绍作者对各种书法问题的基本看法,可视为本书写作的思想背景,便于读者了解
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 放大 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本套丛帖字数远非 古刻数行 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 真貌 ,使原作由于字 小 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了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黄庭经》,小楷,六十行。历代皆传为王羲之所书,今沿用旧说。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官拜右军将军,故世称 王右军 。东晋著名书法家,有 书圣 之称。《晋书》称王
唐张怀瓘《书断》解析与图文互证 洪亮 著 32开 平装 IBSN:978-7-5149-2245-5 中国书店出版社 内容简介: 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石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文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书断》是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在张怀瓘的多部书法理论著作中,《书断》对后世的影响。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述各种书体特点及发展源流;中、下卷以 神、妙、能 三品列历代书家传记并评论书法优劣得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此本著作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研究方法,即解析与图文互证。作者把《书断》的抽象的论述同具象化的图形相结合,互相映证。作者的这一方法使得张怀瓘的论述更加形象化,更加直观化,使读
陈振濂著的《民国书法史论(陈振濂学术著作集)》共分四大章,以时间分期,列前期(辛亥革命前后)、中后期(即抗战 1949)的书法创作,又单列民国书法理论、民国篆刻创作与理论,概述了民国书法几十年的基本样态,并辅之以分析、推导、评论,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实,着意进行学术提示,从而勾画出这38年的历史。以 近代书法的出发点 导论,提出这一时期书法的鲜明特征,为读者了解民国书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本书从书法与文字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关注古今文字,对古代碑刻、法书以及古籍善本等存在的文字问题,对隶变之后,文字孳乳演变导致字形裂变性发展,各种文字问题影响到当代书法创作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用字中存在的文字现象等,进行源流演变考证和归纳梳理分析,旨在呼吁当下书法创作者重新认识文字学之于书法的重要性。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章 字例略说 ,以八组相近字为例,对其字形、字音、字义的来源及演变做考辨研究,以正本清源,使之各司其职;第二章 书法与文字 ,以全国书法篆刻展的参评作品为切入点和主要考察对象,对当代书法创作中常见的异体、俗体、错别字、繁简字、俗讹字、偏旁移位、增繁与简省等文字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第三章 碑刻俗字考 ,以《干禄字书》《尊经阁记》等几件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作品为个
中国书法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欣赏、学习书法是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书对中国书法进行了解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书法的魅力和练习书法的步骤介绍给读者,是一本专门的书法学习教材,书中概括的24个练习,从最基本的执笔开始,完全针对初学者设计,同时针对每一种技巧进行了细致而详尽的分析。本书生动、睿智,语言凝练而明快,引导读者慢慢深入书法练习。书中配有数百幅相关插图,并配有大量的古典名作以做练习和赏析。
这本书是我的读书笔记。取名 衍义 , 意为推演《书概》的意义。 以余浅陋,理解还吃力,哪有什么推演? 然而即便是卑微的小草, 也以其蓬勃葳蕤,来答谢阳光的照耀。
清收藏家周铣诒、周銮诒兄弟于1886年将自藏的古印辑成八册古玺印谱,因是周氏兄弟昆仲合辑,取 兄弟共墨 之义,名为《共墨斋汉印谱》,亦名《共墨斋古玺印谱》,是清代很有影响的一部印谱。初辑为八册本,收录汉官印八十方,汉魏六朝私印四百二十七方,宋元官印二十三方,元押四十五方,共存印五百七十五方。可谓藏印有了相当的规模,且审定严格,钤拓精良,硃色灿烂,版本雅驯,为一大特色。上海书店出版社曾于1990年以初拓八册本影印问世,与其余十余本印谱,编入 中国历代印谱 丛书。时隔30年,为满足读者的需要,上海书店出版社将对此印谱进行影印再版,更换封面及开本,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