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碑帖精粹》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一套适于日常欣赏与临习的常备字帖。荟萃百家推出楷、行、隶、篆、小楷各书体代表书家代表作品。优选版本遴选上佳版本,精心裁裱,近于原大呈现,与书法原作相对。原色精印由雅昌艺术四色精印,采用特种纸精微还原,图色无可挑剔。标点释文以简体字标点释文,助力读者轻松了解碑帖内容。舒适耐用内文用不反光特种纸,缓解视觉疲劳。锁线胶订,翻阅感好,舒适耐用。
《中华碑帖精粹》定位于书法爱好者、初学者临习、鉴赏之用。有如下特点:1. 16开,特种纸,彩色印刷。碑帖主流产品形制,适于最广大读者使用。2.汇集名碑名帖,选用精良底本。3.呈现作品包括序跋在内的完整样貌。4.精心校勘释文,便于读者“读碑”“读帖”。5.以中低价位吸引最广大消费者,使人人买得起用得起。第一辑盒装受到读者好评,现拟推出"中华碑帖精粹"系列盒装第二辑,共20种。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本书主要内容根据国家近期新《通用规范汉字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表》编写,其中7000字全录《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一级字表和二级字表,其中二级字表的使用频率低于一级字表。除此以外,打破枯燥单字练习模式,循序渐进,提供增值服务。增设“练字路线图”指引读者更好的使用本书,设有练字打卡功能。增设控笔训练,帮助读者提高控笔能力。设置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名师讲解视频,内容对应,帮助读者打好基础。增设笔画+音序检索功能,读者找字更快捷。设置笔迹检测和彩色作品页,让读者会写更会用。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吴大澂.篆书陶公庙碑》由赵宏主编
本书是一本学习硬笔书法的不错教材。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近几年,人们对于汉字的书写越来越引起重视。钱老师作为书法名家以及特级教师,对于硬笔书法的研究颇为丰富。本书包括,行书的介绍、行书的四步练习法、整体写法技巧、快写方式和规范字帖等内容。对于想学好硬笔行书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实用的入门基础教材。
在临摹系统性构建的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靠前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但另一方面,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更主要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具备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打开一种碑帖奥秘的钥匙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很好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在十块鼓形石上而得名。《石鼓文》的内容是四言诗,书风介于商周金文与秦代小篆之间,可以称为大篆,又籀文。作为篆书学习的入门读物,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即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独体字的写法,拓本欣赏。书中所录《石鼓文》为前人流传下来的,基本保持原貌。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中原彩陶文化西传哈密研究》由《中原彩陶文化西传哈密研究》编辑委员会编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江门市蓬江区白沙人(明属新会白沙里),世称“白沙先生”,明朝中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继承孔孟儒家思想,开明儒心学先河,创“江门学派”,有“圣代真儒”“岭南一人”之美誉。《陈献章书法精品集》此次出版,江门市博物馆倾尽馆藏陈献章作品,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重要博物馆合作,获得陈献章作品数字图档和学术支持。本书收录全国范围内陈献章的书法作品及碑拓130件左右,释文与图片对照,全面呈现陈献章书法艺术,以供读者研究学习,此次出版对大湾区文化建设、传承岭南文化和广府文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具有出版的价值。
元次山碑,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屈的浩然正气。是颜体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碑记述了元结的世系、生平事迹及死葬年月,多处表达了颜真卿对元结的敬慕之情。碑文已收入《颜鲁公论文集》。
《怀素书法大字典》是在《怀素全集》编辑的基础上,将怀素书法中的单字按照笔画顺序排列而成,便于查阅和检索。怀素书法以草书为主,体现了唐代草书发展历程中很好状态的艺术成就,但也因如此,怀素草书历来以难认难临著称,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专业的学术素养,将怀素草书单字一一辨认,将怀素书法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营造法式》一书,在内容上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者的一部经典建筑类著作。本书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此次影印出版,底本选用的是故宫藏清初影宋钞本。此本几代建筑学家、版本学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详细考证与校勘,认为其是《营造法式》一书存世的最善本。其中多处收录的内容、图样都是其他版本中未见的已佚内容。 故宫博物馆编的《营造法式(上下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精)》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利用近期新扫描设备采集的高清图像制版,以上下册精装形式出版,以利广大读者,特别是古建筑方向从业者和古籍爱好者案头查阅。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泾川县,根据“大魏永平三年”题记,可知南石窟寺建于公元510年,其刻碑者为北魏名将奚康生。奚康生,河南洛阳人,《魏书》《北史》皆有传,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先后任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等。南石窟寺为奚康生所修建,当时动用耗费物力之巨大,史书多有记载。南石窟寺碑原存南石窟寺,民国初年出土于泾川王家沟村。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题额阳刻“南石窟寺之碑”,笔意介于篆隶之间。额上有楷书“石窟寺主僧斌”六字。碑文楷书 23行,行38字,下有断缺,现每行最多存34字。碑文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所谓“功德”,碑阴有出资修建石窟的施主题名,共三列56人。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泾川县,根据“大魏永平三年”题记,可知南石窟寺建于公元510年,其刻碑者为北魏名将奚康生。奚康生,河南洛阳人,《魏书》《北史》皆有传,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先后任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等。南石窟寺为奚康生所修建,当时动用耗费物力之巨大,史书多有记载。南石窟寺碑原存南石窟寺,民国初年出土于泾川王家沟村。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题额阳刻“南石窟寺之碑”,笔意介于篆隶之间。额上有楷书“石窟寺主僧斌”六字。碑文楷书 23行,行38字,下有断缺,现每行最多存34字。碑文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所谓“功德”,碑阴有出资修建石窟的施主题名,共三列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