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共 1 卷, 5000 余字。历来弘传甚盛,为 佛教各宗派尤其是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本书收录历代 15 位 名家《金刚经》书法力作,书风各异,精彩分呈,为广大学书人、学佛人提供一部可临摹抄诵、欣赏研究的完美典籍。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1卷,5000余字。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本系列字帖共精选历代书家所写《金刚经》墨迹、刻帖近共14件长卷。包括王羲之、柳公权、张即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傅山、雍正、弘一法师、金农诸家力作,同时收录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作品
本书是 大师临鉴之路 系列丛书的一种,以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为对象,研究其在艺术之路上学习与成长的轨迹,并*终以画集的面貌呈现出来。 文中系统梳理研究了董其昌临鉴古人的思路、方式、过程、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作品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选取*能反映临鉴古人的作品录入其中,理论研究与作品并重,区别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和画集。同时,让读者真切地触摸到董其昌的学习和成长经历,理解其之所以成功的缘由,认识其作品的真谛,可以更有效地启发后学。
此卷精选赵孟頫的《道德经》设计为影描底本。《道德经》是赵孟頫的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延佑三年,时年六十三岁,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卷首有明姚绶行书"松雪书道德经"六字,前隔水绫上有近人张爰二题。
目前,书法图书品种繁多,定价、开本、印刷工艺良莠不齐,令读者眼花缭乱,而市场上为缺少的是高端精品书法图书。孙宝文编著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心经/碑帖珍品临摹本》属于高端产品,资料好,市场创意新,大开本,内文用纸为特种纸,采用少见的调频网印刷技术,引领此类图书的市场潮流,本书收录行书碑帖精品,是书法爱好者临摹,收藏的绝佳珍品。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文徵明等一些人。
孙过庭(646-690),名虔礼,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中年暴卒,客死洛阳。关于孙过庭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稀少,唯以书名传世。张怀璀评价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隶、行、草入能品。”《宣和书谱》也说他“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好友陈子昂曾撰文悼之曰:“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生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而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实则,孙过庭虽英年早逝,未能尽展才华,令人扼腕叹息,但传世《书谱》墨迹,已经是文书俱佳的不朽之
赵孟頫的兰亭临本,可谓遥接书圣传脉,全贴一笔不苟,颇有天然之趣,虽从规矩中来,却无一毫窘束之意,使人想见神仙蜕骨的风度。米芾有诗咏兰亭曰:“之字无一似”,试看赵氏临本中的“之”字,或舒展、或紧密、或出峰、或藏锋、或秀朗、或古拙,变化多而又浑然一体。《兰亭帖》中的一些细节,在赵的笔下屡有令人击节的再现,如“左”字,上面一横接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连笔翻转,在定武兰亭中不甚显豁,赵孟頫特意强调写出,留给后人无穷方便。兰亭贴中一些不常见的点划,如反捺等,赵都写得十分精密,十分到位。
《 启功书兰亭序 集字范本》,收入集字的单字、词组、对联和诗词作品共223幅,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集收藏、学习、临摹、欣赏和研究于一体的书法字帖,可也可作为书法的临摹与训练教材。
這卷《自書告身》是颜真卿七十二歲時書寫的楷書墨蹟。其時,書家人書俱老,書法造詣已是爐火純青。明代有書家評說:此卷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南人用舟,雖一筆之内,時富三轉。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評說:「官告世多傳本,然唐時如颜平原書者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宕者又绝少。」這件墨蹟縱三十厘米,横二百二十點八厘米。全卷四十六行,三百八十六字。曾收入宋内府,明代曾經韓逢喜收藏,清代曾經安岐等人收藏,後入清内府。英法聯軍火燒圆明園後,此卷散出宫外,現藏於日本國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有多位專家認為,這卷穴自書告身移并非颜書真蹟。雖然如此,這件墨蹟畢竟是學習颜體字的重要範本。為此,《颜真卿自书告身》編者孙宝文將其拆行放大印出,謹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明末集帖学大成的重要书法家。他的书法临学晋、唐、宋、元各家,融会变化,特别注重师古人之意趣而不泥其形迹。 疏朗匀称,结体秀媚,时作欹侧之态。行书用笔圆润秀劲,结体虚灵,姿态自然洒脱,追求『意到笔不到』的韵味。
元代至元三十年,蘇州玄妙觀之三門重新修繕,吴興著名文人陵陽先生為其撰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一文。大德年間,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趙孟頫以大字楷書寫就穴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移碑文。這件墨蹟縱三十五點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點八厘米,計六十七行,五百餘字。明代書家陳繼儒盛讚此作「精彩可照四裔」,明代學者李日華評說:「文敏此書有泰和(李邕)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也。」 這件珍蹟現藏於日本束京國立博物館。《赵孟頫书三门记》编者孙宝文將其拆行放大印出,謹供讀者欣賞、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