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共 1 卷, 5000 余字。历来弘传甚盛,为 佛教各宗派尤其是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本书收录历代 15 位 名家《金刚经》书法力作,书风各异,精彩分呈,为广大学书人、学佛人提供一部可临摹抄诵、欣赏研究的完美典籍。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1卷,5000余字。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本系列字帖共精选历代书家所写《金刚经》墨迹、刻帖近共14件长卷。包括王羲之、柳公权、张即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傅山、雍正、弘一法师、金农诸家力作,同时收录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作品
本书是 大师临鉴之路 系列丛书的一种,以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为对象,研究其在艺术之路上学习与成长的轨迹,并*终以画集的面貌呈现出来。 文中系统梳理研究了董其昌临鉴古人的思路、方式、过程、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作品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选取*能反映临鉴古人的作品录入其中,理论研究与作品并重,区别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和画集。同时,让读者真切地触摸到董其昌的学习和成长经历,理解其之所以成功的缘由,认识其作品的真谛,可以更有效地启发后学。
此卷精选赵孟頫的《道德经》设计为影描底本。《道德经》是赵孟頫的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延佑三年,时年六十三岁,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卷首有明姚绶行书"松雪书道德经"六字,前隔水绫上有近人张爰二题。
《 启功书兰亭序 集字范本》,收入集字的单字、词组、对联和诗词作品共223幅,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集收藏、学习、临摹、欣赏和研究于一体的书法字帖,可也可作为书法的临摹与训练教材。
张宇先生临写褚字别具一格,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表现其运锋平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灵活自然的笔法,起笔轻捷,收笔沉着,给人的感觉是笔势翩翩、潇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此本张宇临写的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能让学书者直观地感受到褚字的结体、用笔等特征,获得借鉴和启迪,不失为是一本上佳的临本。
目前,书法图书品种繁多,定价、开本、印刷工艺良莠不齐,令读者眼花缭乱,而市场上为缺少的是高端精品书法图书。孙宝文编著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心经/碑帖珍品临摹本》属于高端产品,资料好,市场创意新,大开本,内文用纸为特种纸,采用少见的调频网印刷技术,引领此类图书的市场潮流,本书收录行书碑帖精品,是书法爱好者临摹,收藏的绝佳珍品。
《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王羲之兰亭序》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44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为“修禊”时饮酒赋诗,王羲之为写书序,并乘兴书此。文凡28行,计324字,被誉为“天下行书”。唐太宗李世民极喜右军书,得此帖后,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人,双钩廊填摹成副本,分赐诸王近臣,后真迹殉葬没入昭陵。存世唐摹墨迹有《神龙兰亭》、《天历兰亭》、《诸摹兰亭》,石刻则首推《定武兰亭》。
《 启功书兰亭序 集字范本》,收入集字的单字、词组、对联和诗词作品共223幅,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集收藏、学习、临摹、欣赏和研究于一体的书法字帖,可也可作为书法的临摹与训练教材。
元代至元三十年,蘇州玄妙觀之三門重新修繕,吴興著名文人陵陽先生為其撰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一文。大德年間,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趙孟頫以大字楷書寫就穴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移碑文。這件墨蹟縱三十五點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點八厘米,計六十七行,五百餘字。明代書家陳繼儒盛讚此作「精彩可照四裔」,明代學者李日華評說:「文敏此書有泰和(李邕)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也。」 這件珍蹟現藏於日本束京國立博物館。《赵孟頫书三门记》编者孙宝文將其拆行放大印出,謹供讀者欣賞、臨習。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明末集帖学大成的重要书法家。他的书法临学晋、唐、宋、元各家,融会变化,特别注重师古人之意趣而不泥其形迹。 疏朗匀称,结体秀媚,时作欹侧之态。行书用笔圆润秀劲,结体虚灵,姿态自然洒脱,追求『意到笔不到』的韵味。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明末集帖学大成的重要书法家。他的书法临学晋、唐、宋、元各家,融会变化,特别注重师古人之意趣而不泥其形迹。 疏朗匀称,结体秀媚,时作欹侧之态。行书用笔圆润秀劲,结体虚灵,姿态自然洒脱,追求『意到笔不到』的韵味。
在遼寧省博物館,藏有一件唐代孫過庭草書千字文第五本卷。這卷書作縱二十五點七厘米,横八十二點五厘米。其書體以今草為主,摻有章草,草法上下連接,甚為精熟。有方家評說,此書作沉着而飄逸,勁健而婀娜,是學習草書的典範。亦有學者認為此卷并非孫過庭原作,而是以后的臨本。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編者孙宝文以為,這件墨蹟即使不是孫過庭原作,也是可供后人學習和欣賞草書的珍品佳作。為便於讀者仔細欣賞和臨習這卷珍蹟,編者特將其原大、放大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