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铭》为唐代行书碑刻,唐太宗李世民书。行草入碑始于此铭。铭文歌颂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皇室政权。其字师法“二王”而纵横自如。其书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刻工洗练,可谓行书楷模。 《晋祠铭》贞观二十一年(647)立于太原(今属山西)晋祠东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文凡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唐太宗晋祠铭好看的字》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著。
《精编赵孟頫书法字典》所收录字体为历代传世字迹,为保存字迹原貌,一般不做修饰处理。出于对版面齐整的追求,各字体均适当做缩放和调整。所收字体,尽量以流传广者为主,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本书从历代名碑名帖中精挑细选了明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是练习好书法的精华,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参阅、临摹及创作。本书具有很强的参考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的范本,极具典藏价值。
《金石学录》四卷,收录汉魏至清乾嘉年间讲求金石者四百六十八人,开创了金石学人物录,这一著述体例,在当时颇具影响。《金石学录补》四卷,全书以朝代为次,增补自汉至清金石家三百七十四人小传,于明清诸家,言之尤详。《金石学录续补》,褚德彝着,二卷、附录一卷,增补清至民国初年金石家小传二百三十四人。这三部著作即独立为篇,又自成系列,合计收录历代金石人物一千零七十六人,可谓蔚为大观,为我们今天从事金石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基本的人物名录。
第三辑“袖珍印馆”丛书所选五位篆刻家都堪称篆刻界的一代宗师,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吴昌硕在篆刻上属于开宗立派的人物,其篆刻受到当下很多篆刻爱好者的追捧,并以之为取法对象。徐星州篆刻深得吴昌硕法乳。齐白石治印善用冲刀,爽而酣畅,切刀亦极显功力,其所刻印章,自成一格,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胡匊鄰印谱市面上相对少见,其篆刻宗秦汉,浑朴研雅,静逸古茂。海内外论印者以韩登安为西泠印派之后劲,影响较大。本书在遴选印章时,注重一些市面上少见的,很多印蜕都是从公私藏家手中征集到原印后精心钤拓而来,加上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得印谱更加接近于原钤水准,可作为篆刻爱好者的临摹范本。
《精编赵孟頫书法字典》所收录字体为历代传世字迹,为保存字迹原貌,一般不做修饰处理。出于对版面齐整的追求,各字体均适当做缩放和调整。所收字体,尽量以流传广者为主,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手抄佛经硬笔正楷字帖: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特点:选取读者接受度较高、抄写人数众多的5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千手千眼无礙大悲心陀罗尼、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吉祥经、佛说阿弥陀经。采用传统经折装,每册配有描写硫酸纸练习纸,练习抄写后可收藏。
抄写经文时,要字迹要工整,心态要平和。与原版要一致,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添减。抄佛经一是增自己的信心,二可明理,最重要的是抄好的佛经要拿出去流通,让见闻者感动,发菩提心,则功德无量,古有先贤大德数十年刺血抄经,见闻者无不临经涕零,度人无数,今人唯有努力精进,才不会错失这无量劫来稀有罕见难得一闻的佛法。
峄山碑世称秦始皇东巡刻,为“书同文”所用小篆之样本。民国七年(1918)有正书局曾影印出版,广为书法、篆刻界藏用。余任天年轻时即致力是书,并集成45联书于书边空白处。后由王经纬增补55 联,合成百联,因称集联合璧。《秦峄山碑集联合璧》先影印展示介绍碑文,附以理论介绍,后展示集联。碑文、集联均有释文。
《历代书法经典放大系列:孙过庭千字文》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甚为精熟。卷中钤有唐“龟龙麟凤”朱文印记、南唐“建业文房之印”及“合同”朱文印记、宋米芾“宝晋斋”白文印记。此卷与唐垂拱三年(687)撰《书谱·卷上》面貌颇不一致,有学者认为非孙氏原作,而是以后的临仿本。
走入齐白石那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定将发现,除绘画外,他的书法,篆刻亦如艺术王冠上的另一颗宝石,是那样熠熠闪光,是那么令人注目。齐白石不是孤立地去专门从事书法篆刻艺术,而是既从内求,亦从外求。他的印章意境来源于诗,刀法来源于书法,章法来源于绘画,诗、书、画、印一道共同提高发展。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固然各不相同,但他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都基于同一个母因——他的思想、生活、修养、艺术追求。其书艺印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一笔一刀的偶然,这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聪颖过人的悟性、深厚的学养、现代意识的觉醒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等密不可分。本书就是一本研究、展现齐白石书印之美的精品图书。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市)人,钟繇十七世孙,时称“小钟”。绍京嗜书画,倾其家产而搜求法书名作,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家藏数百卷。书学薛稷,武则天时(684-704)诸宫殿门榜、明堂门额及九鼎之铭皆为绍京所书。传世墨迹有《转轮王经》《灵飞经》。 《灵飞经》传为钟绍京所书,真迹在明代为董其昌所得,后经海宁陈元瑞刻入《渤海藏真帖》。是以我们所见大多为刻本,即“渤海本”“望云本”等。《碑帖导临·唐:灵飞经》所录两种版本,前者为翁方纲所藏之墨迹本;后者为嘉祥曾恒德《滋蕙堂帖》刻本。 此作笔势圆劲,字体精妙,笔法以中锋行笔为主,露锋顺入居多,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其结体隽永端庄,匀称大方,妙趣横生,秀媚舒展。章法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
《集字古诗放大本:颜真卿 》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选自楷书名碑《勤礼碑》。《勤礼碑》全称《汉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高268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碑侧5行,行37字。1922年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勤礼碑》为颜真卿晚年成熟作品的代表。笔法精妙纯熟,结字雍容闲逸,章法浑穆有庙堂气,笔力道劲不失婉约。沉着内涵,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此碑堪称典范之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楷书的极好范本。
《史晨碑》两面刻,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17行,行3.6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35字,新拓恢复原貌36字,字径3.5厘米,通高2.07米,碑身高1.73米,宽0.85米,厚0.22米,无碑额。后碑全称《鲁柏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14行,行3S至36字不等。碑文记载了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 《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名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大家墨宝: 的字》便节选了此碑,能够让读者从中领略其墨宝的神韵。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 ,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 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 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 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乙瑛 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班志铭编著的《乙瑛碑隶书间架结构四十六法( 历代书法经典教程)》根据隶书的特点,特编写隶书间 架结构四十法,是初学入门的经典之作。
峄山碑世称秦始皇东巡刻,为“书同文”所用小篆之样本。民国七年(1918)有正书局曾影印出版,广为书法、篆刻界藏用。余任天年轻时即致力是书,并集成45联书于书边空白处。后由王经纬增补55 联,合成百联,因称集联合璧。《秦峄山碑集联合璧》先影印展示介绍碑文,附以理论介绍,后展示集联。碑文、集联均有释文。
峄山碑世称秦始皇东巡刻,为“书同文”所用小篆之样本。民国七年(1918)有正书局曾影印出版,广为书法、篆刻界藏用。余任天年轻时即致力是书,并集成45联书于书边空白处。后由王经纬增补55 联,合成百联,因称集联合璧。《秦峄山碑集联合璧》先影印展示介绍碑文,附以理论介绍,后展示集联。碑文、集联均有释文。
《近现代名人书札系列丛书 近现代名人书札手迹鉴赏 3》由左志丹编著
《新编中华标准硬笔书法字汇》收录了国家颁布的常用字、次常用字5700余个,以宋体、楷书、隶书、行书、草书、舒体、魏碑、篆书8种字体排出。所选范字按汉语拼音音节顺序编排,多音字只选取一种读音。《新编中华标准硬笔书法字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可以帮助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书写更加快速、规范、准确。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是很多人的愿望,希望《新编中华标准硬笔书法字汇》能给予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帮助。
张华飚是当代篆刻名家,创作理论兼擅,《篆刻刀法百讲/篆刻技法百讲丛书》是他一本关于篆刻刀法的专著。篆刻刀法是篆刻艺术兴起以后才提出的一个称谓,故我们今天所说的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章作为印材,在其上施展的种种运刀技法。自秦汉以降,印章工艺得到了少见的发展,刀法的运用也更加成熟。今天,刀法在篆刻领域得到了靠前的繁荣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已经抵达篆刻创作的方方面面。刀法已不仅仅特指运刀之法,而已囊括了所有对印面进行深化处理的技术
卢国联编著的《黄道周孝经》介绍了,黄道周 (1585-1646),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 号石斋,汉族,明代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明 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 天启二年(1622)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 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 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 被俘。隆武二年(1646)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 ”,追赠文明伯。清乾隆年间改谥“忠端”。道光四 年(1824),从祀孔庙。 黄道周《孝经》纸本,凡11.5页(23面,其正文 10.5页,21面,款跋1页2面)半页23-4×12.7厘米 。署款:“崇祯辛巳之冬黄道周颂并书于白云之库。 ”并跋云:“是作《颂》之初本,起草未定,有更易 十余句,及改定数十字者,要其大概,尽在初编,时 已凝寒笔硬,而是编细书未甚潦草,不忍弃置,后之 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