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19世纪爵士的起源讲起,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按专题介绍了爵士乐的兴起、发展、传播、兴衰的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爵士与古典、流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及爵士的风格、流派、重要人物及乐队、影响后世的作品及音乐厂牌的故事等。 书中按照时间轴,详细罗列了19世纪至今爵士乐的重要时间节点,包括作品创作、公开演唱会、专辑发行、关键人物事件等;同时列出了同时期的世界大纪事,记述了全球背景下爵士乐的发展。 书中收录了近350幅图片,从专辑封面、厂牌标识、宣传海报、曲谱手稿到音乐家、乐手、演出现场的照片,搭配翔实的文字解说,将爵士的历史鲜活呈现。书后附有 音乐人 音乐术语 国际爵士音乐节推荐 推荐聆听 推荐阅读 等知识拓展内容,可谓是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完整资源宝库。
《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发展》全面介绍了摇滚乐的声音和社会影响。作者介绍了这种经久不衰的音乐风格的元素,同时强调了50多年来该流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专注于所讨论的音乐的声音,以帮助您培养分析性的听力技能和全面的音乐词汇。本书第8版相比第7版,所有文本内容都已更新,包括最近的事件、录音和其他更改;每章的音乐特写深入探讨特定的音乐元素、风格和音乐家。时间线将艺术家或团队职业生涯的重要记录、成就和其他方面按时间顺序排列。
阿尔伯特·施韦泽著的这本《论巴赫(精)》除了一般的传记应有的生平事迹以外,该书以一半的篇幅来介绍巴赫的各个层面的作品,将巴赫的音乐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解释,并从这个角度将巴赫的音乐和贝多芬、舒伯特、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春草堂琴谱:一函4册》由[清]苏璟,[清]戴源,[清]曹尚炯同订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覃思与实证,中编音诠与乐析,下编散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收录了作者在阐释学方面的研究文论,从归结古琴减字记谱法的本文—文本螺旋模式开始联系到中国哲学中的述作传统,认识到述作是古琴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理论方面,作者致力于明代琴谱《神奇秘谱》的研究、挖掘、整理,用打谱来重建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音响。在实践方面,对古琴曲深入研究,兼顾古琴教学,将古琴的表现技术和美学理论相结合。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该书是为了纪念王音旋逝世十周年,全面总结其在民族声乐领域非凡的艺术成就,延续山东艺术学院厚重的历史文脉,丰富新时代山艺的精神内涵。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追思卷》,由“念亲人”“忆恩师”“故友情”和“影响力”四部分组成;第二卷:为《学论卷》,由“王音旋文论”“声乐教学研究”和“创作与表演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三卷:为《歌谱卷》,主要由“王音旋演唱的金西创作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其他作曲家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民歌集”和“歌曲简介”四部分组成;第四卷:为《图汇卷》,内容为“王音旋先生的老照片”“各类证书”“手迹”等,卷末附王音旋先生生平大事记,分卷主编为宫富艺、高文辛。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本书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收录了102位海外近代琴人、55篇琴谱、104首琴曲等内容。每位琴人有简介,另附有藏谱、藏琴情况,以及本次修订的增补内容。书中配有部分琴人的照片、部分古琴的老照片等图片。书中以收录现代琴人为目的,凡曾学琴,能看减字谱者,谓之琴人。 其本身不弹琴,而藏有新旧七弦琴,且常与琴人往来者,亦附录数人。不论其性别、国籍、年龄、身份、造诣,依姓名笔划先后为序。文末附有古琴分派简表。
比尔 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美国 摇滚乐之父 。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碧昂丝 吉赛尔 诺斯 (Beyonce Giselle Knowles , 1981- ) ,获十多次格莱美奖的美籍国际著名女歌手。 本书是英国著名独立音乐人及音乐记者鲍勃 斯坦利(Bob Stanley)的作品,以涉及内容之丰富而著称。在时间上,它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几乎所有流行音乐流派和重要音乐家;在空间上,它立足英国与美国,进而辐射到整个欧美世界。这虽然不是一部严格学术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史,但作者从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多重视角,向读者描绘了一副关于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宏大图景,并贯穿其内部脉络、时间节点,呈现其事件缘由、相互关联,还有诸多已然被忽略和遗忘的史料碎片。写作这些生动的 故事 ,作者旨在揭示流行音乐从哪里来,并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流行音乐将往哪里去。
本书是陈正生先生将近40年对民族民间音乐探究的论文集,分正文与附编两部分。正文由音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乐论、箫笛制作工艺和演奏、书评以及杂俎几部分组成。音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有不少内容是互有牵涉的,例如《宋书》和《晋书》所载的荀勖“笛律”,自古人们就把它归入律学(笛律),实际上这段文献所讲述的是“泰始笛”制作时音孔定位和音高的校定,所以归入了箫笛制作工艺;泰始笛制作时长度的确定,就涉及计量学;确定音孔位置时,作为“开管”的笛管同“闭管”律管之间的音高关系,这又涉及音乐声学;分析泰始笛“合理内核”的科学性,以及没能流传而导致失败的缘由,又涉及“律调”的问题。再如音乐史部分,其中的乐人、乐事和乐艺,虽然主体都是人,但又各有偏重。附编收录的部分书信,乃是讨论学术问题的。书中都
《秋声琴馆师友书札》为《现代琴学丛刊》其中的一辑,该书为古琴大师凌其阵先生30余年以来与全国各地23位琴友往来信件的集成,信件中不仅包含了跟古琴或者琴人有关的一些故事、趣闻等,也呈现了琴家们对古琴文化的探讨与交流,从书信中和谐融洽的交谈中可以体现出琴家们的琴谊弥厚,诚挚感人。本书记录的一系列趣事、杂谈、探究、交流等对考察研究琴史、撰写古琴大事记、深入了解琴家们的思想、生活、品格,都是极其宝贵的史料,能填补琴史相关方面的空白。
罗伯特·迪默里的《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首歌曲》介绍了浩瀚的唱片之中那些最动听的歌曲,由资深编辑团队通力合作编撰而成,其成员包括诸多从事音乐工作的记者与评论家。本书配有大量全彩插图,囊括了近一个世纪内杰出的歌手(乐队)与歌曲作者,从Bessie Smith到Gnarls Barkley,从Metallica到Missy Elliott均在收录之列。或许,你可以先找出令这些歌曲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然后再去用心聆听它们。
《今虞琴刊》是由今虞琴社编印的古琴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张子谦等人编印,汇集了近代琴人、琴社的丰富琴学资料。 书中包括了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今虞琴刊》展现了当年琴人的风貌与思想意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和收藏价值;也具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作用。 《今虞琴刊》是古琴、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爱好者推荐的琴学著作。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很好成果。
《二香琴谱:一函8册》由[清]蒋文勋撰
历代以来,古琴和书法是文人、士人“乘物游心”的主要艺术性载体,故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的说法。作者透过“古琴”和“书法”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孕育的双生子,相互印证和比对,解谜其中“艺”的传承基因和演化规律。故本书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用“文理合一”思想进行思辨的首例。本书源自笔者多年琴书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与体验,集结若干解析“艺海双帆”渊源与流变的研究,深入浅出、勾连古今,适合对古琴、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覃思与实证,中编音诠与乐析,下编散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收录了作者在阐释学方面的研究文论,从归结古琴减字记谱法的本文—文本螺旋模式开始联系到中国哲学中的述作传统,认识到述作是古琴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理论方面,作者致力于明代琴谱《神奇秘谱》的研究、挖掘、整理,用打谱来重建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音响。在实践方面,对古琴曲深入研究,兼顾古琴教学,将古琴的表现技术和美学理论相结合。
本书叙述了从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问世前后到2017年为止近百年时间中国流行音乐的风云变幻,全面梳理中国流行音乐的百年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国流行音乐萌芽、发展、成长、壮大、强盛的历史轨迹,让尘封的历史经典,呈现在读者诸君的面前。
《秋声琴馆遗稿》为《现代琴学丛刊》其中的一辑,是关于古琴大师凌其阵先生的作品集,全书分为“上篇 著述”和“下篇 琴谱”两个部分。“上篇 著述”又分为“学琴劄记”和“学琴札记补”两个部分,共约56篇小短文,主要是关于凌其阵先生自身学琴往事和心得体会、论文、札记等。“下篇 琴谱”分为“琴曲”和“琴歌”,各16首,主要是凌其阵先生代表作《醉渔唱晚》《大学之道》等等。该书是将琴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琴学合集。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遍览数个世纪的音乐创新,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塔鲁斯金处理了一系列主题: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思,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的教仪剧,音乐印刷业的发展,文学革命与英国牧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影响,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