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本书根据陶泥雕塑制作的整体顺序进行展开,全书大致上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了制作陶泥雕塑的基本概念、工具、技术和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通过真人模特照片和制作步骤示意图分步详解制作面部五官的局部细节;第三部分则是通过运用解剖知识和模特实际表演详细解析了特定表情所需要运用的肌肉名称和形状变化,同时还考虑了不同年龄的模特的面部肌肉特征,作者实际制作了具有各种表情特征雕塑例作;第四部分则简单介绍了烧制技巧与*后工序以及多位名家所制作的不同风格的陶泥雕塑作品,整书内容既面向专业学生与专家学者,又适合对陶塑、雕塑感兴趣的业余读者阅读,图片精美,印制精良。
雕塑与建筑,这两门古老的姊妹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总是彼此交织,由此产生出许多伟大的作品。本书撷取世界各文明区域、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还原雕塑与建筑的历史场景,并以雕塑家的专业视角,对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特定手法、艺术效果进行深度解析,带领我们 读懂 这些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青莲朵朵:圆明园的石刻》系统介绍了圆明园现存御笔石刻,有的在圆明园遗址出土,有的流失在北京城大小院落内,都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这些石刻主要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的御笔,大多数常年存放在私人或单位大院内,鲜为人知,拓片更是从来没有公布过。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很多石刻御笔已经风化,字迹模糊不清,却是清代皇家石刻的精品,对研究圆明园流散石刻及清朝皇帝书法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本书为201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迎来其85周年馆庆之际推出的艺术画册,由绘画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安 特姆金与同事们同心协力,甄选出跨越126年时间的200多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为读者呈现一场精彩、细腻的 现当代艺术纸上展览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精心撰写的引言,能够了解MoMA绘画和雕塑收藏的发展历史与艺术史的往昔和当下。高清的大幅图片更能让读者产生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直观认识,获得对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及理念的独特体会。
《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是德沃夏克的一部方法论著作,也是他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的姊妹篇,1918年在慕尼黑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使他跻身于德语国家美术史家的前列。德沃夏克以此书开创了美术史领域中精神史的研究方法,从而丰富了维也纳学派的方法论。 正是在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德沃夏克发现,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与同时代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冲突相平行的。但德沃夏克并不是简单地从神学家的著述中推断出中世纪艺术的精神品质,而是认为,它们都是中世纪世界观的产物;中世纪艺术既源于这种世界观,又反映了这种世界观--基督教唯灵论。德沃夏克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也对20世纪诸如豪泽尔、潘诺夫斯基等一大批20世纪美术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它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蒙岁月之几点,以至*沉香的价值可以达到黄金的三倍。 可谓是“沉”得惊世,“香”得骇俗,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 沉香本身也是极其珍贵的药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水。 昂贵的香水中,必定沉淀着数不清的沉香树的生命,像法国生产的名贵香水,大多数离不开沉香,沉香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起着稳定香味的作用。 当你工作烦闷之时,沉香高贵、深沉、儒雅的气味沁人心脾,芳香馥郁,让人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通灵开窍,悟出生活之道。 当你不了解沉香的时候,也许觉得它高深莫测,以为像带着面纱的少女,总是晦明难辨。 本书作者将带令大家走进沉香王国,一起多年来对沉香的研究体会,从沉香的形成与识别到沉香的雕刻艺术,为大家展现沉香之美。 沉香的功用很多,可入药
本书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泥塑为研究对象,以作者长达十余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凤翔泥塑的平光造型、色彩搭配、工艺流程及纹饰寓意等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地域文化影响、记忆功能、传承谱系与艺术传播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凤翔泥塑的文化生态和功能机制做了全面的梳理。 凤翔泥塑艺术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其艺术的原生态与去乡土化趋势之间的深层矛盾更加凸显,成为影响凤翔泥塑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一些短视行为正逐渐成为关乎凤翔泥塑艺术生死存亡的瓶颈。针对这些现状,本书提出:在现代管理科学、商业文化的大视野下,通过实证与分析,重构、优化凤翔泥塑生产经营模式,重塑凤翔泥塑文化品格尤为重要;科学研究与艺术精神的结合,必将使凤翔泥塑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开
黏土雕塑是展现真实事物的立体艺术,它在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也被很多人所喜爱。 本书由法国雕塑家伊丽莎白 邦瓦洛所著,书中全面介绍了黏土雕塑的相关知识和主要技法。全书共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黏土雕塑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原则;第2部分分别介绍了塑造人体的头颅、面部、手、脚和身体的实用技法,为制作具体作品打下基础;第3部分介绍了5件雕塑作品的详细制作过程,以此向读者展示雕塑技法和雕塑全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第4部分介绍了作者创办的工作室,并展示了部分杰出的个人作品。*后还有相关术语的介绍,便于读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终走向专业之路。本书适合有一定美术基础的读者、想了解雕塑并选择雕塑专业的学生,以及想在这个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员阅读。
自打李叔同等先辈将西方人体艺术技法介绍到中国以来,“怎样做雕塑”,“人体雕塑入门”等技法书出了不少。在此不必重复了。也不想从摆模特儿,搭架子谈起,除了技法练习外,艺术与社会生活都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在美院教学中,法国派、苏联派、民族派都是我们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思索,我们工作室教员觉得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体系了,就算土派,纯土派吧。在此,“泥塑人体”介绍了我们的方法,看法,以示众。
世界上关于基督教《圣经》的书,实在是汗牛充栋,不可胜计。可是,把“叙事柱头”按《圣经》故事编撰起来,毫无疑问是史无前例的独特创意。 西方中世纪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基督教艺术;基督教艺术就其大体而言,以《圣经》为内容。在柱头上表现《圣经》题材,亦即柱头与《圣经》结缘,成就了辉煌中世纪艺术精彩的篇章。 在结构上担负着起拱承重功能的柱头,到了基督教的鼎盛时期,即艺术史所谓的罗曼时期(11至12世纪前后),在传统的花叶纹样装饰上又有独创性的发展,即表现《圣经》故事,称叙事柱头。由于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这一时期建造了遍布各地的教堂和修道院,便对建筑及其装饰有巨大的需求,因此造就出许多天才工匠,他们又在叙事柱头上各显神通,创作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传世杰作。欣赏这宗珍奇
作为罗丹博物馆的前馆长、罗丹作品方面的世界知名专家,安托瓦内特 诺曼德 罗曼在着手探究罗丹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的过程中,史无前例地接触到罗丹的作品以及博物馆的收藏品。通过350余幅、甚至一些尚未公开的图片,《罗丹》展示了这位被誉为 现代雕塑之父 的天才的过人之处。罗丹的雕塑以其流线性和运动性而闻名。本书从罗丹的创作生涯的每个阶段娓娓道来每个雕塑的特点。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提供了解读罗丹作品的全新视角。 《罗丹》收录35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其中绝大部分来着巴黎罗丹博物馆,并首次以出版物的形式公之于众。作为现代雕塑之父,本书追溯了罗丹赋予激情与创造力的艺术生涯。揭秘了其经典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作缘起,曲折经历与不期而至的种种非议和争议。
本书是中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的新文集:《雕塑艺术论 王林论雕塑》。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名为《雕塑艺术史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涉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西方现代雕塑史及当代艺术美学与文化等诸多问题,下编名为《中国现场言说》,集中论述、评析当下艺术现象热点及当代雕塑艺术家创作问题。
《罗丹艺术论》成书于罗丹生活稳定、健康状况好的时期。此书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也是个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和点滴的自省。既对前人学术有所发展,又启悟来者,开示法门。
本书中,即将公开因其生物与机械相融合的作品风格而极具人气的造形作家 松冈道弘的创作过程。通过本书,大家不仅可以学到粘土造型的基础内容,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金属线添加细节,如何完成具有锈渍质感的涂装等专业技巧。第1章、使用粘土制作鲸型虚拟生物。通过制作一件大型作品,掌握粘土造形的一系列流程。第2章、学习制作能轻松完成的小型作品。通过制作使用火箭跳跃的兔子,汲取制作动感作品的灵感。第3章、 解说如何翻模 复制作品。通过复制原型,制作丰富多样的作品群。第4章、介绍松冈道弘的代表作。以生物主题为中心,挑选出了在个展和国内外活动中展出的部分代表作品,并收录了制作前的概念图以及造形上的灵感。
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媒介就清晰地与触摸的感觉连接起来。雕刻家、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经常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将二者连接起来。除了对触摸和触感持续的兴趣外,*近几十年实际上是视野和可视性在主导着这一艺术史的研究。 本书通过在艺术史学家和从事艺术史研究以外工作并有着独特见解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对话机制的形式,试图对触摸和雕塑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入一种新的元素。这样的结合引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方式,论文的主题从史前的小雕像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关于触摸生理学的前现代性观点到博物馆环境的触觉方面的交流,以及从*近哲学领域关于触摸的现象学解释到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发现。在这个主题上,这是*次范围如此广阔的研究,以及为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和合作设立议程的尝试。 彼得 登特(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艺术史讲师)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自成立以来,泥塑课程一直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书围绕着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泥塑教学大纲展开,共分为七章:章为泥塑准备,主要是对进入泥塑课程学习前的工具、设备等基础内容的介绍;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是对头像、胸像和人体的泥塑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是以实际泥塑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目前雕塑专业泥塑基础教学的实践方法与步骤进行编写,内容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重点解析、主干课程步骤示范、作品范例解析与经典作品鉴赏等。本书是对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完整性与科学性兼具的泥塑基础教学体系进行的系统总结与展示,实操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