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 物质至上 。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 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 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 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 雕塑是什么 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名师经典课程教材丛书(雕塑卷·实验课程分卷):书法·雕塑:抽象雕塑形态教学》内容简介:谈到教育,首先关注的必然是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在2005年设置了“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的课程,对以上谈及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积累了七万多字的理论研究与数百幅作品图录,希望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的全过程。今天我们将此结集成册呈现给大家,抛砖引玉,进行交流,期盼雕塑界共同努力,为建立以中国美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意象、抽象雕塑教学体系而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泰山石刻大全》集泰山现存石刻之精华,上自秦汉,下至近现代,各代佳作均予采录。内容为全部石刻的局部拓本或全拓,基本体现了泰山石刻的全貌。本次增订,将部分新发现的精品附于卷后,资料更加完整。
超轻粘土是一种包容度很高的环保手工材料,不仅能自由捏塑造型,还能用颜料上色,在日式手办和少儿手工中应用非常广泛。本书共有五个部分,从超轻粘土的制作基础讲起,到入门案例、技术案例、创意案例、趣味应用案例,由浅入深地教授了超轻粘土的全流程制作方法。本书案例囊括了新鲜蔬果、美食、花卉、家居物品、可爱饰物和人物,萌系的造型和简化的制作方法*能柔软你的生活!本书内容简单易学、案例可爱精致,适合手工爱好者、绘画初学者阅读学习,也可以作为老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教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
本书选自作者从事雕塑创作以来,能够代表个人艺术特色、审美风格的雕塑作品。全书共五个板块,其中, 缘于雕塑 梳理个人偶发感知与学术历程,回望早先制作的作品、项目; 鱼的文化 属相情结 属于对中国传统吉祥题材的再创作; 蛙的传说 是从美术角度挖掘研究广西壮族历史上曾经的图腾文化; 木语释艺 涉及多个方面、不同形式手法的表现,更注重雕塑作品的形式美感、主题内涵。全部作品主要使用陶瓷和木质两种材料为主,也有部分石材、青铜、水泥材质。
设造像陈于殿堂之中,以彰宗教之神圣,这一宗教形式伴随着佛教东传而风行于华夏大地。本卷以历史朝代为轴,以现存寺院为点,结合实例,从美学视角梳理了佛教寺院造像在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读者翻阅此书,可一窥我国古代艺匠在依托佛教仪轨的基础上如何一步步将西来诸佛塑作东方哲人,通过感受种种美学的本土化,体察中国佛教美学的独特魅力。
本书收录了美国景观雕塑家戴文 劳伦斯 菲尔德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作品照片,以 公共艺术 、 早期作品 、 创作流程 三个部分来展示菲尔德的雕塑艺术。菲尔德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工作室型的雕塑,充分展现出他做三维艺术的娴熟技巧。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菲尔德在继续创作小型作品旳同时,开始致力于创作复杂多样的公共雕塑,将他对人类与景观的思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近几年来菲尔德越来越具有创新精神,常使用复杂的高科技手段加强雕塑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它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蒙岁月之几点,以至*沉香的价值可以达到黄金的三倍。 可谓是“沉”得惊世,“香”得骇俗,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 沉香本身也是极其珍贵的药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水。 昂贵的香水中,必定沉淀着数不清的沉香树的生命,像法国生产的名贵香水,大多数离不开沉香,沉香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起着稳定香味的作用。 当你工作烦闷之时,沉香高贵、深沉、儒雅的气味沁人心脾,芳香馥郁,让人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通灵开窍,悟出生活之道。 当你不了解沉香的时候,也许觉得它高深莫测,以为像带着面纱的少女,总是晦明难辨。 本书作者将带令大家走进沉香王国,一起多年来对沉香的研究体会,从沉香的形成与识别到沉香的雕刻艺术,为大家展现沉香之美。 沉香的功用很多,可入药
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 章是“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玉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 第二章是“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第三章是“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第四章是“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因材施艺:加工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野口勇丰富而传奇的艺术人生,作者从雕塑家的角度切入,阐述了野口勇的思考维度是如何从雕塑家的视角介入建筑园林设计的。具体地从单体雕塑的语言探索发展和对材料的处理谈及野口勇艺术的核心和价值,又选取野口勇一生丰富的经历,描述他如何与诸多大师(建筑师、舞蹈家、画家等等)一起工作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大量实践的作品。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尽管雕塑和绘画一样,已经不再占据视觉艺术的中心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雕塑的当代文化呈现不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大型装置、多媒体、影像等综合艺术逐渐成为后现代艺术形态的今天,雕塑携带着自身古典、现代时期的悠久历史,走进当代艺术语境中,正因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成为当代艺术版图中极为重要的形态之一。因此,对作为当代艺术的雕塑的呈现和探讨,将具有持续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我们将“展洲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展洲当代艺术中心”开园首展之一定为“体积的对话:中国中青年雕塑邀请展”,与另一个重要的当代绘画展览“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当代艺术展”同时展出,正体现着我们对雕塑和绘画的当代文化形态实践的关注与重视。 “体积”作为
《罗丹艺术论》成书于罗丹生活稳定、健康状况好的时期。此书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也是个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和点滴的自省。既对前人学术有所发展,又启悟来者,开示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