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金 术1 金属工艺入门》是作者多年来研习金工技法心得与教学经验所整理出的基础入门技术。内容包含了金工的各个领域,以西方的工作习惯为主轴,融合了本土的技法和工具。本书资料搜罗丰富、技法讲解详细、图文并茂,完整探索了各类金工技法和使用,使有志于金工创作的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认识金属,了解其加工方法与创作奥秘,在稳定的技术基础上成就生活艺术美学。
本书是漆艺非遗传承人几代匠人工作经验的总结,详细讲解了中国大漆艺术的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用途和制备,髹漆的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擦漆、素髹、彰髹、螺钿、罩髹、肌理、洒金、描绘等不同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全书收录了大量漆艺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解说。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漆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漆艺术、家具制造业、油漆工艺等行业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自学、参考。
本书延续了《玩金术1》扎实的风格,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不仅介绍各种精细的金工进阶技法,更深入探讨其中原理,和用于创作上制造出效果,使读者理解不同金属结合的方式和原理。让 想学习进阶技法的读者能快速进入状态,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战初期的欧洲装饰艺术,对其风格的演变、式样的创新、材料的加工、技艺的进步、用途和功能以及交易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全景式的解析。 作者列举了600余件经典装饰艺术品,同时对与这些装饰艺术品有关的金属工艺(金银器等)、木材工艺(家具等)、烧制工艺(陶器、瓷器、玻璃、珐琅等)、纺织工艺(织锦、刺绣、服装等)以及纸质工艺(装饰绘画)等都做了全面的说明。其中还诠释了收藏者的作用以及知名创作者、工作室与工厂等易被忽视的主题。
《华章御锦:清宫御用云锦藏珍》是云锦研究学者尤景林继《稀世珍锦——清官御用云锦藏珍》(2010年,古吴轩出版社)之后推出的一部新作。书中载录了六十二匹海外回流的云锦,以近三分之_的篇幅,推出皇室专用的十一匹团龙妆花缎的袍料和七匹正龙的方补。这些新近回流的云锦,就品种而言,规格上更高;就传世数量而言,更加珍稀。此外,四匹苏州织造臣“奉会”出品的云锦,也尤为难得。相对于前作中作者对云锦的全面概述,《华章御锦》则在结合实物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考古发掘中相关的新成果和云锦在当今时尚舞台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并且在古代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相关图像资料和有关云锦的史料中努力探寻,力争对云锦作一次全新的梳理。《华章御锦》是对《稀世珍锦》的补充,也是作者尝试对清代织锦历史风貌的复原
该书稿由六章内容组成,章大师为艺术人生。第二章为大师的艺术成就。第三章为大师从艺几十年来的经典作品欣赏。第四章为大师著述言论。第五章为艺术评价。第六章为大师年表。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四卷,介绍了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的剪纸。
本书是对明清两代紫砂相关古籍的整理和校注,其中包括《阳羡茗壶系》(明 周高起),《阳羡名陶录》(清 吴骞),《茗壶图录》(日本 奥玄宝)三本1911年前刊印物。后一部书虽然是日本人撰写,但全部以紫砂陶为内容,清光绪年间有石印本流传,并被收录于多套美术丛书,广为传播,因此是紫砂的重要文献籍,必然需要收录。 本书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梳理,以《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为主要古籍整理校注,后附加《阳羡砂壶图考》(民国李景康 张虹),《宜兴陶器概要》(民国周润身 周幽东),以及《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民国邓实),《茗壶二十品》(承名世摹本)作为文献补充。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笺是古代对精美加工纸的统称。供写信或题诗等用的小幅笺纸,称为信笺,也称诗笺。笺谱是由笺纸集辑装订而成,为明清以来的文人墨客所珍赏。 《萝轩变古笺谱(一函二册 套装上下册)》是我国目前传世笺谱中年代*早的一部,,由明代吴发祥刻版,分上、下册。上册有小引三叶、目录列画诗、筠蓝、飞白、博物、折赠、碉玉、医草、杂稿,共计八目;下册八目,分别为选石、遗赠、仙灵、代步、搜奇、龙种、择栖、杂稿。据《金陵通传》记载,吴发祥寓于金陵(今南京),刻此谱时四十八岁,书成于天启六年(二八二六)。 《萝轩变古笺谱(一函二册 套装上下册)》是明代笺谱的范例,于艺术传承、刻书历史研究等均有重大的价值。本次影印出版,希望这部世间珍品能让很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汉代漆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与工艺形态,它作为漆物体系,已然建构出了汉人的生活理念、审美观念与文化体系。本书以汉代漆艺为研究对象,兼采前人研究之长,聚焦汉代漆艺的整体文化生态,旨在勾勒出汉代漆艺的发生、进化、形态、范畴、命题、风格、符号、美育等文化范式,以期整体地呈现汉代漆艺的体系性文化风貌,恐有助于留住汉代漆工精神与漆文化记忆。
波士顿所在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自18世纪以来,从中国进口大量陶瓷,也连带催生收藏陶瓷器的众家族。波士顿美术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文物的重镇。本书由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吴同选编、撰叙,精选馆藏汉至元代的陶瓷精品,展现了波士顿美术馆的中国陶瓷收藏的全貌。馆藏陶瓷既有中国宋瓷精品,也有元青花,明清各地名窑的代表作品,基本能构成中国陶瓷史发展的序列。本书所收列的器物,都是能代表中国传统美的陶瓷,其79 件入选作品,涵盖中国4500 年的陶瓷历史,从史前时代到18 世纪,包括两件刚自拍卖行获得,实为不可或缺的宋瓷。这代表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波士顿美术馆不懈努力的成果,亦见证了二百年来波士顿输入中国陶瓷的盛况。
四代田边竹云斋,日本竹编艺术家,本名田边健雄,生于大阪堺市,三代竹云斋的次子。生于日本传统竹制品工艺世家,继承了的技术。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屡屡挑战革命性的作品,超越了工艺和艺术的壁障,获得了世界性声望。2012年,被内阁官房国家战略室选入 活跃于世界舞台宣传 日本 的日本人项目 ,受到表彰。2017年,袭名四代田边竹云斋,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地召开公布袭名展览会。 迄今为止,他在欧美及巴西有二十多处装置展出。此外,还有工艺美术作品、传统工艺花篮等丰富多样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吉美博物馆等世界知名的美术馆收藏。田边先生对竹几乎无所不知,总是无止境地探求竹这种素材的可能性,将竹升华到现代艺术的领域。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日本作家美帆一起,回顾田边先生
《锻铜与银饰工艺》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民间金工技艺考察资料的整理排列,重客观性,保持着生动的民间工艺特色。作者首先对中国金属工艺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又结合丝绸之路形成之前的草原文化和草原技术工艺进行可思考,形成了一种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循环时空体系。继而对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金属工艺进行了梳理,涉及西藏的藏族金属工艺、贵州的苗族金属工艺、云南的白族金属工艺、新疆的维吾尔族金属工艺以及汉族的金属工艺等。具体涉及各地的金属文化时,大多先是结合当地的社会背景,对金属文化的发展作一概述,然后选取*代表性的作品详细叙述其工艺特点,并展示制作的工艺流程。
《拼布绣艺术:工艺与作品》从拼布绣的地域分布、民俗分类、制作技艺等方面,对大布江拼布绣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大布江拼布绣研究所收藏的约3000件民间刺绣藏品中,遴选出近200件精品,进行展示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深度发掘了大布江拼布绣的文化、历史价值。
在手工印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符合工艺特征的吉祥纹样。作者调研、收集近5年,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蓝印花布的应用形式和图案做一个系统的挖掘和研究,以项目纹样集成的形式,以实物收集资料为基础,力求通过图片的形式全面完整的展现各个地区传统蓝印花布在民间的应用状况及民俗内涵。
这批活跃在当今的广彩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作品体现的是曾经辉煌的美丽广彩,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当今盛世中国,别具风采,魅力永存。本书作品时间跨度从清乾隆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乃至当今活跃在传承创新*线的广彩工艺美术大师们的精品佳作,以此呈献给热爱广彩,热爱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大观众。
《插花百规》一书即为池坊流插花图典。日本花道的精神,是用植栽花木的配置,来传达人们心中的思考跟情感。在花道的创作过程中,就好像是在和大自然对话一样。池坊流推崇“花之心应为我心也”,要求插花人必须心直无邪念,所插之花也不应违背花草树木的自然之势,真正将心中所想构成花形。因此,插花这一艺术需要理解默默无言的花草树木的正直姿态,插花者本人也要成为正直的人。通过插花以及欣赏插花,以表现、净化自己的心灵。本书所收录内容虽不及所有插花形式的半数,但全面介绍了最基本的概况,可以据此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化。为方便读者把握插花艺术,特录《池坊应用花》插花实践案例三十二种。
竹刻是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超的技艺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格调独树一帜。本次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竹刻展集华东地区三省一市十七个市、县(县级市)六十九位竹刻家的一百六十余件(套)作品,既有老一辈竹刻家的代表作品,又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创意佳作。展览的举办与画册的推出增进了同业之间的技艺交流,扩大了传统竹刻文化的传播,对增强民众的认识认知,促进当代竹刻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