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978年,是国外研究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性专著。2002年,由汉学研究者夏丽森女士修订,她是明代计成的著作《园冶》的英文译者。本书讲述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园林与中国哲学、绘画、建筑、文学的互动关系,通过中国的园林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作者玛吉 凯瑟克在中国长大,从小浸淫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挚爱中国园林。她尝试在纵深的历史和宽阔的对照中把握中国园林的精粹,既有追本溯源的梳理,也有典型个案的描述与分析。本书堪称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园林导览,也是我们了解西方人如何欣赏中国园林的一种重要参照。借此,更能体味中国园林本身所包含的精彩的精神意蕴。
文学通过场景展开构思。因为文学总是具体的,它在场景中思考,而不在概念中探寻。 著名的瑞士文学评论家彼得 冯 马特(Peervon Matt)如是写道。他始终强调这个意义重大且独特的特征,并指明 文学通过场景进行构思,而不是将想法转译到场景之中。在这一点上,文学既优于又同时劣于哲学,这也是为何两者难以互相替代的原因 。他所说的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更加全面地适用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两者都在讨论关于世界的问题,并用不同的方式去闸述不同的内容,它们是不可替换的,对于我们认知世界其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建筑学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呢?与文学相同,尽管有其限制,它依然可以被归为艺术,并与科学区别开来。它是通过场景展开构思的吗?尽管氛围和情绪被视作是建筑的一部分已有时日,但依然未能切中要害。那么建筑学是通过概
《路易斯 康 : 建筑作品全集》介绍建筑大师路易斯康1935年-1974年创作的作品,包括手绘、图片、模型、平面、立面,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适合建筑专业师生和建筑师。康的作品的几何形式、空间结构,以及虚实对比的材料, 如同交响乐般在空间的艺术中构成相辅相成的回响。对后来的建筑师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建筑师所处的时代,能够跳脱现代主义的框架,带给人永恒的艺术感受,这是一种先见之明式的展望未来。 路易斯 康,是一位跨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师,他影响了安藤忠雄众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康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几何形状,清晰的空间结构,以及运用光线的变化,光影与空间巧妙的结合。像特伦顿犹太人公共浴室(1955)、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孟加拉国国会大厦,都采用了向心性的布局。理
《景观建造全书:材料·技术·结构》是景观建筑师必不可少的指导手册,介绍了开放空间规划的技术、结构及相关问题,从X普通的材料和表面,到空间要素的建造方法和植被的营建。全书分为部分,即材料、建造技术和结构要素。分概述了常用材料的种类、基本特性、表面质量、潜在用途和处理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涉及结构工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介绍了承重构件的连接、建筑构件与支撑结构的固定等。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户外设施及其建造方法。每章都包含项目实例、图纸与实景照片。书中除了介绍基本技术知识外,还针对未来建造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展望。
中国古建筑不仅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成中国古建筑语言的元素种类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墓、寺庙、道观、文庙、衙署、祠堂、学宫、仓廪、园林、民居、牌楼、戏台等,其代表形式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这其中的每一个种类中,又包含了相当多的变化元素,由多变的单体建筑所构成。在不同的地区,这些建筑种类又有不同的方言表述形式,其地方词汇所涵盖的形式内容又与其他地区的词汇内涵不尽相同,因而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王其钧教授几乎走遍中国、参观过相当多著名古代建筑,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出古代建筑图,带领读者在手绘图中品味传统文化的精妙,在盛宴中体悟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本书以高清原彩、大开幅画面,使读者徜徉在中国古建筑的空间
该书是一部珍贵的专门展示桂林古建筑风貌的建筑手绘集。全书基本上涵盖了桂林市境内的绝大部分古建筑,包括桂林市区古建筑、灵川古建筑、阳朔古建筑、全州古建筑、兴安古建筑、永福古建筑、灌阳古建筑、龙胜古建筑、资源古建筑、平乐古建筑、恭城古建筑、荔浦古建筑。各建筑的手绘图包括场地环境图、平立面图、透视图、建筑细节图等,并配有简短的手绘赏析短文。此外,对所收录的古建筑,作者还简单介绍了建筑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规划布局、建筑特色和保护价值,帮助读者了解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因此,该书不仅可以作为一本绘画集供相关爱好者赏析建筑手绘技法,更可作为一本古建筑资料集或文献集,兼具欣赏价值与研究价值。
可食地景改变传统园艺景观给人带来的被动接受的景观体感形式,是一种直接参与景观维护管理和生产,兼具经济性、生态性、观赏性、教育性等特征的景观形式。本书首先阐述了可食地景的缘起、发展、功能,进而将其按照尺度划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可食地景园。针对不同尺度的可食地景,对类型特征、功能布局、设计原则以及营造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分别辅以外案例进行图文并茂的剖析。
《开平碉楼建筑艺术》介绍了,开平市素有“华侨之乡”“碉楼之乡”“曲艺之乡”和“建筑之乡”的美誉,全市有文物登记点1894处,其中开平碉楼1833座。按保护级别分,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伞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是广东乃至全国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开平碉楼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将西方的建筑元素与中式的建筑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它是中国文化史上_簇独特、开放并带有强烈包容精神特色的文化奇葩。因此,也有人将开平碉楼的建造称为岭南乡村的科“洋务运动”。
紫禁城,今又称故宫,位于北京,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中枢。凡四百九十一年,共二十四个皇帝,曾在这里发号施令、主宰中国。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是以宫室为中心。20世纪以前,无论建筑技术和艺术,基本表现在帝皇所在的宫殿、园囿之上,所以宫殿建筑成为欣赏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典范。中国历史上虽曾有过不少的宫殿建筑,但迄今尚保存完整的,只有紫禁城宫殿。它不仅是中国现存规模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杰作。 《紫禁城宫殿》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古建筑部副主任、工程师于倬云主编,故宫有关方面的专家协助编撰。 文字分导论、分论及图片说明三方面,共八万余字;图片共五百六十四帧,其中正图四百六十七帧(内彩图二百六十五帧,黑白图二百零二帧),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