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弗朗切斯科 卡雷里探索并拓展了基于 行走 的艺术形式,并着重审视了三个关键历史转折点: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字母主义到情境主义,从极简艺术到大地艺术。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卡雷里获得了一部关于漫游的艺术史,一片可以漂流航行的城市群岛。 行走 虽然不直接构成对空间的物理建构,但是该行为暗示了对相关地点及其意义的改造。人类在一个没有地图的空间中的实际存在,以及他们在穿越空间时产生的感知变化,构成了一种景观变化的形式。这种变化没有留下可见的痕迹,却在文化上改变了空间的意义,进而改变了空间本身。
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本书集齐上海建筑里从 A 到 Z 的 26 个字母,呈现 魔都 建筑顶部的魅力。从 A 到 Z,从高楼大厦到小巷深处,每一个 字母以抽象或象征性的形式呈现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这里既 有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又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东西方文化在 这里交融,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组作品在2024年8月 IPSHANGHAI 视频号一发布就成了 爆款 。 上海发布 、上观、澎湃等在视频号、公众号、微博转发他想用摄影这一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记录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上海的快速发展。表达出比以往更精致、更繁荣,深入到上海内在的精神和文化。用不同角度展现出一个传统与洋气、魔幻与神秘的上海。树斌拍摄的 字母建筑 成了上海新的IP之一。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十宅论》的再版。 隈研吾以敏锐的建筑嗅觉,洞悉日本消费者对于住宅的需求,并戏谑式地将战后日本的住宅分为十类,通过这十类住宅探索日本人的居住文化,批判日本住宅对于西方住宅的模仿与崇拜。 在隈研吾眼中,暗示着 旅行与性 的 单身公寓派 住宅以商务旅馆的单间为原型,成功满足了年轻的都市单身生活者对于理想住宅的想象;而以欧美的传统别墅为原型的 食宿公寓派 则满足了无数家庭主妇对于家庭生活的浪漫期许;至于 咖啡吧派 住宅,它以精挑细选的高档桌椅、细而窄的空间照明,烘托出一个个寂寞而又渴望表现自我的都市白领,满足了他们对于中产生活的美好想象 《十宅论》的标题模仿将住宅神圣化的《住宅论》,内容又致敬了马可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书,更通过建筑
《西方古典建筑与雕塑入门》是继《西方古典绘画入门》和《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之后 第三本介绍西方艺术的入门书。考虑到建筑与雕塑的相关性,本书将这两种艺术合于一卷,这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与前两本书一样,本书为古典艺术的爱好者提供相应的入门导读,引领读者步入古典艺术的神圣殿堂。全书共 20讲,建筑与雕塑各10讲,从古代埃及与中东一直讲到20世纪初,收入近300件建筑或雕塑作品。本书附有索引,注明了每件作品的所在城市、位置和相应的博物馆,不仅便利读者参考,而且为旅行中的艺术欣赏提供了相应的指南。
《明清建筑二论》对 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 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研究斗栱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 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建筑紫禁城》仅从建筑与使用的角度加以介绍。 《建筑紫禁城》其十九章,内容包括营建始末、总体布局、防御体系、外朝三殿、帝后寝宫、特殊居室、他坦下房、采暖防暑、彩绘装饰、衙署府库、给水排水、皇家花园、演戏戏台、藏书楼堂、书房学堂、帝王家庙、斋戒斋宫、宗教世界、皇宫故宫等。并附有故宫建筑大事记。 《紫禁城建筑》(初版)于2006年推出后,深得读者喜爱。此次推出图文新版,文字略有增加,图片更显精美。 书中照片,多为故宫博物院摄影师胡锤、刘志岗先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精心拍摄,反映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大气和精美,保留有故宫建筑中更多的原貌,其中尤以室内陈设原状的图片更为珍贵。
《从乡愁到乡建 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是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所著的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 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融社会、时间、媒介、功能四个维度于一体,分析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的 融合共生 ,以期将全民普遍存在的怀旧与乡愁转化为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和凝聚性力量。 融情入景 和 以景抒情 共同构成了江南村镇的记忆建构和景观生成,诠释了从 乡愁 到 乡建 的设计学转向。
《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 哥特式大教堂艺术只是关于尖形拱券、飞扶壁等建筑技术的创新么?抑或是否可以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关于光线的审美? ? ? 人们所惯用的那套对哥特式艺术的解读语言,忽略了怎样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中世纪的人们如何看待图像和空间?又如何将其与信仰关联? 罗兰 雷希特就哥特式大教堂艺术提出全新定义,为我们理解大教堂空间打开了崭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