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第24辑共收录当代藏书大家和专业学者的文章23篇,共分为藏书追怀、书界人物、文津茶座、天禄寻踪、版本讲座、书海披沙、缥缃闲话、海外书情、馆藏故事等9个栏目,以“藏书”为核心,以轻松活泼、深入浅出为特色,分别回顾了一些煌煌巨著的诞生过程,追忆了一些痴醉于书籍的故人往事,凭吊了一些饱含文化积淀的藏书遗迹,讲述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版本知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求知明理、传承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现了当代爱书人风雅的生活追求和努力凝聚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思想境界。
本书是有名青铜器研究者马承源先生的作品,涉及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分类、形制等问题,对主要器型和重要的典型器物作专门介绍,是一部综览性质的入门普及读物。
随着大量破损古陶瓷器物的出土,以及艺术品市场的持久需求,古陶瓷修复日益成为考古学、博物馆学及艺术品市场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古陶瓷修复研究》从古陶瓷修复材料的科学研究、古陶瓷修复工艺的探索实践、修复研究相关的专题评述、陶瓷修复技术在其他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古陶瓷修复界出现的突出难题进行探讨。《古陶瓷修复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方法筛选、改良古陶瓷修复材料与工艺,提供较为丰富的陶瓷及其他文物的修复实例,集中展现复旦大学过去三十年在古陶瓷修复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藏经洞里的这些经变画,大多数属于唐、五代时期的作品。本册所收的经变画有以下几种:《观经变》。一般除中央部分画的净土以外,左右部分多有描绘“未生怨”和“十六观”这两个内容。《药师净土变》。是用一系列的画面表现经上讲的“十二大愿”和“九横死”。《法华经·廿八品》中《观世音普门品》(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图)在唐代很盛行,流传下来的经变画也很多。画面一般根据经上昕描述的,观世音菩萨可以现三十二种不同的化身,从而展开构图。《报恩经变》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这些经变画多数场面较大,以说法场面为中心,周围配置华丽的殿堂宫阁、楼台宝池,或者描绘山水风景。
黄国建著的《邮海泛舟(黄国建邮文汇编)》分为四个部分。“邮海回眸”从不同侧面回顾和总结了作者60年漫长的集邮生涯和不凡的心路历程。“研究探索”阐述了注重集邮工具书编写质量的必要性,分析了某些集邮工具书的严重质量问题。“组集参展”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专题邮集编组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专题百科”讲述了以船舶为主要题材的邮品中的专题知识、信息和历史故事。内容翔实,文字简洁而又生动,值得收集和研究船舶专题邮品、编组同类专题的邮迷赏读。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大量使用陶器,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至东汉时真正的瓷器诞生了,唐代以来瓷器作为中国的特色商品走向世界,获得世界人民的青睐,千百年来一直在 上享有极高的声誉。China,“中国”的译音,将我们伟大的 和瓷器永远地连在了一起。中国是世界 的陶瓷古国,从原始社会的先民制造陶器开始,到原始瓷器的出现, 终产生质的飞跃,烧造出真正的高温瓷器,成为世界上 早发明瓷器的 ,陶瓷艺术在中国经历了近万年的历史,产生了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我们追溯中国陶瓷发展史,也就是在追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刘莹著的《陶瓷》是一本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普及读物,分为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概述、传统陶瓷的分类、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与技法介绍、传统陶瓷的主要产地及艺术特色与传统陶瓷的文化内涵五部分,
《古玉辨》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古玉收藏家刘大同总结一生收藏古玉和玩赏古玉的经验著作的玉石鉴赏书籍,是民国时期古玉研究的代表作。此书全面反映了传统古玉学的范畴与内涵。著述79个条目,条目清晰,内容涵盖玉的名称、品行、质地、色泽、肌理、产地等玉石经验,并涉及鉴赏家的玩玉心得。非常有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常见天然宝石、玉石的基本特征、成因类型、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介绍天然宝石的化学成分、晶体化学等主要鉴定特征、质量评价、加工及主要产地,及其与合成或仿造宝石的区别,同时还介绍了常用宝石简易仪器使用及鉴定方法,宝石的选购与佩戴。 本书主要作为普通高校非宝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教材,也可供宝石培训班学员及广大宝石爱好者及商贸人员参考。
本书中除了一件比较特殊的《景教人物图》,其余收录的都是菩萨画像。景教在唐代拥有不少的信众,而且帝王也大多对其弘护有加。出自敦煌赣经洞的这幅作品,基本还是以落萨画像作为绘制模板,这既反映了当地的信仰状况,也说明供养人及国工对景教圣者的理解并没有脱离当时流行的造像图式。《文殊菩萨图》呈半圆状,不论从构图还是技法上看,理应和《敦煌遗珍(菩萨2)》中的《普贤菩萨图》组成一幅场面更为宏大的完整作品。一边是文殊,一边是普贤,各自带领众随从前往灵鸳山听佛说法——有菩萨、天王,也有引人注目的昆仑奴。拼合而成的大幅画面,顶部为拱形,各方面都遵循着大曼茶罗画的对称布陈。不难推测,原来的作品本应悬挂于石窟佛龛的后缴之上,或石窟前厅墙壁的最很好。书中收录了几件观世音菩萨画侈,其中包括水月观音、十一面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之际,故宫出版社推出“点染紫禁城”系列出版物,该系列靠前辑有:雕梁焕彩(建筑篇)、衣饰生辉(服饰篇)、器物流光(器物篇)三册,那些色彩丰富华丽的紫禁城建筑构件、帝后服饰、传世佳器不再是原有样子,书中仅仅呈现那些优美的线条,希望大家拿起画笔,用创造的思维和无限的想象力来为它们重新赋予色彩。
邓莉丽著的《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是关于介绍宋代银饰饰品与民俗文化关联研究的一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宋代金银饰品及宋代民俗文化,对唐及元明饰品文化亦有所涉及。书中引用大量图片资料,作具体涉及案例分析,生动详实。本书优选特色在于书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民俗学角度,切入研究宋代金银饰品的类别、形制、纹样、工艺、生产经营模式、文化内涵及生存方式。
邓莉丽著的《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是关于介绍宋代银饰饰品与民俗文化关联研究的一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宋代金银饰品及宋代民俗文化,对唐及元明饰品文化亦有所涉及。书中引用大量图片资料,作具体涉及案例分析,生动详实。本书优选特色在于书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民俗学角度,切入研究宋代金银饰品的类别、形制、纹样、工艺、生产经营模式、文化内涵及生存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货币变得越来越无形了。在虚拟的货币世界里呆久了,我们会慢慢地模糊或忘却那些有形的货币以及附在这些货币上的故事。不,还不仅仅是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历史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如果你不想在这些古老而沉重的古钱币里触摸久远的生活,至少你可以在《古钱淘出万千神秘》中作者张新宇淘钱的离奇经历中感受人生的快乐。
随着大量破损古陶瓷器物的出土,以及艺术品市场的持久需求,古陶瓷修复日益成为考古学、博物馆学及艺术品市场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古陶瓷修复研究》从古陶瓷修复材料的科学研究、古陶瓷修复工艺的探索实践、修复研究相关的专题评述、陶瓷修复技术在其他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古陶瓷修复界出现的突出难题进行探讨。《古陶瓷修复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方法筛选、改良古陶瓷修复材料与工艺,提供较为丰富的陶瓷及其他文物的修复实例,集中展现复旦大学过去三十年在古陶瓷修复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京绣是北京地区刺绣业的总称,因其历史上服务于皇亲国戚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特色。本书中梳理了人们对京绣的不同观点以及京绣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术风格、绣品种类、传承发展,同时针对相关的京绣老艺人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为读者打开了研究北京传统手工技艺的一扇窗。
京绣是北京地区刺绣业的总称,因其历史上服务于皇亲国戚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特色。本书中梳理了人们对京绣的不同观点以及京绣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术风格、绣品种类、传承发展,同时针对相关的京绣老艺人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为读者打开了研究北京传统手工技艺的一扇窗。
《敦煌遗珍(纸本幢幡)》是“流失海外绘画珍品”系列之一。幢幡,指佛教、道教所用的旌旗。一般垂挂在佛寺或道场之前高大的幢竿上。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幢幡是藏经洞绘画藏品中数量最多的,经过斯坦因记载的约有230件(含残本),约有179件丝绸幢幡、42件麻布幢幡和9件纸幢幡。这些幡从形制上可分为多足悬板幡和双足燕尾幡两个大类,尺寸相差较大,高度从几十厘米到两三米不等,所用材料包括丝、棉、麻等织物,并施以画、染缬、刺绣等装饰工艺。
本书以“京都玉作”——始于元代的中国北方玉作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商俗资料与地理采访所获得的资料与人物访谈、口述历史的研究等进行比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