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战略变革成为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战略变革指导框架。随着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和环保政策趋严,资源型企业面临迫切的战略变革需求,本书聚焦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探讨其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进行的战略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通过实地调研、逻辑演绎、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本书发现组织惯例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与战略变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环境动态性和管理自主权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组织惯例通过组织学习和创新演化出新的动态能力,推动企业实现战略变革,摆脱路径依赖,获得竞争优势。本书研究昆明钢铁、瓮福集团等四家西部资源型企业,深入分析了其战略变革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这些企业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的水利和土地问题,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重视。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使用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传统宏观调控作用已经不大,必须有重大针对性改革以及发展战略举措,而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土地资产,增加8亿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好的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土地价值化、资产化,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国外调水经验、国内热议的几种调水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水的成本与风险
本书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的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中国西部地区参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合作机制优化为研究对象,基于 一带一路 建设中国际贸易和跨国生产将进一步深化对更高国际物流绩效的现实需要,具体研究区域优化合作机制参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机理,分析西部地区合作参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现行机制的运行情况,研究基于 一带一路 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优化合作机制参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影响因素,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地区优化合作机制参建区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探寻借势 一带一路 建设优化西部地区的合作参建机制,加快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具体方案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科技创新浪潮,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数字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实践产物,数字金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主要聚焦于我国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全面的视角量化西部各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现状。此外,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差异,以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还计算了中东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城市竞争力指数。最后,通过梳理重点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案例,本文试图探索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的结果为全国各城市提高数字金融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0年9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的序幕由此拉开。15年来,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央的支持下,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亲历西部大开发》(12卷)以省(区、市)为单位,独立成卷。全书各卷以 综述 开篇,总述各省(区、市)15年的建设成就。所征集的各篇,力求较为全面地体现建设者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系统地回顾和梳理西部大开发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既为历
旅游业在中国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认识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空间格局演变、发展规律及其功能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王淑新*的这本《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空间格局产业效率与发展策略研究》引入收敛理论,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效率,提出了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西部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书重点研究了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经济作物产业链的纵向价值转移、分工协调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运行机理;经济作物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合理性等问题,本书还研究了西部地区的茶产业、中药材产业与棉花产业的种植结构、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利用区位熵、集中系数、综合竞争力指数等指标,以及DEA方法,进行了案例实践研究,分析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瓶颈及竞争力优势,提出了各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向。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规律及政策研究》围绕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历史及肉牛生产和牛肉价格波动规律展开研究,同时系统分析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宏观调控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做法,从而针对我国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当前和今后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发展主旨。为此,《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8)》围绕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这一主题展开系列研究。《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8)》包括总报告、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高质量发展、协调高质量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开放高质量发展和共享高质量发展等8个部分。其中, 总报告 根据 五大发展理念 的基本内涵,剖析了西部地区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突出短板,评价了过去5年西部地区基于 五大发展理念 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西部地区
本书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丛书的重点项目,是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人员历时三年完成的对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调研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董志凯对此书的评语是:该项国情调查报告全面考察了攀枝花的建设历程,重点在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半个世纪攀枝花的变迁,是迄今以来这一领域少见的、全面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反映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我国集中力量配置资源的经验,企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经验,在经济建设中技术创新、城市设计创新、铁路修建技术创新以及建设者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均是以往研究中罕见的,许多内容非亲自深入难以知晓。报告对三线建设中一些原则和体制的研究探索,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采用吸收了近年相关研究成果。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