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背景篇,分析篇及政策篇。 背景篇阐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全面探讨问题的大视野;呈现了上海流动儿童调研项目的调研实录。 分析篇从流动儿童进入不同类型学校、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本身特征的差异性、学校类型对于流动儿童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态度与期望方面,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编著的这本《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阐述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经济增速换挡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配置效率。 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加快构建用途管制、权能平等、增值共享、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缩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为重点,加快构建退出有序、进入自由、同工同酬、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以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快构建竞争适度、价格合理、服务便捷、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重点,加
本书紧紧围绕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以一篇主报告加八篇专题报告的形式,从推动郑州都市圈同城化、产业一体化布局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提升枢纽经济优势、建设 消费中心城市、人口变动趋势特征、 高水平改革开放等多个领域,全维度、全视角、 研究了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问题挑战、面临形势以及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他读者提供参阅和借鉴。
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经过四十多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空间形态,开发区的形成、演化与城市密不可分,本书尝试以开发区与城市互动关系的形成、演化及运行机制为突破口,运用种群生态学和系统动力学等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建立开发区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理论框架,并针对典型开发区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实践案例,归纳总结两者互动发展的不同方式和实现路径,为推动各类开发区与城市良性互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书将智慧城市作为创新和合作解决方案的环境,进行考察,详述了智慧城市的规划、战略和管理。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侧重于智慧城市战略和规划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部分关于城市空间智能的成因和结构;第二部分聚焦规划过程,探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规划。其中阿姆斯特丹、曼彻斯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通过逐步推进一系列的重建举措,成为采用自下而上规划模式的范例城市。而葡萄牙科技公司普兰尼特( Living PlanIT ),塞浦路斯的奈阿波利( Neapolis ),和沙特阿拉伯的智慧城市,则以自上而下的方法为起点,建立城市运行系统和共同控制平台;第三部分关注智慧城市策略:城市该如何管理空间智能的驱动力量、创造智能环境、动员社区,以及为城市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后提出一系列模式
影像是当今城市传播的主流符号载体,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起到重要作用。在上海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旨在从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题材纪录片和社交网络短视频入手,研究其对于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探讨其生产和传播的创新改进;另一方面运用了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有代表性的视频文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对未来上海城市影像的创新提出策略建议。
本书从大城市化理论、大城市化实证、大城市化机理、大城市化拓展,应对大城市化挑战策略等五个方面对大城市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 学术界对该领域系统研究不足的空白。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视角新,将大城市化研究放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考察,使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有机衔接;理论新,提出大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假说和城市规模结构由“金字塔形——橄榄形——倒金字塔形”梯次演进的“三结构”转型过程;观点新,提出大城市化孕育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中前期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化 。中后期由大城市化 ,收入增长导致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大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 本书对城镇化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站在泛县域视角,通过对产城融合文献的追踪与拓展,分析比较了 外典型区域产城融合路径,剖析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城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新路径,并从概念模型、系统构建、实证检验、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本书把“县域产城融合理论”扩展到了“泛县域产城融合理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理论框架。同时,从学理上归纳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的发展规律,把“产城融合理论”扩展到“产城融合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提出了产城融合共生发展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的理论路径:共有资源-共生开发-县际园区-循环园区-生态共生社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产城融合辐射区。同时,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的实践路径:资源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
......
我国的城镇化是在非常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人口增长先于工业化;城市发展具有强大的行政干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城乡多元体制。这些背景和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复杂的过程。 近30年在伴随巨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实现了较快的国民收入增长并总体保持了社会稳定,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也有得有失。与先行城镇化国家相比,限制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对城镇化进程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难以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少数大城市的“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自的复杂原因,但共
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下,如何在保障民生和经济增长上找到平衡点,是解决我国当前养老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张歌*的这本《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研究》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全书分为理论阐述、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三个部分,依次分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作用机制,研究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家庭资金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困境及相应的对策思考,*终得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仍是政府主导的责任,但根本是要以市场化的思路来配置社会资金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的构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城市营销研究丛书:城市营销经典案列(辑·国内城市篇)》立足于各城市对城市营销迫切的需求,对国内城市的营销现状、营销手段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系统的分析。全书分为十章,分别对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昆明、西安、大连、成都、杭州、青岛10个城市的营销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在对各个城市的营销手段、营销特色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书对各城市所采取的营销措施进行了评价,分别总结了10个城市在城市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为今后城市营销的开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城市未来营销战略的制定、营销方案的实施等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进而有利于推进“美丽中国之旅”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升级,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整体形象及城市国际竞争力。
本书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创新点包括: 1.详细探讨了电动汽车几种常用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动力电池、铅酸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并对影响充放电特性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电荷剩余状态的估算方法等进行分析。 2.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有助于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的成组技术、储能集成、筛选评估、重新配组等进行探讨。 3.给出了超级电容蓄电池混合能量供给的并行动力机制下的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通用模型及其参数匹配策略。 4.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总成本*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布局模型.提出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禁忌搜索算法结合求解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实例的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由于中国住房市场占中国房地产市场比重较大、社会关注度高、阶段性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任兴洲编著的《中国住房市场(调控与政策2013)》对中国住房市场做了重点研究。 《中国住房市场(调控与政策2013)》对中国住房市场的特点和政府调控、住房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住房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理、住房政策的运用及其效果等诸多问题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借鉴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相关住房市场政策和法规,并对未来十年我国城镇住房需求与投资趋势做出了大致判断。 整体而言,本书融理论研究、经验总结、趋势判断为一体,对中国住房市场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做了清晰解答,可以帮助大家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住房市场。
本书以图解的方式介绍和阐释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中三角规划,突出解读的通俗性、生动性以及传播的有效性,旨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普通老百姓了解中三角、知晓中三角、宣传中三角,期盼这种编写方式,能有助于广大读者更为轻松地阅读和把握中三角规划的精髓和内涵,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家重大政策,从而使中三角规划得到更为多元化的呈现和诠释。
过去30多年里,中国城镇化有力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快速转型,使得包括2.6亿农民工在内的人口从农业进入更具生产效率的非农部门。在城镇化进程中,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年均10%的史无前例的增长。中国的城市以充足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地区竞争创造了高度有利于增长的环境。不断成长的城市相互之间及其与世界的连结日趋紧密,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了生产率增长,现在,一些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已和OECD国家可比。 中国成功避免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通病,尤其是避免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失业和贫民窟,但压力也开始显现。中国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扩大投资,而非提高生产率,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城市层面,投资拉动增长的效应在下降。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用途转换和土地融资,导致了无效的城市蔓延
《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2辑,小三线建设与国防现代化》由徐有威等主编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曾隶属于原国务院体改办,现为国家发改委直管的事业单位。中心长期参与中央、国务院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咨询,并指导和推广了一批城市和小城镇在发展改革方面的试点经验。中心曾帮助各级城镇政府制定了几百个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土地利用规划,并多次组织有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 2013年是中心成立15周年。值此机会,中心将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以“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的形式结集出版,奉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