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国本土实践,作者剖析了城市运营的内涵和理念,系统梳理了城市运营的模式特征、目标战略以及方法流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运营理论体系,从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上深入全面地回答了城市运营与传统的城市经营之间的差异、城市运营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运营与PPP模式如何建立深层次的关联,以及 多规合一 如何在城市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等一系列的根本性热点问题。同时,在寻求答案的分析论证中,作者呼吁跳出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势,以资源大整合的跨界创新思维去开创和迎接中国的城市运营时代。
本书紧紧围绕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以一篇主报告加八篇专题报告的形式,从推动郑州都市圈同城化、产业一体化布局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提升枢纽经济优势、建设 消费中心城市、人口变动趋势特征、 高水平改革开放等多个领域,全维度、全视角、 研究了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问题挑战、面临形势以及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他读者提供参阅和借鉴。
本报告首先从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收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图表进行展示; 基于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国2024年创新型城市的格局进行了展望,并对各城市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本书从大城市化理论、大城市化实证、大城市化机理、大城市化拓展,应对大城市化挑战策略等五个方面对大城市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 学术界对该领域系统研究不足的空白。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视角新,将大城市化研究放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考察,使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有机衔接;理论新,提出大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假说和城市规模结构由“金字塔形——橄榄形——倒金字塔形”梯次演进的“三结构”转型过程;观点新,提出大城市化孕育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中前期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化 。中后期由大城市化 ,收入增长导致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大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 本书对城镇化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站在泛县域视角,通过对产城融合文献的追踪与拓展,分析比较了 外典型区域产城融合路径,剖析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城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新路径,并从概念模型、系统构建、实证检验、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本书把“县域产城融合理论”扩展到了“泛县域产城融合理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理论框架。同时,从学理上归纳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的发展规律,把“产城融合理论”扩展到“产城融合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提出了产城融合共生发展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的理论路径:共有资源-共生开发-县际园区-循环园区-生态共生社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产城融合辐射区。同时,提出了泛县域产城融合共生的实践路径:资源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
本书对南山区、光明新区、前海新区等多个区级政府以及深圳市科创委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高质量发展经验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通过对这些区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 、产业实践、创新体系建设的梳理和挖掘,加上产业园区、大学城等经典案例的链接,形成政策与案例交织的特色,恪守欣赏性与研究性共存的编撰理念。
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并上升为 战略。元宇宙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融合形成的、具有颠覆性影响的应用发展新引擎。 本书系统探讨了元宇宙相关技术在政府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提出并定义了政务元宇宙的概念,论述了政务元宇宙的五大核心要素构成和总体架构,并对五大构成体系分别进行了剖析和介绍, 还对政务元宇宙的建设与运营,以及政务元宇宙的发展风险与治理进行了讨论。作为专门讨论政务元宇宙的一本著作,本书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上描绘元宇宙时代数字政府建设的基本构架、实现路径及其新愿景。
本书从理论、技术、政策等角度,对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从气候变化出发,分析了低碳城市的由来;结合经济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经典理论,阐述了低碳城市的理论渊源;同时简要介绍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基本方法。同时书中系统梳理了与低碳城市相关的指标体系,研究了低碳城市的评估方法学;围绕产业、建筑、交通、能源、生态建设等几个重点领域,着重介绍了相关的低碳技术措施;以低碳建筑为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低碳建筑的政策体系。此外,本书还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城市,总结了其低碳发展的实践经验。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专业师生作为相关课程的参考书目。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2卷城镇 化进程中的综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发展 互动研究)(精)》由傅志寰、朱高峰主编,《中国特 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2卷城镇化进程中的综 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研究)(精 )》卷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 题三和课题四的研究报告。课题三《城镇化进程中的 综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对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进 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对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归 纳;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城市群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与功能实现 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发挥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 的引导作用、调整交通供给策略、实施绿色交通优先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重视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实 施更加严格的交通环保节能政策等综合
该书从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的需求分析、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法规政策体系、重构城市公用事业监管机构体系、构建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多元监督体系和探索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五个方面,研究了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问题,同时,以浙江省为例,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绩效评价进行实证分析,为建立健全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以“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为主题,重点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探讨;立足花溪实际,以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为导向,对小孟工业园、特色都市农业、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升级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地区发展创新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久安乡、青岩古镇、燕楼工业园、龙井村、明珠社区等在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农村建设、社区治理方面的典型经验。
本书以 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为主题,指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小城市双创发展的具体路径,总结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十余个中小城市以及部分知名企业推进双创的具体实践,对全国双创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本书旨在以北京市对象,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对北京市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与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与路径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站在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高度,厘清和明确北京市核心功能与非核心功能,构建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和人口的理论框架。本书将从国际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入手,总结归纳出主要首都城市的功能分布与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提炼其对北京首都功能定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借鉴意义。
本书旨在基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近百家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经验,分4个篇章,从用户的角度阐明智慧城市和SOA的概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情况、SOA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以及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梳理分析典型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状况,介绍19个不同地域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案例,并剖析了SOA在其中的应用。
本书以 国际经验、中国借鉴 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 一带一路 发展倡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发现世界城市网络的新板块 欧亚大陆 世界岛 腹地出现的 丝路城市 板块。书中主要从世界地缘经济新变化的理论视角,归纳总结了 丝路城市 的概念、特点及现实意义,并对这一城市群体在 一带一路 倡议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随后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正式在全国启动 美丽乡村 创建工作。要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中央及各省(市、区)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纷纷出台了具体规划或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又有地方层面的政策执行;既有整体规划布局,又有具体行动方案;既有法律法规涉及,又有案例经验借鉴。为此,经济管理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编纂《中国美丽乡村年鉴2017》,以总结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为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全球生产网络(GPNs)背景下,大都市不仅作为价值增值的主要创造者、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地,而且作为创造性企业、企业家、沟通和运输的主要节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都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国家和全球创新的驱动力量。作为中国大都市的上海,其创新型城市转型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构建创新系统是实现创新型大都市转型的根本手段。《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上海创新型城市转型——基于创新系统的研究》这本著作,梳理了全球生产网络、创新型城市转型、创新系统研究等方面的文献,研究了创新型大都市转型的机制,借鉴了亚洲三个大都市转型的经验,阐述了上海如何实现创新型大都市转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传统走向新常态的城市质量研究是新的历史时期强化质量主导型增长意识,建立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评价机制.寻找和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生活和管理等五大维度的科学辩证统一。本报告基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成本、宜居环境指数、生活幸福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度量,构成了探讨新常态时期城市质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报告研究提出: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创建绿色城市,优化人居环境;聚焦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指数;科学战略布局,创新治理模式将是新常态时期各地区“质量强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书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土地政策实施监测评估 项目的年度成果。该项目主要任务是依托土地政策实证研究基地,对国家重点关注的土地政策在地方的实施和创新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本书基于大量的监测案例,以满足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为全书的逻辑主线和框架,系统地分析评估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政策,重点对比分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利益相关方自组织特征的城镇与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案例的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成本和绩效,总结了典型国家和地区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我国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政策建议,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政策设计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为土地政策在新型城镇化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本书以“生态文明时代的中小城市发展”为主题,分析了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土地利用绩效、优化城市空间、发展现代产业、防治工业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思路和途径,阐释了中小城市建设生态文明载体、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要求。通过十个案例分析了这些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政策,介绍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启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五年后的 1983年,中美两国的政府机构 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即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为了减少双方交流时因对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等词意的理解不同而引起误解,而决定共同编写一本词汇。这项工作始于1983年,*终完成于1987年。内容包括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内容的词汇共1036条以及相应的插图。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转型》是辜胜阻教授近年来从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集成,主要对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城镇化配套改革、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均衡发展与绿色发展、中小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民化、人口老龄化、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房地产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对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书中观点是辜胜阻教授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术积淀,是他根据自己在全国几十个地方的长期跟踪调查研究以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的政见而形成。他的一些建议和观点及相关学术研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政策建议被相关决策部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