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逸史:转型时代的法律人》是一本近代法政人物史、学术史的随笔集。全书以近代中国法律史上的法政人物为对象,通过爬梳回忆录、期刊、报纸、日记等史料,还原清末民国新旧交替时代法政学人的多面形象。 《法政逸史:转型时代的法律人》并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但也并非纯虚构描写,而是以史料为基础,以通俗的故事化文笔,让这些法政学人在逸闻趣事中展现出特有的人格品质,进而让我们回到那个中西法律文明对撞的时代,体会作为法律人个体的学术理想与命运沉浮,思考同为转型时代的当今中国法律学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古代监狱之起源,史实考证是审前羁押性质之看守所,而非行刑之监狱,本书实为中国看守所之专著。中国古代对于审前羁押之“狱”的认识尤其深刻,《魏书·卫觊传》在评论审前羁押执法人选时指出:“狱吏者,百姓之
《中华法文化史镜鉴》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法学家张晋藩先生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人民法治》《经济导刊》等党政报刊上发表文章的首次精编结集。全书共收录融历史性、趣味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法律评论文章48篇,辑为鉴古明今的中华法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廉政、中国古代的司法镜鉴四大部分,并附有作者的学术自述和精彩访谈各一篇,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华法文化的历史传统、法治经验和现实价值。 2022年5月恰逢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本书也是张晋藩先生值此之际对中华法文化学科多年来研究成果和学术主张的一次简明扼要的梳理和阐释。
酷刑已经绵延了几千年 有时大张旗鼓,有时偷偷摸摸。从古希腊对战俘用刑到中世纪的猎巫运动到 9 11 事件后的刑讯活动,酷刑总在我们身边。 《酷刑简史》讲述了酷刑的整个历史:包含了各个时期,从古希腊到 9 11 ,从古代社会到当代的阿布格莱布监狱、关塔那摩湾监狱;囊括了各个地域,从西班牙到英格兰,从阿尔及利亚到北爱尔兰,从欧洲宗教裁判所到古代中国、日本的官方刑讯;容纳了各种酷刑方式,从 拉肢架 、拇指夹到电椅、药物,从肉体摧残到精神施虐 尽管酷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谴责、背负骂名,但在摧残同类来获得信息这件事上,人类从未停止,且无所不用其极。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果不使用酷刑,就会发生惨烈的恐怖事件,警察该怎么办? 单纯的施暴 与 逼取信息以拯救他人 的分界在哪里?什么样的刑罚是 令人不快但可以接受的 ,
酌定情节作为刑法中情节的一种,承载着协调成文刑法的局限性和法理情感的柔韧性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是连接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桥梁,是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征表,对定罪、量刑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酌定情节作为刑法中情节的一种,承载着协调成文刑法的局限性和法理情感的柔韧性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是连接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桥梁,是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征表,对定罪、量刑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酌定情节作为刑法中情节的一种,承载着协调成文刑法的局限性和法理情感的柔韧性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是连接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桥梁,是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征表,对定罪、量刑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目前中国法制史的绝大多数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都是采用历史断代的体例,从夏商周绵延至明清、民国。这一体例对于法学专业的教学有两大不便:其一,内容太泛,学生容易只见朝代、不见法律;其二,法律制度是有相当延续性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突破以往中国法律思想史仅局限于现代法律定义的范围,从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言论中抽离出部分内容做孤立分析的传统,把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做联系的全面认识,还原在活生生的历史过程中观察历史人物关于法律思想(即维护社会秩序)的整体思想主张,全面把握他们法律思想的含义、法律思想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伦理道德至上的基本立场,重点关注古代思想家以宗法伦理道德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这一历史事实,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以儒家为主)以倡扬建立伦理道德人格为中心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在立法、司法中的实际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