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法律史视野,由中外代表性艺术画作、文学小说切入,挖掘表象背后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展现古今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法律制度的演变。通过鉴赏名画《拾穗者》,比较分析了古今中西福利救济制度的不同历史渊源与走向;结合莎士比亚《量罪记》中的未婚通奸情节,探讨了中西传统社会对 罪、通奸罪的认定及司法实践;由《西游记》中的相关细节出发,回顾古代历朝婚姻、孝道、官阶等礼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对复仇、盗抢等民事、刑事案件的律法约定。全书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突破以往中国法律思想史仅局限于现代法律定义的范围,从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言论中抽离出部分内容做孤立分析的传统,把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做联系的全面认识,还原在活生生的历史过程中观察历史人物关于法律思想(即维护社会秩序)的整体思想主张,全面把握他们法律思想的含义、法律思想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伦理道德至上的基本立场,重点关注古代思想家以宗法伦理道德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这一历史事实,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以儒家为主)以倡扬建立伦理道德人格为中心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在立法、司法中的实际体现。
由段小龙、单舒平主编的《青少年权益保障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的政策和法律实践2011-2015)/地方法制文丛》是共青团陕西省委课题的研究报告,是关于青少年权益保障的专题论著。西北政法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受委托,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提出资政建议,对地方预防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权益工作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期望引起相关领域的领导、学者、实务专家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
本书是一项关于财经院校法学教育的智库成果。资料主要来源于通过互联网采集到的公开数据。法学专业和学科在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的财经院校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办学历史较长的财经院校均开设有法学专业,重视法学
《中西法律传统(0卷)》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主办、陈景良教授和郑祝君教授主编的学术年刊。《中西法律传统(0卷)》是法律史专业学术阵地的系列出版物,在中国法律史学界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所刊载的文章有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其影响力已逐渐扩展至台港澳地区甚至国外学界。
《古代法》一书是英国有名法学家、历史法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去梅因的成名作,其中的名言“从身份到契约”,更是被法学界耳熟能详。梅因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主权、集体财产的早期形式、封建制度化的过程、各种古代法典、
中国古代立法语言是传统法制与法律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与标识,也是法律文化传播与延续、发展的媒介。本书以中国古代立法的之作《唐律疏议》中的立法语言为切入,通过对唐律中的“情”“理”“余条准此”“不用此律”“罪名”“枉法”等典型概念进行梳理、归纳,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通过数据展示其出现于法典中的频次与分布,并结合相关的出土文献与其他传世文献,从教义学与规范分析的立场对唐律中典型法律术语的功能、地位及其在法典中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对唐律立法技术、法典体例与结构进行深入探讨,以此完善唐律与唐代法制的研究,最终深入揭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华法文化史镜鉴》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法学家张晋藩先生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人民法治》《经济导刊》等党政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精编结集。全书共收录融历史性、趣味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法律评论文章48篇,辑为鉴古明今的中华法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廉政、中国古代的司法镜鉴部分,并附有作者的学术自述和精彩访谈各一篇,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华法文化的历史传统、法治经验和现实价值。 2022年5月恰逢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本书也是张晋藩先生值此之际对中华法文化学科多年来研究成果和学术主张的一次简明扼要的梳理和阐释。
《跨文化视域下的刑事法学:约阿西姆.赫尔曼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由颜九红主编,收录了德国有名刑事法学界学者赫尔曼教授二十多年来对中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进行评论研究的论文。全面详细地阐述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刑
本书通过对英美判决书的发展和功能的研究,发现法律隐喻大量出现于法律学者的论著、司法判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观念史的角度详细追溯分离之墙、市场隐喻、寒蝉效应、被动的听众、言论是火、诉
《镜头下的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研究》紧紧立足于基层和实务,通过运用跨学科、多视角的分析原理和方法,结台大量案例,对镜头下的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的一般原理、侦查讯问的合法性、侦查讯问的语言学、侦查讯问的谋略,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