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逸史:转型时代的法律人》是一本近代法政人物史、学术史的随笔集。全书以近代中国法律史上的法政人物为对象,通过爬梳回忆录、期刊、报纸、日记等史料,还原清末民国新旧交替时代法政学人的多面形象。 《法政逸史:转型时代的法律人》并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但也并非纯虚构描写,而是以史料为基础,以通俗的故事化文笔,让这些法政学人在逸闻趣事中展现出特有的人格品质,进而让我们回到那个中西法律文明对撞的时代,体会作为法律人个体的学术理想与命运沉浮,思考同为转型时代的当今中国法律学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古代监狱之起源,史实考证是审前羁押性质之看守所,而非行刑之监狱,本书实为中国看守所之专著。中国古代对于审前羁押之“狱”的认识尤其深刻,《魏书·卫觊传》在评论审前羁押执法人选时指出:“狱吏者,百姓之
《中华法文化史镜鉴》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法学家张晋藩先生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人民法治》《经济导刊》等党政报刊上发表文章的首次精编结集。全书共收录融历史性、趣味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法律评论文章48篇,辑为鉴古明今的中华法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廉政、中国古代的司法镜鉴四大部分,并附有作者的学术自述和精彩访谈各一篇,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华法文化的历史传统、法治经验和现实价值。 2022年5月恰逢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本书也是张晋藩先生值此之际对中华法文化学科多年来研究成果和学术主张的一次简明扼要的梳理和阐释。
酷刑已经绵延了几千年 有时大张旗鼓,有时偷偷摸摸。从古希腊对战俘用刑到中世纪的猎巫运动到 9 11 事件后的刑讯活动,酷刑总在我们身边。 《酷刑简史》讲述了酷刑的整个历史:包含了各个时期,从古希腊到 9 11 ,从古代社会到当代的阿布格莱布监狱、关塔那摩湾监狱;囊括了各个地域,从西班牙到英格兰,从阿尔及利亚到北爱尔兰,从欧洲宗教裁判所到古代中国、日本的官方刑讯;容纳了各种酷刑方式,从 拉肢架 、拇指夹到电椅、药物,从肉体摧残到精神施虐 尽管酷刑从古至今一直深受谴责、背负骂名,但在摧残同类来获得信息这件事上,人类从未停止,且无所不用其极。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果不使用酷刑,就会发生惨烈的恐怖事件,警察该怎么办? 单纯的施暴 与 逼取信息以拯救他人 的分界在哪里?什么样的刑罚是 令人不快但可以接受的 ,
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选取历代典型性意义的法典和司法举措,探究制度文本和实践背后所蕴含的理性与智慧。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宋代自治性福利观念和制度研究,研究宋代自治性福利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福利观念,福利制度,以及对现代自治性福利制度的启示。中篇为明代自治性福利观念和制度研究,包括自治性福利制度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福利制度及其现代启示。下篇为清代自治性福利观念和制度,研究清代自治性福利涌现的社会背景,福利观念,福利制度,及其现代意蕴。*后为结论。
赵晶著的《天圣令与唐宋法制考论》立足于《天 圣令》残卷,尝试从令篇构造、条文源流、法律术语 、唐令复原及规范意涵等方面,切入唐宋令及唐宋法 制研究。章“令典篇目献疑”围绕《唐六典》所 载令篇是否为唐代通例、《庆元令》篇目如何排序等 问题,检讨百年来的研究成果;又以庆元《时令》为 例,考索现存条文在唐令中的归属,管窥唐宋令篇目 之演变及原因。第二章“唐宋令条文演变”通过对唐 宋《仓库令》条文的比勘和庆元《河渠令》、《驿令 》条文的溯源,检证既往的研究观点,探讨唐代其他 法源与宋令之间的源流关系。第三章“唐令用语的内 涵”择取“财没不追”、“僧道法”语词,尝试在法 律体系的整体框架内探究其内涵所指,并衍生至律令 、令格的关系、影响等问题。第四章“唐令复原与法 意辨析”则围绕《赋役令》与《仓库
《证据法论 第四版》立足于现行三大诉讼法典中的证据法则以及优选人民法院于不同时期颁行的关于证据法的司法解释,在大量吸收国内学者的关于证据法近期新成果之基础上,阐释了民、刑证据法基本原理、证据中的基本制
本书围绕法律常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沿革、合同法律实务、侵权法律实务、土地法律实务、劳动法律实务、农业科技法律实务、涉农补贴法律实务、农村金融法律实务等九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内容都与农村经济经
本书围绕法律常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沿革、合同法律实务、侵权法律实务、土地法律实务、劳动法律实务、农业科技法律实务、涉农补贴法律实务、农村金融法律实务等九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内容都与农村经济经
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