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老师一直坚持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在周末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再现刑法讨论会的精彩内容,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部门的法律人士和备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刑法的私塾》面市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法学院学生和公检法等实践部门人士的好评。部收录的是2010-2013年的案例,第二部收录的是2014-2016年底的案例。第三部收录的是2017-2020年的讨论内容,并删除了与部、第二部重合的部分。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现象级著作,曾获1978 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本书首版于1996年,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再版,本书为第四版。 全书以 法律多元主义 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 法治 赖以推进的 本土资源 进行了生动展开和规范转化,并提炼出 国家法与民间法 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表达了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资源、有传统习惯的法律制度中吸取中国法治建设的营养的实践关怀和理论立场。 本书在国内较早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创造性地将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知识和方法引入
本书从中国百年法科知识人中遴选出60位,作为历史样本进行考证或评论。以全面的新视角和丰富的原史料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法科知识人群体形象。从知识功能与知识演进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科知识人作出历史阶段与进化类型上的划分:新知先行者、政治行动者、职业行动者和学术静观者。这批法学人物的经历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先行者和见证者,借由本书的论述可感受他们的行迹与情绪,了解他们与传统、与时代、与人性既相逢于种种事件,又遭遇着种种冲突。这批法科先行者,共同为法治现代化和法学自主性贡献了力量。
梁慧星教授致力于民法理论和立法研究,曾参与国家立法,从事教学、培训等工作。《梁慧星学术文集(全六卷)》收集了梁慧星教授所撰写的民法理论研究、立法建议、法典论争、问题解答、判解评论及翻译介绍等文字,汇编成集,分为六卷,卷民法典编纂、民法原理与法学方法;第二卷民法总论;第三卷物权法;第四卷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第五卷民事解答录;第六卷译介、判解、回忆及其他。 《梁慧星学术文集(全六卷)》是对梁慧星教授关于民法学学术文献的编辑整合,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史料价值,将在中国民法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孟德斯鸠文集》卷收录《论法的精神》上册,本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进步的政治理论书"。 本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氏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氏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
一、本书汇编的范围,涵盖了1907~1911年间围绕着《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而出现的上谕、奏折、草案等主要立法资料,这其中既包括立法沿革及立法理由,也包括资政院的审议。另外,为了更好地反映历史背景,礼法之争中的一些重要文章,也一并收录作为后一部分。按照冈田朝太郎的说法,大清新刑律历经六案的修订始完成立法程序,本书收录的l907年刑律草案、l910年修正刑律草案、l911年钦定大清刑律分别为案、第二案和第六案,而1910年宪政编查馆加以修正的第三案、资政院法典组加以修正的第四案以及经资政院审议通过后形成的第五案,因缺乏完整的版本,且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第二案到第六案,修正变化情况相当有限,故今从略。 二、在编辑体例上,本书以时间为纬,按照《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过程而把立法资料分为五个部分:l907年刑律草案、l
【新华书店总店旗舰店】 罗翔作品全7册(含2本签章版)法律的悖论刑法学讲义法治的细节圆圈正义刑法罗盘刑罚的历史刑法中的同意制度,云南人民出版社等 作者 罗翔 著等 原价 ¥356.60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等 出版时间 2018-01-01
本书是一部法律职业伦理原理与制度研究著作。作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学对于司法改革和法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莫大意义。本书除导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外,共分为14章,讨论了法律职业道德缘起的目的、法律职业
本书是一部法律职业伦理原理与制度研究著作。作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学对于司法改革和法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莫大意义。本书除导论、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外,共分为14章,讨论了法律职业道德缘起的目的、法律职业
本书以私法学大师为中心,呈现了20世纪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40位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的生平、作品及人格魅力,展现了私法思想的发展脉络。从个人物恩斯特?拉贝尔开创比较法的潮流,第二个人物弗朗茨?柏默创立秩序法学的理念,到克劳斯-威廉?卡纳里斯推动私法教义学走向,决定了20世纪德式私法的思想脉络,也构成书中其他的法学大师级人物的私法思想和学术风格。每篇文章由各个人物的门生亲自撰写,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可靠性和亲近度。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8卷,收录1966—1967年的竺可桢日记。 自1966年起,中国陷入十年“文革”内乱,竺可桢的最后八年是在这乱世中度过和结束的。 “文革”中的竺可桢,幸被最高领导层圈入“保护”对象,成为表示知识分子政策尚存开明的标识性人物,因此没有遭遇到同时代大多数老科学家所无法躲避的屈辱和苦难。但即使如此,在政治乱局中他依然是时时有惊,步步有险。他也始终把自己置于“斗批改”对象的位置,有随时受冲击的心理准备。在汹涛恶浪环绕之中,理性的光辉依然照耀着竺可桢的学术研究
本书系中国当代有名诗人、作家公刘先生一生创作之诗文集大成者,虽非全集,然已囊括了作家一生自1945年至新千年以降的重要诗文。诗歌卷所辑入的1046首诗歌、两部长诗以及所附录整理的长诗《阿诗玛》、古今译及歌词选,正如大多数评论家所言,有着如云似火的清新、激越、深沉和收放自如的雄浑。而杂文随笔同序跋评论两卷所收入之498篇长文短论,则在在体现着作家的真诚、睿智、学识和虽九死尤未悔的执著大爱与人格胆识。小说剧本报告文学部分,量虽不多,但从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作家爱国爱民的一腔碧血和忧患之思,还有作家所呈现出的多面才华。
《》在四百年前就被称为“奇书”之一, 虽然如此,《》在改革开放以来却曾经“热”过、“烧”过,“金学”也已经成了“显学”。《》不仅为中国读者、学者所重视,也为外国读者、学者所珍视.它已经“国际化”了。学术界或金学界喜欢把《》研究大致分为两大块:瓶内学、瓶外学。瓶内学指《》的思想、人物、艺术研究,瓶外学是指基础研究。与此相应,也把研究者大致分为瓶内派、瓶外派。《》给瓶内学、瓶外学都出了太大的难题。给瓶内学出的难题是“丑学”,给瓶外学出的难题是“作者与版本”。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殊性,造成了版本研究的复杂性。但学术难题是牵引学术发展的动力。对于《》在“瓶外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学术发展与突破。这只要举出张鸿魁先生的研究成果,看看他的《张鸿魁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艺术专业学生作品集:时光的橡皮筋》汇集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2007届至2014届学生的散文、故事、评论、戏剧小品及微电影作品113篇。《一块手表的风波》;《那一年我十六岁》……《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艺术专业学生作品集:时光的橡皮筋》(作者吴新嘉)这些作品浓缩了艺术专业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有文笔优美生动的随笔散文,有情节曲折离奇、充满想象的故事创作,还有充满戏剧张力并发人深思的戏剧影视剧本。
本书是“自青春书系”中的第四本“静美卷”,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人生意义的大猜想。这本书,蕴含着生命意义的论述和实践,究竟、彻底、圆融、清晰、深远、真实……就像台湾作家简媜所说:我们的生命,是他人死亡之延续,来日,我们的死亡也将启蒙他人。生是珍贵的,死也是珍贵的,生只有一回,死也只有一次,我们惜生之外也应庄严地领受死亡,礼赞自己的一生终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