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 洞穴奇案 。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法院。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50年后,《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邀请6位法官和学者再次审理该案、撰写判词,呈现对此案的重新思考与论战,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 沙皮罗撰写评论。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论的完整汇集。
本书忠实记录了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律师刑辩日常,包括获得案源、接待客户、会见当事人、阅卷、确定辩护方案、调查取证、制作阅卷笔录、起草刑辩法律文书、出庭辩护等常规工作,与其他业务律师的异同,对热点案件及社会问题如何发表评论,以及同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等人生百态,多角度、全方位记录刑辩律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其中既有中央刑辩全覆盖这样的新时代大气象、大格局,也有普通人的悲苦、律师辩护的艰辛、司法人员的努力以及当事人终辩冤白谤的欢喜。
《荆棘丛》成书于1930年,近百年来一直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初学法律的***书之一,是一部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在法律学习、法学教育、法律适用等方面指引了无数法科学生和法律人。 作者卡尔 卢埃林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法学家,法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荆棘丛》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向法学院新生的一系列讲座的成果。在本书中,他向学生讲解了一系列极为重要,也极有难度的问题:法律是什么、如何分析判例、法官如何适用法律、法学院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指导、法学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哪些差异,等等;对美国法律制度、案例教学法、影响案件裁决的因素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法学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本书也被视为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本书还收入了美国合同法权威、威斯康星大学法学
《法的第一课》介绍了法律的概念、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对资深学者及初学者均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作者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法律的秘密。法律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更应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不可替代的理解和组织社会的方式。对权力和暴力的限制、事物之间的联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借助法律调解得以实现的,法律用规则避免武断,用秩序规避冲突。作者从法律非物质且脱离普通人的一般认知这一现实出发,试图让读者理解法律存在和运作的根本依据,进而为其提供社会生活的实用工具。 《法的第一课》开篇从民众对法律产生误解的原因入手,引入社会维度下作为一种社会表现形式的法律的形成,继而作者分析法律在其历史、地理和方法论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据此探究法律与国家以及其他作为现当代社会组织基石的法律概念之间的
《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是一部集自传、政经评论和法律评论于一体的随笔集。作者陶景洲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是法国律师界位中国人、国际商会仲裁院位中国国家委员会代表和家境外驻华律师事务所的华人首席代表,是将欧莱雅、家乐福等众多国际品牌引入中国的知名律师。《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作为陶景洲先生的部中文随笔集,对全面了解大时代中陶先生别样的法律人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具体了解投资、并购、知产、反垄断、跨国诉讼等法律服务和商务实践的细节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书以作者多年发表的论文为主体结集出版,其中包括11篇论文,9篇译文共计20篇论文。如下:《民国时期婚姻立法特点及其动因分析》《反性别歧视是个系统工程》,《法制日报》《公民个体法律意识的形成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就业领域性别平等立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关注人类共有的脆弱性 浅析美国女性主义法学家玛萨 法曼的脆弱性理论》《国家责任的基础:依赖还是自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平等观念 美国文化女性主义法学理论的缘起与发展》《辅助生殖是婚内特权吗》《近代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解读与反思》《女性贞洁与法律的操守》《脆弱性主体 锚定人类初始境遇的平等》(译文)《经年之后仍未平等》(译文)《以过往为序 新旧女性主义及其法律影响》(译文)《从性义务到性合意
本书由《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和《藕庐诗草》构成。作者金绍城曾出席在美举办的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并考察欧美诸国司法系统,分别写下了《十八国游历日记》和《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是其诗集。全书由谭苦盦点校。
《法律的成长》源自卡多佐1923年12月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演讲。演讲分三次讲完,后来讲稿被整理成书。 卡多佐开篇就提出了 法律为何需要成长 这一话题。他承认法律的确定性是有其意义的,不确定则无法预知行为的后果,法律引导行为的价值就会丧失。在肯定了法的确定性的意义后,卡多佐提出了两点忠告:首先,我们在崇拜确定性的时候,一定要对正确的和错误的确定性进行区分。其次,我们在拥有确定性之后,还应当记得:确定性不是唯一的好东西,有时候为了获取它,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对确定性的盲目崇拜容易变成一种无法容忍的僵化和刻板。 对于法律如何成长的问题,卡多佐认为,首先需要一种有助于法律成长的哲学。他指出有四种力量是法官必须遵循的:逻辑、类比、历史和习惯的力量。接下来,卡多佐探讨了法律的功能和目的。在卡多佐看
首先,本研究系统的总结归纳了古典犯罪学、标签理论等理论学派的研究成果,并对对这些学派的理论进行了简要评述,进而对重新犯罪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分析和界定。其次,对我国古代的重新犯罪防控思想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再次,对国外重新犯罪防控思想和防控模式的概括和介绍。第四,清晰的呈现了我国转型期重新犯罪问题现实状况。第五,以“三位一体”理论框架分析重新犯罪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重新犯罪是诸多不稳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微观个体行为主义理论,还是宏观结构主义理论,都无法全面、系统、辩证的予以解释和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第六,本研究尝试构建重新犯罪防控机制。其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系统构建重新犯罪的社会防控机制。后,总结和讨论。
保证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善于补充性地运用刑事手段遏制竞技舞弊,保护竞技体育的公正性,此亦即本书的应用价值所在。本书提出,要遏制犯罪,必须将犯罪作为一个风险逐级递增的过程来把握,对该过程中各环节的不法行为予以分别遏制,而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环节。要有效遏制竞技舞弊、保护竞技体育公正,就需要对竞技舞弊犯罪链条中的风险垂直递增的诸犯罪环节,分别予以 垂直遏制 。
本书为法学随笔 黑骏马法学漫丛 之一,系《法治的谜面》出版后首次进行增订,本次增订主要是删除了时效性较强的时评,增加了几篇对近几年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与思考的文章。全书共分为 善待法官 信任司法 聚焦审判 制度建言 立法宽容 社会信任 透视事件 法者见法 法制回眸 当代借镜 等八辑,主题集中在司法审判、法律职业、教育公平等几个方面,所收录的文章包括《敬重法官才有法治》《中国化的民法典离不开家庭》《影响性诉讼:为法治奠基》《推动教育公平匹夫有责》《促进教育公平的试金石》《正视科研考核的价值》等。 作者不预设任何立场,完全以一个局外人身份站在中立立场上就司法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认知与见解。这些文章承载着作者的学术热爱和客观公正信念。展现了一个法律学人对个人、家庭、社会
《众神喧哗的年代》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海斌近年来撰写的一部以法学、读书和日常生活为主题的随笔集,标题的含义为“微信时代如同众神聚会,人人都在表达、展示和传播自己”,而本书内容也多来自作者微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