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 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而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入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 善好 ,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 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所把握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 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 价值理论 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尼采和维拉莫维兹都曾说过,唯有交付我们的鲜血和灵魂,才能让古人向我们发声。威廉斯以其特有的敏锐和深邃重回荷马史诗与希腊悲剧和其他希腊作品,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示其中有关人类行动和经验的洞见,澄清基于进步主义历史观的种种误解:希腊人的思想并不原始,神灵、魔力、命运、机遇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在场并没有妨碍他们理性地洞察人的自由与责任。威廉斯对希腊人伦理传统的阐释饱含热情,然而,他并没有尊经复古的企图,他对古代世界观的重构始终渗透着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重建,理解古人实际上就是在理解我们自己。
我们生命中都有一些想要改变的地方,而且也不是没有尝试过!你有多少次诚心诚意地立志,却在起初的热忱消退后,回复到注定失败的习惯或模式?我为什么不能改变?我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多自我改进的方案、节食、锻炼,都无法产生永*或至少长期的改变?所谓“自我提升”的书籍、录音带、研习会等等的问题,在于他们告诉你需要做什么,甚至告诉你如何做,但没有给你所需的“能力”去做!你若是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早就已经做到了,但是你做不到。所以你需要一个 大的外力介入,那就是你需要神之处了!神能够使你从里到外、彻头彻尾。 本书作者 牧师从 汲取简单而有力的真理,实际指引你具体的改变型态,并将你与渴望作改变的“能力”连结起来。他告诉我们,神大能的产物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 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我们该对自己的亲友更好吗? 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对错吗? 我们该捐多少做慈善? 堕胎是一种谋杀吗? 性是一个道德议题吗?不应该刑讯逼供吗?安乐死该合法化吗?道德金律存在吗? 20 个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是与非也无法做到像字面上那样泾渭分明。伦理思辨呼唤一种更为成熟的全面看 待 问 题 的 方 法。 朱 利 安 巴 吉 尼 用此书告诉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身边的道德两难,对它们展开分析之后,等待我们的是更加明朗清澈的生活。
文明越是 进步 ,动物与自然越可能被当成应该被驱逐的他者,一旦稍有 越界 之虞,便被视作可怖的威胁。又或者被纳入商品化的逻辑,被赋予惹人怜爱的形象,使关怀的面向变得狭隘与失真。那么在妖魔化或可爱化之外,真实的动物于何处容身?我们又如何与之重新建立联结? 本书将各种涉及动物议题的作品皆纳入 动物书写 的范畴,从海明威、J. K.罗琳、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朱天心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到涉及动物议题的电影、摄影展和当代艺术,再到以动物为主体的新闻事件,借由文本分析,重新审视动物园、实验室、艺术馆、街头和超市等不同城市空间中,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真实遭遇,以及其中关涉的伦理议题,探问人与他者的关系,理解爱的局限,也扩大对爱的定义和想象。 我始终试图在课程中融入伦理的思考,希望让更多人愿意开始看见
《历史文化语义学丛书: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研究》从概念史和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独特视角切入,追本溯源,探究了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在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涵化生成的具体状况,展现了中国近代伦理学思想新旧交织、东西糅合的文化景观。
本书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官宦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
人生中常见的遗憾有两种:一是力所不及,一是用力过猛。好比烹饪,盐放少了乏味,放多了则难以下咽。 普遍焦虑的时代,人们往往急于求成,在忙碌中横冲直撞。其实,想要得到的东西,只要沉着冷静、脚踏实地,就可以轻易地、自然而然地获得。太过用力地去追求一个所谓 好的结果,反而会让人忽略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事与愿违。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哲学导师埃克哈特·托利以充满哲思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如何通过拥抱内心的平和,成就真正的自我。 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当我们不再被自己的思维所限制,痛苦便会随之消失,快乐也会随之而来。 本书如人生路标一般,帮助你拨开迷雾,放下不必要的负重。
伦理是看清事物的标尺,通过伦理学快速看清欲望的本质。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死罪是必须的吗?正义是正确的吗?作为 人 而存在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好的社会?只要能赢,不管过程是什么都是可以的吗?一把标尺让你保持平衡,解析心理意识,行为活动的善恶之源。
《文化和价值:维特根斯坦笔记》汇集了从 1914 年至 1951 年间维特根斯坦随手所作的笔记。这些段落贯穿他的一生,虽然大多只是寥寥数语,却内容丰富,涉及哲学、宗教、历史、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美学、艺术、音乐、道德等众多领域。既有自我省思,又有仿佛浩瀚无垠的诘问,令人得以从不同维度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面貌。
如果你对谜题和悖论感兴趣,这两百道挑战智力的逻辑谜题、谜语和消遣趣闻将挑战你的理性和常识。作者雷蒙德·梅里尔·斯缪利安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魔术师和作家,他呈现给读者由超过两百道逐渐加深复杂程度的难题组成的逻辑迷宫。有些谜题探究至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和其他逻辑学与集合理论中最深奥的悖论。 书中每道难题之后,还会贴心地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和答案。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本书从追溯“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致善论”、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本书源自“看理想”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三苏家风》以苏东坡在家乡眉山先后生活二十六年的历程为主线,聚焦于苏东坡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岁月,以丰富的史料为引,采用故事化笔法对“三苏”的家风故事进行追溯、合理想象和立体还原,穿透历史迷雾,为读者揭开“三苏”家庭的神秘面纱和文化密码,带领读者从源头和根系上把握苏东坡的精神脉络,领略“孝慈仁爱、读书正业、轻财好施、非义不取、不残鸟雀、心系百姓……”的苏家教育风范。同时,作者以饱含哲思的笔触,追古溯今,把苏氏家族 的家风家教理念根植当下,给予当今年轻父母诸多家教启示。全书内容精彩有趣,格调清新洒脱,语言诙谐风趣。既是学习中华 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又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指南。
本书为“中华家训导读译注丛书”之一,作者为清代吕留良,由张天杰等译注。此次整理,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吕葆中主持刊刻的明农草堂印本《晚村先生家训真迹》为底本,以中华书局2015年版《吕留良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吕留良诗文集》为参校本,并从《吕晚村先生文集》等中补入若干与家训相关的篇目。全书共5卷16篇,另有补编13篇、附录3篇。吕留良家训以敬顺、无私、勤俭、去邪为总纲,以读书治学、为人处世为主体,处处体现了吕留良“敬爱严慈”的家教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