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插图典藏本)》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美学论集》收编了李泽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三十篇美学论文。内容大致分为美的本质论、形象思维论、论典型与意境、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等,更收录了《什么是美学》《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 《中国美学及其他》 等代表篇目。他创立了 自然的人化 理论,来诠释美、 美感,以及自然美的根源,发前人未见,影响至今。 本书系统性展示了李泽厚早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其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成熟、完善奠定了基础。
今天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其实,它们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精装版)》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 浊气 ,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 知己 。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 美学思想的精髓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 反世界 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从美育学科、美育本质、美育特征、美育地位、美育功能、美育任务、美育实践和美育思想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这一时期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从美育理论、美育实践、美育思想和美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本译著涵盖了康德美学的完整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实用人类学(节选)》《 人类学 反思录》《 逻辑学 反思录》《〈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判断力批判》。 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编译本书,并参照俄文版及英文版,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本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完备的读本。
唐,是中国历强盛的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 从长安城到大明宫、从乐山大佛到顺陵石狮,唐代艺术气势磅礴、虎虎生威,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敦煌壁画、金碧山水、唐诗,唐代艺术有丰富的色彩、鲜活的情感、无尽的意味,让人浮想联翩。 吴带当风 铁画银钩 ,唐代艺术将灵动之美发挥到极致,作品无不流畅宛转、生意盎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样张扬、这样辉煌的美,反映出的是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的审美理想,是繁华、富裕、强大、开放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本书以唐人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各个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如此,犹如从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气、神,都将一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120岁的生日。120年前,商务印书馆前贤怀揣文化救国的理想,抱持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的使命,立足本土,放眼寰宇,以出版为津梁,沟通中西,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最富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无论世事白云苍狗,潮流左右激荡,甚至战火硝烟弥漫,始终践行学术报国之志,无改初心。
书从丰富的美学、文化史料出发,自中国史前艺术谈起,以考古发现为切入点,介绍中国艺术脉络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的过程,美学演变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与美学的立足点。本书属于艺术史基础研究,既把整个美学史放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又在世界美学的视野中,横向比较中西方艺术发展,分析、总结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本书注重对重要美学概念、范畴、命题的整理和阐释,是对中国美学思想脉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为研究者深入研究中国美学思想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料。
国内外不同时代的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美学做过很多研究,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这种研究引向深入,这是本书面临的任务。为此,作者结合社会和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外文资料和近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学理论思想、具代表性的美学家和具影响力的美学流派,努力向三个方面深入:向原著深入——细读原著,准确理解古希腊罗马美学史中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向横向深入——加强研究与美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思想文化现象,充分揭示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向纵向深入——研究美学史中实际存在的历史影响,以帮助我们认识西方美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借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把握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
上古时代,酒器在等级礼制中占有特殊地位,以致爵、尊这样的酒器之名,变成了人的等级地位用词。“爵”是最重要的品位之名,“尊”是最基本的身份地位之词。酒爵(与酒尊)等级用于维系人之尊卑。经精细考辨,作者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考察了老子思想与海德格尔的联系和对海德格尔哲学研究和思想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二者关联的一些基本主题、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吸收,以及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的语言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影响,尤其剖析了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以及东亚思想的一些误解。《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特别注重探析二者在具体概念和观念方面的细微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审美和人生上表面相似、实则差异的态度。
王国维和刘勰、金圣叹堪称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领域成就*高影响*大的三大家。自20世纪以来,王国维研究一直是一门国际性的高层次学科。《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的*者周锡山对王国维的美学原 *做过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研究,并编*和出版多种有很大影响的版本。本书将王国维美学论*的全部理论内容重新梳理、归纳、排列和连缀,是一部全面论述、评价王国维美学和文艺思想的专*。本书坚实论证王国维在中国和世界美学史、文学批评史和比较文学史上罕有的崇高地位,并指出王国维的意境说是世界美学史上**的以中为主、 三美 (中国、印度和西方美学)皆具的理论体系。本书是王国维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潘诺夫斯基是20世纪西方 图像学 理论的奠基人,被尊为 现代图像学之父 。本书立足于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哲学和美学文本,以 从形式到观念 为逻辑主线,对其艺术图像学理论的历史生成语境与哲学渊源、艺术理论的哲学美学指向进行探讨,爬梳其艺术方法论和艺术图像意义阐释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认为,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图像学使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得以再次阐明,实现了艺术与哲学、认识论与世界观、生命感之间的链接,并且指向了哲学的公共性与人类的普遍性。艺术图像学作为 文化转向 思潮的重要一环,使艺术研究最终走向了艺术的文化研究。在此语境中,艺术图像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文化学等研究产生了不断的理论回应与学术张力。这种张力也使得当今的美学研究面临新的境遇并处于边界拓展的过程中。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 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这一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疏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 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一期根据本年度的学术热点和动态开设相应主题栏目,通过组稿来讨论相关议题。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美学基本问题、审美人类学等研究领域。本期除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 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悲剧理论研究 等常设栏目外,还开设了 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与世界美学 媒介美学研究 两个新栏目, 刊发了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兰 巴迪欧和斯拉沃热 齐泽克的专稿,以及刘慧姝教授对气氛美学的探讨等文章。
本书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书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美学十五讲》索解美的神秘本质,诠释难以捉摸的美感,缕析美的范畴,触类美的缘际,标的美的功用,弘扬美的襟胸。介绍了美的起源、本质,美的种类,审美和美感,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图片,使该书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本书以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为中心,研究形而上学的发展变化如何决定着存在论的变化,而存在论的变化又如何影响着美学的形态、方法、主要问题、结论和时代的审美追求,对美学的体系建基其上的本体论/存在论基础进行探究。
本书,在客观论、主观论、主客体关系论、人类学美学、生存论美学、生命美学、主体论美学之外,自成一家。本书,主要从价值的角度探讨分析美学问题以及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质。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人类主体与世界客体进行价值实践活动的产物,美是外在事物相对于人类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认为,审美价值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同时它又是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论美学对“美”采取价值哲学的定位,避免美学的单一认识论化。价值论美学采用价值哲学的理论定位和分析方法,它主张“美”是事物相对于人类主体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属性,审美关系以认知关系为基础,但又不同于认知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在具体的美学实践中,价值论美学主张防止美学的单一认识论化,它重点关注审美的特殊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