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 四时之外 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 天趣 问题;《南画十六观》,以 真性 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 量 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 时间 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本书反映了黑格尔的主要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首要因素是理性内容。本书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被海德格尔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全面的沉思。
《美学散步(插图典藏本)》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美学》是 艺术史之父 黑格尔的划时代巨著,原是作者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去世后由其学生霍托编辑成书。黑格尔以 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 为目的,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详细地论证了他的核心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全书卷帙浩繁,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绘画、建筑、雕刻、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的缘起和发展,并区分和剖析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种艺术类型,论述严谨精密、说理精到透辟,是西方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 文脉 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 前美学 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 建构 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 完成 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 历史优先 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 巫史文化 诸子百家 经学一统 玄佛儒 理学与实学 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美的生活》 梁启超以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作为其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以 趣味说 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美学理念。《美的生活》一书收录了梁启超在人生美学趣味说方面的诸多代表性文章,通过这本书,我们后人或可一观梁启超的生活美学理念,并从中汲取心灵的养料,滋养并观照我们的现实人生。 美给人以审美的趣味,而趣味乃是生活的原动力。现代人看到 趣味 二字,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消遣、休闲、娱乐,但是梁启超所谓的趣味主义,乃是生命激情与英雄主义,是一种充满崇高美感的现实人生。 《谈美》 本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内容优选,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 谈美 精要9篇,以及 近代实验美学 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 谈美 。
本书是卢卡奇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以日常生活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实践论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审美和艺术做了系统的考察,成为国外阐释性美学的一种范本。书中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对艺术和审美的起源、审美的目标和结构本质、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心理学及美学原理以及艺术的社会效应做了独到的剖析,并且指出,艺术具有反拜物化的使命,它要在他律与自律的博弈中,发挥人类自我意识的功能。作者认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种存在形式、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处于第一性,而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居于第二性,这些会随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艺术既模拟、模仿了现实,又体现和激发人们的情感;审美活动来源于劳动,其主观因素在拟人化的特征中获得表现。因此艺术和审美的对象无不是人的世界,同时是人们精神的外化,
今天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其实,它们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精装版)》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 浊气 ,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 知己 。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 美学思想的精髓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 反世界 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美学论集》收编了李泽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三十篇美学论文。内容大致分为美的本质论、形象思维论、论典型与意境、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等,更收录了《什么是美学》《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 《中国美学及其他》 等代表篇目。他创立了 自然的人化 理论,来诠释美、 美感,以及自然美的根源,发前人未见,影响至今。 本书系统性展示了李泽厚早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其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成熟、完善奠定了基础。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从美育学科、美育本质、美育特征、美育地位、美育功能、美育任务、美育实践和美育思想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这一时期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从美育理论、美育实践、美育思想和美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不同时代的主要人物、天人关系、宇宙观念、家园意识、人居环境建设、环境美的鉴赏和体验等主要问题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六个历史阶段进行分述,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美学的基本内容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明确了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寄寓家国情怀、构建和谐自然的天人关系为目标的环境美学思想特色,同时结合城市、乡村、园林、建筑等实物遗存或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具体的解读。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和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废名、卞之琳等作家的经典作品。试图把文学主体理解为现代性的美学形式,通过形式的审美中介,探究现代审美主体创生的文学秘密,寻找文本内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的历史文化的深层关联。本书还讨论了现代文学的文体特征、诗学形式以及叙事结构与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层联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内在纠葛等议题,终试图达成对现代作家把握世界的诗学方式的总体探究。
《谈美》 本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内容优选,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 谈美 精要9篇,以及 近代实验美学 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 谈美 。根据内容增添24P中外名画,大大增强图书的观赏性。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系统梳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文章20篇,从中国艺术到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文艺等方面分别阐述,展现宗
《20世纪西方美学》以 批判理论的转向 和 语言学的转向 为线索,描绘出20世纪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知识谱系,前者聚焦于美学对现代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后者专注于以语言或话语视角对美学问题的探索。每个知识谱系分别讨论了八位重要的西方美学家,上篇研究了齐美尔、奥尔特加、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利奥塔、波德里亚、杰姆逊等人的美学思想,下篇分析了克罗齐、卡西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巴赫金、巴特、福柯、伽达默尔等人的美学理论。本书通过这些代表性西方美学家的理论,揭示出20世纪西方美学的总体趋势和理论创新。
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本译著涵盖了康德美学的完整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实用人类学(节选)》《 人类学 反思录》《 逻辑学 反思录》《〈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判断力批判》。 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编译本书,并参照俄文版及英文版,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本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完备的读本。
世途多艰,多难兴邦。面向未来,复兴中华。 著名学者何新讲周易、论语、老子、神话、汉武帝、美学。 学习传统文化的好书
《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的发展史,从上古时期的商代开始一直写到1949年,反映中国美学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全幅波动,力求成为一部闪耀着当代光芒的美学史。 先秦卷 先秦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也是中国美学史的*个思想高峰。本卷重点讨论先秦诸子各家对于美学问题的观点,以及美学思想如何与该思想系统中的其他部分相联系。 汉代卷 汉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定型的时代,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也在汉代基本形成。画像砖的古拙典雅,大赋的铺张扬厉,建筑的庄严雄伟,无不凸显出汉文化博大、包容、人文化的精神。 本卷紧扣汉代历史文化特征,叙述汉代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成就。 魏晋南北朝卷 魏晋南北朝美学开启了中国美学发展的新阶段,秦汉讨论的若干美学问题在此得到深化,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内涵的美学概念。本卷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 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 清单 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 实用清单 、 诗性清单 、 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 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 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 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 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该书描绘了西方当代美学的总体图景。首先,该书从书时间框架出发,概述了1900年至今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其次,该书从总体格局出发,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三面三类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西方美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黑格尔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代表作之一,该书堪称黑格尔美学体系之大全,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书中以严密的逻辑思辨方式,提出了美学范畴、美学实质等重要问题,探讨了自然美与各种类型艺术的相互关系: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必然辩证统一。作为世界经典之作,该书是美学研究者、爱好者及哲学研究者、爱好者之书。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复如此。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120岁的生日。120年前,商务印书馆前贤怀揣文化救国的理想,抱持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的使命,立足本土,放眼寰宇,以出版为津梁,沟通中西,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最富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无论世事白云苍狗,潮流左右激荡,甚至战火硝烟弥漫,始终践行学术报国之志,无改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