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深入探讨美学与人生的经典之作。《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美学研究理想目标。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帮助读者从 浅薄 回归 本质 ,从 炫耀性审美 中抽离,倡导美学的 向内的觉醒 。
王国维一生著作等身,思想深邃,无数文人学者为之仰止。作为后人,我们编辑《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为了启迪读者,让读者通过文字走进王国维的心灵世界,与大师做时空对话,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自身素质。在编辑过程中,分述、讲、品、写、作、抒六大部分,对遴选出的作品进行分类,比如 抒 中,记录王国维所写的诗词,这些诗词虽然短小,但字字如玑珠、句句赛环佩,读之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有绕梁三日之余韵。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难看出,大师严谨治学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细腻的人文情怀。当然,为了尊重这位殿堂级的人物,我们保留了先生生前文章的原貌,比如文章中 [] , () 等符号,以及那个时代所用的文字(文字规范后,现在看来有些字是错别字)和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重要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史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对公元前6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着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迄今国内学者撰写的同类著作中*好的一部。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晓畅,广受读者欢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学经典。
本书是一本哲学美学导论性读物,着重介绍了当代学界的一些*理论成果,旨在让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读者能够对关于美的哲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全书共五章,首先介绍了哲学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并讨论了几种不同的对美学的界定,*终得出结论 哲学美学是一门研究所有美的现象的学科。之后,本书从日常美的体验入手讨论美的现象的产生和特点,由此过度到第三章关于美的判断和美的对象的讨论。*后两章中,本书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和艺术本质的角度,着重介绍了关于艺术的哲学美学理论。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美学原理(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在论述时,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科技论著,并精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说明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美学原理(第2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即可供高校中文、艺术、哲学等以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社会上的爱好者阅读。
这是一本人生美学书、人生修养书,指导年轻人去过美的生活。收录了朱光潜《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经典文章,还特别选编了《慈慧殿三号》《后门大街》《生命》等散文佳作,详尽展现了一代美学大师的生活美学思想。 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才能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本书告诉我们,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在生活之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而是像草木虫鱼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去生活。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
从形式上来看,孙斌编著的《审美与救赎:从德 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是一个断代史意义上的哲 学研究,即考察德国哲学从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诺的一 个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书试图去追溯现代 德国哲学得以成为可能的另一条思想线索。本书以审 美与救赎为标题,当然同浪漫派对于诗、艺术以及宗 教的热情探讨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 的态度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揭示。循着这条线索和这种 态度,本书对诺瓦利斯、施勒格尔、马克思、尼采、 本雅明和阿多诺这六位人物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
《华夏美学》与《美学四讲》《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 的“美学三书”。本书依照历史演变的的轨迹,将中国文化中的物质及精神美做了十分详细的论述,使读者对华夏之美的了解 加全面、生动、系统。让我们 加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审美等一系列文化特征, 好地区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 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使 多的人理解并认可中华之美、华夏之美。本版《华夏美学》为插图珍藏本,收录了近百幅古典山水花鸟图,全彩印刷,雅致精美,是一部图录式的《华夏美学》。
本书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家克罗齐撰写的亨誉世界的美学名著。1947年朱光潜先生曾根据英文译本翻译成《美学原理》出版,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此次重译,译者根据意大利文第7版译出。新译本汲取朱译本的精华,并对不少美学、哲学范畴进行了全新的翻译,对读者和美学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在此当中,本书还关注意义阐释问题的探讨,解析接受美学与结构和解构主义的内在相通和合流的关节与因由。
《叔本华美学随笔》中的文章选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每一篇文章独立成篇,讨论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美,等等,压轴的就是 触动人心、 引起人们关注的死亡问题。叔本华所讨论的这些话题,其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为基础,力图展现对美学和文学艺术的新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进行哲学治疗,清除那些深藏于哲学中的宏大概念。这一特点同样贯彻在美学研究中,对传统的美、艺术本性、艺术意象等观念进行破坏性拆解,把语言分析和艺术类型提高到基础的地位上,重点探讨艺术规则与语言活动的内涵,并力图提出新的理论观念。
本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两本重要的美学著作 《谈美》《谈美书简》,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先生的美学研究成果,是了解美学的入门参考书。 《谈美》是先生留学西方时所著,他从15个方面着手,深入浅出地将自己在美学甚至人生方面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引领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谈美书简》是先生在82岁高龄时的潜心之作,他将过去发表的美学言论精心整合,以13封书信的形式讲解了美与美感、形象思维、文学创作等一系列问题。
在现代文化孕育而生的世纪之末,那些离经叛道的创作者偏爱夕阳西沉时放射出的流光异彩,在爱欲死亡交织的网里寻觅脱离凡俗的异类快感,以人工造就的声色幻象来反抗工业时代与庸众社会的枯索无聊。是一时之势,是一代之才,可追怀,不可追回。 这时势才情,在彼时的欧洲文化空间里,又因流变而多彩。正因为回望容易将那层次丰富的景象看成华丽却模糊的一片,才有必要拨开繁茂的文本丛林溯源而上,看到其中那些曲折与深邃。 德奥的世纪末,在这一片迷离动人的景致中,代表了对反叛再反叛、由忧思推忧思的 深层次。这里有尼采的天空,以生命哲学的寥廓清冷,照见颓废艺术的画地自囚。这里有弗洛伊德的躺椅,以精神分析的犀利敏锐,洞悉情欲与社会之间的纠葛牵动。这里有诗人的感喟,发梦中痴语,又传人间思慕。这里有小说家的描画,
复兴中国古典美学,树立美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派,生命美学是枢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先贤已做出开拓性的贡献,为汉语生命美学的系统重构奠定基础。美学界应该充分吸收、借鉴,继往开来。本书主要对方东美的新
梁启超以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作为其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以“趣味说”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美学理念。《美的生活》一书收录了梁启超在人生美学趣味说方面的诸多代表性文章,通过这本书,我们后人或可一观梁启超的生活美学理念,并从中汲取心灵的养料,滋养并观照我们的现实人生。 美给人以审美的趣味,而趣味乃是生活的原动力。现代人看到“趣味”二字,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消遣、休闲、娱乐,但是梁启超所谓的趣味主义,乃是生命激情与英雄主义,是一种充满崇高美感的现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