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格(1848-1925)是分析哲学的奠基人,整个二十世纪分析哲学传统的核心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弗雷格制定的。但弗雷格本人对学术界的直接影响范围很窄,而主要是通过维特根斯坦和罗素间接地确定其原创思想家的地位,真正确定弗雷格作为分析哲学奠基人地位的,是达米特。分别出版于1973年的《弗雷格--语言哲学》和1993年的《弗雷格--数学哲学》,对弗雷格的语言哲学和数学哲学(这两部分构成了弗雷格哲学思想的全部)分别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两部著作在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的《弗雷格--语言哲学》仅是1981年的剑桥版本就被引用2173次,2011年出版的关于弗雷格哲学的剑桥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rege中还开辟专章,介绍达米特对弗雷格的解读。如果说,制定了分析哲学核心议题的是弗雷格,那么制定弗雷格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走向语言学之后 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为邓晓芒先生新作,共三卷,力图以 语言学之后 来超越西方形而上学的 物理学之后 和中国形而上学的 伦理学之后 ,而重建当代形而上学。第一卷对西方形而上学展开了提纲挈领式的回溯和检讨,表明西方形而上学围绕本体论而建立起了 物理学之后 的超越性理论体系,展示了一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世界观,但在其晚期却日益显示出这种世界观的片面性的弊端,以至于走向衰落,最后指出了西方形而上学实现自我超越和升级的契机。
《自身意识与自身规定――语言分析的解释》(1979)一书是图根特哈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当代哲学中 自身意识理论复兴 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诉诸海德堡学派、维特根斯坦、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米德和黑格尔等思想资源,借助语言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传统自身意识理论的问题及其困境。该书清晰地展现了近代以来欧陆哲学最基本问题的框架和讨论核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的方案。其 自身规定 概念可被看作实践层面的 自身意识 理论方面的极具原创性和突破性的贡献,对于当代的伦理思考极具启发性。
卡西尔首先考察了哲学史上的语言观,接下来从感性表达、直观表达、概念思维表达、逻辑联系形式表达四个方面分析语言的功能。在感性表达阶段,语言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可以分为模仿表达、类似表达和符号表达三种类型;在直观表达阶段,卡西尔探讨了语言从空间表达、时间表达、数的表达发展到自我概念表达的过程;在概念思维表达阶段,卡西尔重点讨论了语言是如何对世界进行分类的;在逻辑联系形式表达阶段,语言开始摆脱感性的束缚,以纯粹逻辑关系的态度面对世界。卡西尔认为,语言的世界观是神话和科学的中间状态。语言引领人走出神话世界观物我不分的状态,而着力于建构一个客观的可共度的世界。离开语言,我们将滑回到神话式的个人体验。而语言所建构起来的客观世界还受到对象的制约,没有达到科学的纯粹意义功能。作者简介恩斯特.
本书是英国日常语言学派著名哲学家奥斯汀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书中,作者从日常语言出发,通过对一些语词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哲学观念是误用了语言的结果。作者尤其对逻辑语言学领军人物艾耶尔进行了反驳。奥斯汀指出,艾耶尔等人的错误在于他们认定, 我们直接感知的总是某些与这类对象不同的对象;这类对象,现在人们习惯于命名为 感觉与料 。但是这种 感觉与料 理论恰恰是过度抽象或过度概括产生的一个虚假的概念。奥斯汀认为,艾耶尔没有能够理解一些在他自己看来最重要术语的基本功能,如 幻想 , 幻听 , 期待 , 看上去像是 以及 似乎 。他认为,这些术语表示的是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有所保留;而艾耶尔却引进了所谓的 感觉与料 ,这个概念丝毫无助于增加我们的理解力,也不能帮助我们将我们所看到的说清楚。
哲学理论为真的根据是什么?哲学理论是否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证据来为之提供辩护?实验哲学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科学化的思潮,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书深入该领域,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相关背景、方法论及挑战,对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如指称问题、翻译不确定、信念之谜,等等)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在实验哲学家普遍针对人类 直觉 展开考察的基础上引入 理由 维度,系统建立了实验哲学的 四重证据法 ,突显了实验哲学的跨学科特色。
本书是一部介绍20世纪语言哲学史的普及读物。 所谓语言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语言的哲学。它关切语言的意义、指称、用法,以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等命题,但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的探究来理解世界。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所谓“语言转向”,人们不再仅仅把语言当作哲学思考的工具,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哲学研究的对象。由此,语言哲学成为20 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 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以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形成;二、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三、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牛津学派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四、以蒯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的融合;五、以克里普克、塞尔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本书各章节即循此展开
《走向语言学之后——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为邓晓芒先生新作,共三卷,力图以“语言学之后”来超越西方形而上学的“物理学之后”和中国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之后”,而重建当代形而上学。第一卷对西方形而上学展开了提
哲学理论为真的根据是什么?哲学理论是否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证据来为之提供辩护?实验哲学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科学化的思潮,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书深入该领域,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相关背景、方
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些很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作者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杜建国所著的《语言意向与存在/科学技术哲学文库》以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为背景,结合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这两种传统,从“S是P”这一谓述结构的分析出发,探讨语言在语境中的构造过程和机制,特别是对语言生成过程中隐喻与语义意向构造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分析哲学所关心的指称、意义和真的问题从语境关联的角度给出一种新的诠释,并对哲学的诠释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与语境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与世界相关联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希望能为所有的哲学爱好者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