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本书从儒学历程、儒学关键词、儒学与当代社会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儒学讲义。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诠释史,既包括对五经四书的经典诠释,也含着对孔子思想的义理诠释。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学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对孔门后学的儒学诠释成果予以梳理,是纠正和弥补以往早期儒学研究基本呈现出 孔 孟 荀 三段论的化约式论述格局的缺漏。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门后学与孔子言行文献的整理部分。孔门弟子后学,对于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其价值在于孔子 儒学思想 的 提问者 ,塑造和建构孔子 儒学思想 的 记录者 与 整理者 。 第二部分是孔门弟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体知、体证和践履,即 生命诠释 。通过作为 践履者 的孔门弟子颜子和曾子以自我生命去实践、诠释儒学精蕴的两个个案考察,来突出儒学的生命化、实践化特征,呈现出儒学在为己之学、内圣践履方面的成就。 第三部分是孔门
中国现代性是源于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压迫下,寻求自新富强的自救之路时,所取得的民族共识。但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和西方的现代性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它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时代性问题。同时,还要避免中国被西方同化,即民族性问题。现代新儒家诞生于西方现代性问题出现和中国社会艰难的现代转型时期,现代新儒家对于西方的现代性问题回应方式,是将儒家的传统价值和西方现代优势的工具理性结合起来,建构出中国自己的现代性来。 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运用诠释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及比较的方法,以中国现代性的培育为中心,以现代性的主要表征及其所产生的现代性问题的出现和化解为线索,展开对现代新儒家对现代性问题的回应的梳理、分析,从而探索现代新儒家对于中国现代性培育所作出的贡
韦伯作为西方社会学界的思想高峰,其对儒家的解读始终深刻影响着西方对中国传统的判断。 但韦伯的理解是正确的吗?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经济伦理、财富思想、支配类型、理念类型及决策伦理五个角度分析韦伯对于儒家解读的特点和不足,不只具体地指出韦伯对儒家的理解盲点,还应用韦伯的方法学来新论儒家,试图补足韦伯对儒家在研究上的遗漏,完成韦伯未竟的探索。 儒家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新的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本书是王蒙先生与赵士林教授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谈录。全书以中国文化的主脉 儒道佛三学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宗教意识、文化性格为对谈的核心内容,从历史、现实及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视角对其进行了鸟瞰式同时又深入的争辩、理解和分析。 对谈的重心不在于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做严谨而又细致的全面介绍,而是直入堂奥,针对其主要精神、主要智慧做深入而又别开生面的阐发。对谈的目的也不在于对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做批判性的解读,而在在于接续其精神做创造性的理解。
本书探讨了几个主要问题:儒家伦理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美德伦理;儒家是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更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贡献。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甚至也不是要论证它是比西方传统上的美德伦理更严格和纯粹的美德伦理,而是要论证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能够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周易》和《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孙福万著的《论语易解: 论语 与 周易 的对话 ( 上下)》尝试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靠前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以《易》解《语》的学术性著作。本书以《易》解《语》,也可以说是以《论语》对质于《周易》。这样既可呈现《周易》的儒家特征,也可见证儒家思想的源头性与突破性,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很好途径。作者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原则,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新解与新识,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或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出自国学大家之手的《论语》注本,既是深入浅出的普及读本,也是学术严谨的古籍整理著作。书中对《论语》做了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释,包括疑难字词的释义、典章制度的讲解、历史事件的介绍、辅助
本书是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的代表作,十多年来,“政治儒学”一词因此书而为中国思想界所熟悉,本次修订了若干细节问题,并增补了盛洪先生所作的序言。全书论述了政治儒学的各个问题,对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等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本书是作者唐君毅与其妻子廷光的相识相恋期间以及婚后多年的书信往来汇编,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家书中的儿女情长家常里短,《致廷光书》中有许多篇幅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功效。寓学术精神于平常话语,深入浅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君毅这位儒学大师的风范。
他们各自分立于不同时代,屹立于学术:他们又上下彼此传承,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从隋唐五代至宋元,一代代光耀万古的儒学宗师以致君尧舜的儒者情怀,死守善道的儒家本色,以人弘道的儒学旨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青灯古卷中写就华夏五千年辉煌夺目的灿烂文化。 穿越千年时空,与儒学宗师并行,以耳聆听大师精深玄妙的儒学思想,用心感受大师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
《小狗也要大声叫》精选了演讲家蔡顺华的各类演讲辞200篇,分为说人生、讲智慧、侃教育、颂春晖、论演讲、谈口才、诉心路和录共八个部分,全书共30万字,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哲学,是提升人生智慧、修炼公众演说的有益读物。
1982年新加坡教育发展总署邀请了杜维明、、许倬云等八位教授,就新加波中学的“儒家伦理”课程进行讨论,发表演讲,以期拟定一个观念性的纲领。本书就是这次“极富吸引力的思想探索”的记录,由三部分组成,部分包括杜维明的四次公开演讲,主题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儒家对于“学”的理解、儒家伦理与东亚企业精神,以及儒家伦理在东亚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作者与新加坡国会议员和几位部长们的讨论的记录审定稿;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新加坡开设中学儒家伦理课程方法提出的一些建议。
基于对教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作者以“十年一剑”的决心和执着,深度研究数十个版本的《论语》,撰写了此《论语心读》(典藏版),对《论语》做出了独到解读。 《论语心读》(典藏版)每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注”立足于《说文解字》和《尔雅》,务求准确还原《论语》本意,而对过往的误读所进行的匡正均基于严谨考证,不为“标新”而故意“立异”;“译”的部分通俗易懂;“心读”部分堪称全书之精华,作者以传统经典儒学观照当下,理性反思中国的教育现状与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挖掘。《论语心读》(典藏版)使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是作者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为中国教育深度改革振臂鼓呼。 有别于学院式的研究,作者柳恩铭博士长年投身于基础教育的积淀及其自身的美学修养使《论语
今传《论语》一书,系沿用西汉张禹本。战国初年编辑时不是一时一人定稿的,因而编排混杂,脉络不清,读来不易抓住要领。今按孔子的思想元素分类重构,将20篇变为12篇。不增减原文一字,而理清脉络,集中问题,再现讨论情景,展示统贯全书的孔子忠恕之道。循序读来,自然感悟先圣教导做人做事的睿智。全书包括原文、今译、注释、孔子年表、名言检索,并附原编论语本文,以资查对。黄绍筠编著的《论语重构本》使儒学原典转身成为大众修身养性的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