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功夫 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 功夫 (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 内在超越性 即指此 内圣 的过程。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 内在超越 概念分析传统儒家 功夫 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可以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构提供坐标和参照系。不过,历史上儒家很少对身心修养体系作出清晰而层次分明的界定,为此,本书勾稽文献,梳理辨析儒家内在超越性的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作者遍阅儒释道三家典籍,提炼相关概念,将儒学功夫论
万百安教授在本书中主要考察了早期儒家思想,将其视为一种美德伦理学,并把展开一场反对儒家运动的墨家学说看作是后果主义的一种形式。作者在书中主要为三个主题进行辩护:第一,儒学与西方美德伦理学有很多相似点。特别是它们都对生活方式感兴趣,对该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感兴趣,在考虑到人性之所是的前提下,它们都关注如何成功地培养这些品质。第二,墨家更强调行为及其后果,而不是品格与修养,在这一点上,墨家类似于西方的后果主义。第三,墨家和儒家对他们的观点都提供了非常值得称颂的论证。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以名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大弟子犹为杰出。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论语》之中。是他们的提问,让孔子的“一贯之道”从各个角度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读《论语》而不了解孔门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对象,那就无从了解他言语中蕴含的真意。孔门十哲性格不同、资质各异:颜渊聪颖好学、子路豪气率真、子夏谨慎深思、曾参勤勉进取、子游胸怀天下、宰我巧言善辩、子贡通达灵透……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便是学习《论语》有效的方法。台湾地区地区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倡导“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他从孔门十弟子的独特视角切入,使读者可以更为完整地认识《论语》和孔子。
本书以体用为纲,理势结合,分析了先秦儒家 一贯之道 的展开。 上篇 体论 分别讨论实体、工夫、本体。实体即真实无妄的物体,分为道体、性体和心体,总称为 实体三态 。工夫指针对心性情欲作自我调节、控制与优化的理性的道德实践,其在逻辑上展开为一种 下 上 下 、 知 养 行 连绵不绝之运动,包括下学而上达、上达而存养、存养而践履,总称为 工夫三阶 。本体指人凭工夫重新认识到的实体,包括境界与气象,分为 欲仁斯至境 与 君子气象 、 仁民爱物境 与 圣人气象 、 天命流行境 与 天地气象 。总称为 本体三境 、 气象三位 。 下篇 用论 则讨论仁心之发用。道心苏醒,仁体方首出庶物,打开属人的世界,开始其自觉的旅行,由己及人,层层发用,开启忠恕之行,经历齐家、化乡、治国、平天下,更参赞化育,最终峻极于天。 本书初步建构起
《孟子正义》在汉代赵岐注的基础上,博采经史传注及清代经学家对《孟子》的解说,对于典章名物制度等详加考辨。本书的整理工作,以咸丰十年刊本为底本,参校了《焦氏遗书》本,对于书中的引文,逐一核查原书,纠正了讹误,并为全书加了标点。此次推出的简体横排本,是在《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孟子正义》的基础上改排而成,保留了书名线和专名线,重新做了编校加工,纠正了不少原书的讹误。
王家骅编著的《中日儒学--传统与现代》深入探讨了日本儒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着重论述了日本儒学在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不同表现,指出了日本现代化的二重性与日本儒学的二重性之间的紧密关系。本书还系统地论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作者本人相关问题意识产生的背景,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 全书分“日本古代的儒学”、“前近代日本社会及其变化”、“儒学与近代思想”、“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中日儒学比较”、“中日思想文化研究观察与思考”六编。本书根据王家骅先生生前发表的研究中日儒学的学术论文编辑而成,大部分内容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但对当今的儒学研究及日本文化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启发作用。
本书入选了今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本书认为,王阳明一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虽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但在他的文集中却散见着大量对《论语》的解注,通过解读这些解注,可以得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他从《论语》等典籍中体悟出来的,王阳明《论语》学在阳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王阳明《论语》学在《论语》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王阳明一反前人注重文本阐释的做法,承继孔子“述而不作”的传统,用他独特的方式心解《论语》,改变了当时朱熹《论语》学独尊的现状,并且很快和其心学一起影响着明中后期的《论语》学。
《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共两部。从儒家道统的角度,对先秦历史和历代政权进行梳理和评判。部:大同王道的原始模式(尧舜禹);第二部:小康王道的三代实践(夏商周)。《儒家文化实践史》旨在:集儒家外王学之大成,揭道德实践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初稿约十七万字。《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中华政治、历史和义理之书,道眼烛史,新见叠出。
本书是部专门研究清代学者焦循及其易学的专著。焦循以易学知名,而其易学由于涉及象数、数学相关知识,历来少有人研究。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焦循的易学体系作了完整的介绍,并将之放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史和焦循个人学术整体的脉络中,因而能够更为精准地认识焦循的易学特色。
本书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
本书是部专门研究清代学者焦循及其易学的专著。焦循以易学知名,而其易学由于涉及象数、数学相关知识,历来少有人研究。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焦循的易学体系作了完整的介绍,并将之放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史和焦循个人学术整体的脉络中,因而能够更为精准地认识焦循的易学特色。
张宏敏编著的《黄绾集》为“阳明后学文献丛书 ”的一种。以明嘉靖刊本《石龙集》二十八卷为主, 补充了《久庵先生文选》、《知罪录》、《明道编》 ,并辑录散见于明人文集、地方志、家乘史料中的佚 文,厘定为四十卷。附录黄绾著作的序跋及黄绾传记 资料,基本上汇集了黄绾的思想资料,并可由此 对阳明学在浙南的传播弘扬有一个概观的了解。
《儒家心理学思想概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儒家的人格结构观、儒家的人格类型观、儒家的人格独立观、儒家的情绪心理学思想、儒家的适应策略、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儒家的心理健康观、儒家的学习心理学思想、儒家的生死心理学思想、章儒家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等。
孟子及其思想充满强韧的生命力,不仅在战国时代气势撼人,而且两千年来影响深远。本书为一般读者了解中国思想与文化而写,尽量钩玄提要。介绍评述了孟子其人、孟子思想,以及历代儒者解释孟子思想的变迁。书中也从中国文化史的视角,阐发了孟子思想遗产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在较为精要的篇幅内,得以一览孟子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