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圣记》为韦力先生“觅系列”新力作,乃为纪念孔子逝世两千五百周年而作。本书运用实地寻访与文献钩沉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孔子和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行迹,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寻访中所见的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严谨的考据,对历史文献中与孔子相关的记载进行爬梳整理,全面、细致、独到地展现了孔子的生平,堪称当代的《孔子圣迹图》。本书分《孔迹》(寻访孔子及其先人遗迹)和《孔门》(寻访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遗迹)两编,另撰有左丘明、孟子、荀子、孟子的弟子万章等有关之文作为附录。
(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诠释史,既包括对五经四书的经典诠释,也含着对孔子思想的义理诠释。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学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对孔门后学的儒学诠释成果予以梳理,是纠正和弥补以往早期儒学研究基本呈现出 孔 孟 荀 三段论的化约式论述格局的缺漏。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门后学与孔子言行文献的整理部分。孔门弟子后学,对于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其价值在于孔子 儒学思想 的 提问者 ,塑造和建构孔子 儒学思想 的 记录者 与 整理者 。 第二部分是孔门弟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体知、体证和践履,即 生命诠释 。通过作为 践履者 的孔门弟子颜子和曾子以自我生命去实践、诠释儒学精蕴的两个个案考察,来突出儒学的生命化、实践化特征,呈现出儒学在为己之学、内圣践履方面的成就。 第三部分是孔门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提出的“王道”的治国理想、“性善论”的道德价值、“不动心”的人生境界,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瑰宝。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华杉讲透孟子》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他吃透了《孟子》本义,并忠于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等先贤对于《孟子》的经典阐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全书融会古今,通俗有趣,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把《孟子》读得明明白白、亲切有味。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学源头!
本书是汉学界公认的孔子研究权威著作,展现了一个具体而多面的孔子形象。两位作者是美国学术界以研究中国儒家传统著名的学者。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孔子本身的形象在大多数读者认知中已经被固化。该书试图挑战读者印象中的世俗孔子,指出那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孔子——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论:“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不同时代的孔子。不仅描述了他在《论语》《史记》中有时显得戏剧化的形象,还讨论了与孔子时代相近的评论家们对孔子的批评和讽刺。作者探究了孔子作为《春秋》的作者和先知的形象,比较了在郑玄和朱熹所作的两种不同《中庸》注中所描述的圣人。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自唐代以来的王朝庙祀中,孔子逐渐上升成为崇祀对象的过程;以及在孔氏宗祠里,孔子如何作为先祖而受到
自近代西方学术体系引入中国以来,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话语里面的“宗教”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些争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简单地以“是”与“否”来回答。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儒教活动及其思想理论,以及波及海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复兴运动,对于当下中国建设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韦伯作为西方社会学界的思想高峰,其对儒家的解读始终深刻影响着西方对中国传统的判断。 但韦伯的理解是正确的吗?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经济伦理、财富思想、支配类型、理念类型及决策伦理五个角度分析韦伯对于儒家解读的特点和不足,不只具体地指出韦伯对儒家的理解盲点,还应用韦伯的方法学来新论儒家,试图补足韦伯对儒家在研究上的遗漏,完成韦伯未竟的探索。 儒家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新的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提出的“王道”的治国理想、“性善论”的道德价值、“不动心”的人生境界,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瑰宝。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华杉讲透孟子》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他吃透了《孟子》本义,并忠于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等先贤对于《孟子》的经典阐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全书融会古今,通俗有趣,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把《孟子》读得明明白白、亲切有味。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学源头!
本书是王蒙先生与赵士林教授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谈录。全书以中国文化的主脉 儒道佛三学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宗教意识、文化性格为对谈的核心内容,从历史、现实及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视角对其进行了鸟瞰式同时又深入的争辩、理解和分析。 对谈的重心不在于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做严谨而又细致的全面介绍,而是直入堂奥,针对其主要精神、主要智慧做深入而又别开生面的阐发。对谈的目的也不在于对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做批判性的解读,而在在于接续其精神做创造性的理解。
俞昌达编著的《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指明,儒道佛三家学问属于心性之学。心性,即“明心见性”、“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等说法中的心性,这是指人的无污染纯天然的心态。心性之学,是一门阐述关于心性之道理的学问,这道理包括何者为心性和如何保持并运用心性等一些内容。本书认为,人们只有认识、保持并运用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提升自我的品质和构建和谐的社会。
本书以同情理解之态度,以崇敬仰慕之心情,以希贤希圣之志趣,带领读者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精神境界。全书围绕孔子的思想学说与人格境界及其历史命运与各种争议,长时段、大跨度地展示了孔学的内涵、精髓与价值,注重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应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问题,是集学术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专业性与通俗性为一体的著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促进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合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吴震著的《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19世纪末以来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精)》的研究内容:儒学东传,经过一番“日本化”改造而融入日本文化传统当中,从而形成日本的儒学(儒教),回溯历史,这项改造工程大致从17世纪初江户时代就已全面启动,这是当今学界的一般通识。在明治维新(1868)以后的近代日本,儒学遭遇了“日本化”与“近代化”的双重夹击,它被作为“东洋伦理”或“日本道德”的代表,或被化作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国民道德论”,被用来提升全民精神文明,实现“臣民一体”、“道德齐一”,以为由此便可抵御西方精神污染,进而实现“近代超克”直至“解放亚洲”,在此特殊的年代,儒教遭遇了“再日本化”的命运。战后日本,“儒教”名声一落干丈,人们在对“近代日本儒教”猛烈批判之同时,也开始对儒教日本化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省思,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论语诠解》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的近期新力作。这本书是山东友谊出版社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推出的传统文化研究学术精品图书,是近年来我国拥有影响力的《论语》解读类图书。 《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有助于广大读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论语诠解》体例由“概说”、“诠释”和“解读”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概说”,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
本书为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思想之源,是他近二十年来的读书札记与思想笔录,《公羊学引论》《政治儒学》《再论政治儒学》《广论政治儒学》等书均在这些札记笔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而《默想录》中尚有诸多精彩的思想片段尚未充分展开论述,值得多加关注。 余不敏,感王道之陵夷,伤圣学之废绝,尝从事政治儒学有年矣。十数年来,俯读仰思,潜沉涵咏,每有所得,皆笔于纸,是所谓默想也。日居月诸,寒来暑往,不意积而成册,可都为一编,是所谓默想录也。——蒋庆 是书为读书札记与思想笔录,随感随记,历时甚久,故前后往往有义理相同处或不一致处。相同处书重辞复必有美者,不自觉而同也;不一致处义深理微,须反复思考辨析也。二者皆思之要者,须善会,此不可不知者也。——蒋庆 一些人,或是由于学理不清,或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当的交会点,是当今中国建筑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舵手”,作者对六十年来台湾建筑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所做的因应予以梳理、评析,对“传统”与“现代”的内涵作了精要的阐释,也将自己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娓娓道出,希望对多元社会中的年轻一代有所帮助。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15个重要启示。本书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着重对其中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了阐发。 为政以德 与 政者正也 是儒家政治理论的两个核心命题,而 德 与 正 更是主导传统政治的主要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传统对于政治的认识和治理的建构,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命题、两个理念展开的。因此,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既是研究儒家政治与伦理的必然路径,也是破译中华文明弦歌不断的政治密码。本书从众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取100余条经典名篇、名段、名句原文,对其进行准确精练的注释、通俗易懂的译文以及富有时代意义的解析。一方面,突出了 当代价值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为当代读者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
《论语(珍藏版)(套装共4册)》讲述了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义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盂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