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博物馆丛书5·活佛转世:2014年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即将开展的同名展览的图录。全书以实物图片为主,并配以相关领域专家撰写的专文,全面介绍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缘起、发展,以及对西藏社会的影响,尤其对历代中央政府为活佛转世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并因此所形成的活佛转世必须遵循的历史定制进行了特别介绍。其中,对新中国活佛转世办法、事例阐述尤详。 《西藏文化博物馆丛书5·活佛转世:2014年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充分反映了中央政府在藏传活佛转世中的所起的制度性作用。
印光认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本书于印光近两百万字的《文钞》中,精选近40篇演讲、开示、问答等,集中呈现其关于净宗念佛之思想,如生真信,发切愿,专持佛号,都摄六根等,对严持净戒、发菩提心、各尽其分、去人我之见、因果、往生等具体问题亦有详细解说,旨在廓清种种认识之误区,树立念佛的正念。 印光著的《印光讲演录(净心念佛)/近代高僧讲演录》编选说明、印光自述、印光年谱简编部分有助于大家从整体上理解印光的生平与思想全貌。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表现在信仰、观念等表面,更及于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的深层,还关系到人生观、生活方式等现实层面。不了解佛教,不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就不能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学的历史。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为“汉译佛典及其文学价值”、“佛教与中国文人”、“佛教与中国文学创作”、“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作者从这四个方面对佛教影响中国文学的情况作了一个简要的描述。
《原人论》系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的一篇论文,主旨是以佛教为本融合三教。此论所体现的思想,“上为以前佛学作一结算,下为以后道学立一先声”(冯友兰评宗密语)。石峻、董群二先生,以金陵刻经处本《原人论》为底本,明北藏、嘉兴藏所收该论为校本,选录古代对该论的注释,如《原人论发微录》、《原人论解》、《合解》,并时下案语。正文前则撰写详细的序言,论述宗密生平,《原人论》成书背景、主旨、版本源流等;广泛采掇文献中有关宗密及本论的资料,殿以年谱,作为附录。可称目前研习此论的优选读物。
柏拉图编著的《柏拉图对话集译文名著精选》介绍了,在西方,柏拉图一向被称作哲学家中的哲学家。柏拉图散见于各篇对话中有关艺术及美学方面的论述是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的重要源头,举凡《理想国》有关艺术功用的探讨;《大希庇阿斯篇》有关美与形式、质料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本书选译了古希腊圣哲柏拉图的对话七篇。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究江西省崇仁县相山顶上的“千年道观”和神秘的古建筑群,相山的“四绝”、“五怪”、“六绝”,以及其道教文化渊源,并将相山的自然风光与相山的传奇故事、道教文化有机结合为一本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读本,对开放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集”(全17本)的第三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36-1944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揭示出关系就是自我的外在体现,外在世界的混乱源自个体内心的冲突,引导读者一个人去体验自我,不加选择地去生活,唤醒。
《六祖坛经》记载了一位觉悟者的开示,惠能觉悟了本来具足的佛性,释迦牟尼在觉悟之后,感叹原来众生都有这个佛性。对不再满足于富华人生、发愿了生死的修行者来说,这是直指人心、言下顿悟的教法。 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无知而已。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放下无知。如同点灯照明,原有黑暗并非躲别处,黑暗只是没有灯光的状态。
《单行道》是一本很难归入某一类别的书。所收数十篇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笔诡异,奇思异想中闪动着智慧的灵光。书中所涉及到的意象都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中的真实事物,比如邮票、加油站、早餐室、中国古董、手套、时钟,建筑工地、海报、啤酒馆等等,当然还有梦境。本雅明直接从事物本身深挖下去,找出文化深处与人的感性、理性深处的暗流。面对作者捕捉到的这些实事,现有的概念思维没有了用武之地,恰恰通过这样的思维短路,那实事间潜在的意义关联才跃然跟前,人面对实事的判断能力重又被激发了出来。本雅明的这一思想结晶对当今世界的学术、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星云大师著的《到处是路(星云禅话典藏版)(精)》是星云大师在《人间福报》上连载的短文,内容延续了“迷悟之间”的风格,可谓其续集。文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隽永深刻。大师通过《佛在何处》、《看脚下》、《般若船》、《如何是观音行》等文字,大家入禅的契机,告诉大家:生死之外,到处是路,何必忧虑。篇末的“养心法语”,皆是充满禅意的智慧养分。本书为《到处是路》的典藏版,随书附赠星云大师墨宝“到处是路”精印条幅。
《西藏文化博物馆丛书5·活佛转世:2014年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即将开展的同名展览的图录。全书以实物图片为主,并配以相关领域专家撰写的专文,全面介绍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缘起、发展,以及对西藏社会的影响,尤其对历代中央政府为活佛转世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并因此所形成的活佛转世必须遵循的历史定制进行了特别介绍。其中,对新中国活佛转世办法、事例阐述尤详。 《西藏文化博物馆丛书5·活佛转世:2014年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充分反映了中央政府在藏传活佛转世中的所起的制度性作用。
星云大师著的《到处是路(星云禅话典藏版)(精)》是星云大师在《人间福报》上连载的短文,内容延续了“迷悟之间”的风格,可谓其续集。文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隽永深刻。大师通过《佛在何处》、《看脚下》、《般若船》、《如何是观音行》等文字,大家入禅的契机,告诉大家:生死之外,到处是路,何必忧虑。篇末的“养心法语”,皆是充满禅意的智慧养分。本书为《到处是路》的典藏版,随书附赠星云大师墨宝“到处是路”精印条幅。
《天台宗与法华经》探讨了《法华经》与其他佛经究竟有何殊胜之处,智顗解读此经形成了怎样的法华观,智顗是如何运用《法华经》的元素建构天台理论的以及天台各代大师又是如何延续智顗法华观的等问题。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起源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广泛流行,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
《般若禅心旨归集》主要是结合自己感受对金刚经进行了解读。《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本书整理自南怀瑾先生2004年至2006年间在上海的五次讲演记录。讲演的听众包括学者、官员、工商界人士、新闻传媒界人士等,话题也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南师的讲述,沿袭他拈提古今、深入浅出的一贯风格,讲演内容看似东拉西扯、天马行空,但当所有话题和问题纠集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南师无一不是在强调做任何行业、任何事情,都有其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承担了这些责任才能成就济天下、利苍生的大事业,可谓苦口婆心,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