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本书系统梳理了天妃文化的起源、发展、丰富、传播的脉络;深入剖析了宁波天妃文化的地缘特色,剖析了这一民间信仰与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传承和弘扬天妃文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密切结合宁波和奉化的实际,为进一步传承发展天妃文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特别是关于建立宁波天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视保护天妃文化孕育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天妃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等具有远见卓识。
《远近幽深:艺术体验、修辞和公赏力》内容简介:辑为审美体验与体验美学,探讨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体验与生成、艺术的内在结构等问题。第2辑为语言与修辞论美学,探讨走向修辞论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狂人”形象的修辞论阐释、启蒙与沟通等问题。第3辑为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探讨艺术公赏力、艺术学重心位移、艺术史的可能性、艺术学的学科性、艺术心赏等问题。
列奥·施特劳斯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深刻的政治哲学家。他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与阐释方法,构成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政治哲学研究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强调重新开启古人与今人的争执,并由此审视当代思想的种种潮流。本书把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看作是以现代性为问题意识而展开的,通过探析施特劳斯对现代性批判所做的批判,可实现对其政治哲学的整全式理解。施特劳斯把以进步观念为引导的整体称之为现代性,他从西方文明的两重根入手认为,现代性首先表现为现代的理性主义对信仰和神学的排斥,其次表现为现代的哲学和科学观念取代古典的哲学或科学观念,并把现代观念看作是正确和正确的解释系统。作为政治哲学的论题,施特劳斯判定现代性的本质在于它是政治化的哲学或哲学化的政治,其核心特征是工具理性和价值无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大特点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到邓小平理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作者在本书中论述的基本顺序,同样也是我们学习这些哲学思想的一般顺序。按照这一思路,作者将其发表的文章归纳为四大板块:唯物史观研究、哲学与现实关系研究、生产力理论研究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现如今,有关哲学思想的大部头不计其数,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将前人艰深的思想理念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形象的阐释。作者结合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使书中贯穿的哲学理论和伟大思想清晰可辨。
本研究采用宗教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方法研究“满族仪式”,重点围绕宁古塔满族萨满祭祖仪式展开讨论,试图阐释这些仪式显现神圣性的样态结构和深层的宗教意蕴,并终从理论层面探讨普遍的人的宗教性存在根源。
本书系统梳理了天妃文化的起源、发展、丰富、传播的脉络;深入剖析了宁波天妃文化的地缘特色,剖析了这一民间信仰与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传承和弘扬天妃文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密切结合宁波和奉化的实际,为进一步传承发展天妃文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特别是关于建立宁波天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视保护天妃文化孕育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天妃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等具有远见卓识。
《中国民间崇拜(道界神祗)/徐家汇藏书楼文献 译丛》编著者禄是遒。 中国历朝与各国交流频繁,自汉朝以来,除本土 宗教道教外,各宗教陆续传入中土,如佛教、天主教 、伊斯兰教等,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国民 间崇拜随着年月增长,不断成长及演化,于百姓的思 想及日常生活中占一重要席位。民间崇拜成为一种社 会文化现象,支配百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亦反 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信仰观念及生活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