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是中国禅宗众多语录中的一部,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它批判总括了历代禅学流派,建立起新的禅学体系,影响了此后整整八个世纪的丛林佛教的主流。 《大慧语录》的核心是以“看话禅”批判各种形式的“文字禅”,以及当时盛行的“默照禅”。由于大慧宗杲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挽救了禅宗“厌静求喧”的封闭危机。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士大夫禅学的社会影响,使佛教更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佛教植入社会扎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经典的学术议题,本书作者开创性地对费希特与马克思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别通过对费希特与马克思的立场评述、勾勒费希特关于能动的主体的观念和马克思源于政治经济学视角而生发的主体理论、阐发费希特与马克思能动的主体的理论所具有的共同理论背景、费希特影响马克思主体概念的文献依据等角度将马克思与费希特进行比较。为读者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人格的发展(精)/国民阅读经典》包括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和自性化方面的论文,突出了在儿童的智力障碍、情感和情绪障碍中父母和教师的特别重要性。荣格反复强调,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母和教师的心理状况极为重要。他认为,父母之间糟糕的心理关系可能是形成童年期障碍的重要原因。荣格坚称,教育儿童的人不仅要懂得教育,更要发展出自身的独立人格。此外,荣格还概述了儿童发展理论,为我们呈现出一位名叫“安娜”的女孩和她母亲之间的种种趣事;探讨了婚姻关系,认为它可以帮助或者阻碍个体的自我觉醒;很后,以对人格的发展和自性化过程的阐述结尾。
本书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也是一部西方哲学史,尤为难得的,是从西方哲学的眼光来理解整部西方音乐的历史。这样的题材,罕匹。 作者自古希腊的哲学和音乐始,经过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最后大胆地走进现代音乐,我们会发现,音乐未必就是纯粹的客体,归根结底,人类的理智和情感生发出历史上的音乐诸形态;但我们又会发现,音乐未必是人类纯粹的创造,从数到和谐的宇宙,最后是音乐在事实主体上的漂移,无一不是洞见到存在的澄明。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西方音乐的诸形态的变迁有着无以言说的契合,当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形态走向最终的完结之际,西方古典音乐也走向了它最后的浪漫主义的辉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是中国禅宗众多语录中的一部,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它批判总括了历代禅学流派,建立起新的禅学体系,影响了此后整整八个世纪的丛林佛教的主流。 《大慧语录》的核心是以“看话禅”批判各种形式的“文字禅”,以及当时盛行的“默照禅”。由于大慧宗杲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挽救了禅宗“厌静求喧”的封闭危机。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士大夫禅学的社会影响,使佛教更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佛教植入社会扎下了坚实的基础。
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是在现象学哲学的高度上进行的,从理论层次和具体研究对象方面来看,与以卡尔 曼海姆为突出代表的,主要立足于研究现实问题,因而具有很多经验色彩的知识社会学有所不同,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和大学问家的渊博学识来研究和论述所有这些领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真知灼见,本书所收相关著作,为我们认识知识社会学提供了视角。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来源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源泉滚滚、永不停歇的历程。这样的历程,才是真正的实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就只是个当下体会验察。“问心”是向全幅的生活开放,向的天地开放。问心,不是收网一切的线索,而是开启生命的不息之门。读《孟子》就只是问心,问心无愧,一切已矣,义利之辨在此,人禽之辨在此,天理人欲之辨在此。但这是不离生活的,是不离经典的,是不离天地的,问心就只是这样的开启生命之门。乾坤阴阳,咸在于此,天地六合,只此一心。这是一种拥抱,一种被天地六合,古往今来所拥有的感觉。运用概念语言解读孟子,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真正的充分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觉知,去活过来,于是这样的活过来便成了历史。
《哲学的慰藉》既是一部论述哲学和神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篇章,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狱中绝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重大问题。
承认无知,可能是世俗头脑走向谦卑的途径 -------------------- 自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与知识的依赖呈指数级增长,凭借所谓的知识,人类形成了愈加无畏和盲目自大的心理,对自然和人类本身造成了极大伤害。世界的运作,仅靠知识是不够的,本书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案——基于无知的世界观。 来自工程学、农业科学、哲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二十多位美国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无知”这一深刻而广泛的哲学命题,包括“无知”的起源、本质,以及它的实践与它对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本书还指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悖论:在拥有基于无知的世界观的人的头脑中,知识和洞见反而积累得最快。 《无知的美德》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地球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更加敬畏自然,以更谦卑的态度与自然
《柏拉图的本原学说》阐述的柏拉图哲学是一个整体,既包括其对话录中的思想,也包括柏拉图口传的未成文学说的内容,最终在这一基础上呈现出柏拉图通过辩证法一以贯之的本原学说体系。可以说,本书以柏拉图的“本原学说”为线索,勾勒出柏拉图哲学的一幅完整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