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现代易学大家潘雨廷的全部著作,由潘先生的高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编订而成。2016年、2017年分别出版了平装本和单行本,此次出版精装典藏本,订正了若干错误,增加十多幅作者照片和手迹的彩色插页。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人的尊严是什么?我们需要多少个故乡?知识分子的受难比普通人更值得同情吗?让·埃默里在这本短文集中以坦白和沉思的方式,对奥斯维辛受害者的生存处境做了一次探究。他写集中营生活,写自己所受的酷刑,写怨恨背后的哲思,也反思做犹太人的必然性与不可能。在埃默里所描述的令人吃惊的历史细节与难以言表的苦痛情感中,读者能够以同样的节奏跟随他穿越这片他一步步点亮的黑暗。
《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Z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 本书采用通行的英国诺曼?坎普?史密斯翻译的英文版,做一个英汉对照本。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鲁道尔夫欧肯的“精神生活哲学”,鲁道尔夫欧肯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人为什么活着》一书曾对德国乃至世界哲学及文学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用文学家的笔调写出优美的哲学著作。本书着重论述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手笔既具备哲学的严谨精神又如颂诗般平静优美欧肯用简明而明晰的语言描述了精神生活的波澜历程。《人为什么活着》一书阐述了这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欧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整合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本书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也是一部西方哲学史,尤为难得的,是从西方哲学的眼光来理解整部西方音乐的历史。这样的题材,罕匹。作者自古希腊的哲学和音乐始,经过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后大胆地走进现代音乐,我们会发现,音乐未必就是纯粹的客体,归根结底,人类的理智和情感生发出历史上的音乐诸形态;但我们又会发现,音乐未必是人类纯粹的创造,从数到和谐的宇宙,后是音乐在事实主体上的漂移,无一不是洞见到存在的澄明。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西方音乐的诸形态的变迁有着无以言说的契合,当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形态走向终的完结之际,西方古典音乐也走向了它后的浪漫主义的辉煌。
本书主要研究重点在于:船山哲学与历史反思融为一炉,以一种厚重深刻的历史性意识贯通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个由“通极于道”的形而上思辩到以道入史、以史显道从而“汇归于道”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的历史性哲学体系。
《哲学通识读本:城市与人》阐述了城市与人的关系。尽管人是不是直接叙述的对象,但却始终是前提和目标。城市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构成世界的一个部分,亦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具体表达。天地神人汇集在一起,并获得了清晰的表达形式。用更现代一点的方式来说,城市记录了人对待自然、他人、自我以及神圣的方式,城市的组成部分和变迁过程,始终围绕这些关系运行并体现了它们。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鲁道尔夫欧肯的“精神生活哲学”,鲁道尔夫欧肯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人为什么活着》一书曾对德国乃至世界哲学及文学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用文学家的笔调写出优美的哲学著作。本书着重论述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手笔既具备哲学的严谨精神又如颂诗般平静优美欧肯用简明而明晰的语言描述了精神生活的波澜历程。《人为什么活着》一书阐述了这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欧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整合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