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赫西俄德专题,选译了英语学界研究赫西俄德的四篇代表性文章,分别涉及赫西俄德诗歌与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意图显示赫西俄德的两个世界——自然的世界和正义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揭示赫西俄德与古希腊思想的深刻勾连。 “古典作品研究”栏目选译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的《老子辨》和古希腊哲学家埃斯基涅斯的《阿尔喀比亚德》残篇。“思想史发微”则收录研究海德格尔的力作《从“同一者”到“命运”》;“旧文新刊”栏目刊布民国湖南学者郭倬瑩的《四部通論 經部流別》;“评论”收录两篇译文,分别涉及黑格尔和施特劳斯。
《布尔迪厄文艺场域理论研究》通过“场域”与“资本”“惯习”“实践”的框架设定,揭示出布尔迪厄的理论呈网形、枝状发展,而非线形推进的本质问题,阐述其“文艺场域”的核心内涵,并基于此进一步深入到以莫言为对象的中国文艺场域与作家的审美趣味的研究中,展开布尔迪厄文艺场域与文学批评的可能性研究。
《最的思想家:帕斯卡尔》首先介绍了帕斯卡尔的生平经历,以帮助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而后则分不同内容,分别对帕斯卡尔在“科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论述,帮助读者了解这位的思想家。
作为20世纪走红的哲学家,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JIU神精神、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这是一部关于“诗人气质”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认为诗人气质由诗性和诗意构成,诗性养育了诗人“童心-艺术”、“纯真-唯美”的审美趣味,诗意建构了诗人“原初-浑朴”的独特生存。诗人气质,既由其心理基础和人格特质所生成,又因艺术审美活动而呈现为纯、苦、醉、淡、远等五种精神质素,分别指向诗人的人性基质、生命体验、精神释放、审美观照和心境,从而构成诗人的赤子之心、存在之忧、自由意志、优雅气度和哲理趣味。诗人气质之“五因”,凝聚为“生命-艺术”整体浑融的精神气象和生动灵韵。本书选择了两位诗人徐志摩和拜伦,作为诗人气质“五因”理念的典型个案。
作为德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学界津津乐道。本书收录了两人留存至今的121封信件,并附有详细注释。这些书信记录了两人非同寻常的深挚友谊和思想碰撞,从侧面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历史画卷,见证了犹太知识分子在黑暗历史时期的悲惨遭遇。 阿多诺比本雅明小11岁,初遇本雅明便被其独特思想所吸引,并一直受其影响。纳粹上台后,本雅明逃亡到巴黎,在那里艰难继续着他的写作和拱廊街研究计划;阿多诺先是到牛津莫顿学院,后来追随霍克海默到了美国,成为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骨干。 阿多诺不仅在经济上和实际事务上,更从精神上始终支持着本雅明;两人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同盟,相互信任,彼此激发,这些都反映在1928—1940年间的通信里。这些信件也为理解本雅明后期著作,特别是他未完成的拱廊街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本书分部分,分别呈现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西方哲学演进阶段。作者对西方哲学史原本庞杂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完善,并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作者兼采外书写哲学史的论点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并对其进行阐述,态度客观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不服从》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现代教育首先教人服从——遵照法规,融入社会。但我们就应该学会服从吗?如果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求自由,那么服从和自由是否相互矛盾?服从只是随波逐流、言听计从吗?《不服从》围绕服从这个母题,阐析了奴役、违抗、越轨等种种概念,以及它们对民主社会造成的影响。
爱,热衷理性的哲学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古往今来,从不乏有哲学家探讨爱这一的奥秘。爱,在哲学里被描述成一种必须警惕的情感,要么因为它是虚幻的、折磨人的,要么因为它让人偏离智慧、道德等理想。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蒙田、卢梭,从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海德格尔、波伏娃,他们都对爱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本书揭示了古往今来那些的哲学家经历的感情变故、创伤苦恼以及他们关于爱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世俗化的爱情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对于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爱情具有的启发意义。
《西方哲学与人生(卷)》共介绍了包括苏格拉底、笛卡尔、马克思、尼采、柏拉图、奥古斯丁、叔本华、卡西尔、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休谟、怀特海等十二位西方哲学大家。作者将哲学家归类融合,划为心灵的曙光、境界的向往、爱智的趣味部分,由大哲学家的思想、时代背景介绍起,兼有学术的细致品评及深入浅出的人物经历叙述。读起来犹如亲自聆听傅教授循循善诱的精彩讲解。
《吠陀经和奥义书》为巫白慧的学部委员文集。《吠陀经和奥义书》所选内容为:吠陀经的译者导论、印度唯物论思想探源、印度古代辩证思维、原人奥义探释、吠陀轮回说探源、古代和中世纪的印度自然哲学、奥义书的禅理、印度哲学中的场有思想、奥义书哲学和佛教、文殊菩萨与梵本《金刚针论》等文章。
陆达诚著的《存有的光环--马塞尔思想研究》为关于马塞尔思想研究的专著,书中除了介绍马氏本人之思想外,也把他的思想与中西哲学家(奥斯定、马里旦、德日进,沙特、唐君毅、牟宗三等)作比较,另有讨论希望、死亡、价值等专题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爱,热衷理性的哲学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古往今来,从不乏有哲学家探讨爱这一的奥秘。爱,在哲学里被描述成一种必须警惕的情感,要么因为它是虚幻的、折磨人的,要么因为它让人偏离智慧、道德等理想。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蒙田、卢梭,从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海德格尔、波伏娃,他们都对爱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本书揭示了古往今来那些的哲学家经历的感情变故、创伤苦恼以及他们关于爱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世俗化的爱情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对于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爱情具有的启发意义。
实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中z有影响的流派之一,20世纪初活跃一时,20世纪70年代又重新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衍生出新的变种。本书以z有代表性的7位实用主义大家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奎因、罗蒂、普特南、布兰顿为对象,较为系统地分析评述了他们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