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论述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在书中,安萨里基于他对 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论敬畏真主、论爱、论忏悔、论克制私欲、论信托、论孝顺父母、论天课与吝啬、论死亡、论现世、论知足、论感恩、论骄傲、论禁止虐待孤儿、论施舍、论礼拜等。安萨里在阐述“敬主与爱人、向善与避恶、孝亲与近邻、济贫与扶危、知足与感恩”等伦理思想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根本所在,并透过伦理层面阐述了穆斯林的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该书展现的伊斯兰
《最伟大的思想家:伊壁鸠鲁》主要按照不同的内容,以“自然”、“知识、灵魂和自由”、“快乐”、“欲望的种类”、“审慎与幸福”、“友谊与正义”和“治疗哲学“等为主题,介绍伊壁鸠鲁的思想,并在介绍了伊壁鸠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是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主要为讲座文稿,对黑格尔乃至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古代雅典人是早表明并践行,即使没有特定家境和教育的普通公民也是可以做出负责任的政治决定这一观念的。出于这个原因,对于雅典民主的反应,一直是政治思想上好的罗尔沙赫氏测验。无论是称赞雅典是现代民主的合法祖先,还是指责其为暴民的统治,纵观历史,评论者们所展现的多是他们自己政治和社会观点。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珍妮弗·托尔伯特·罗伯兹缕述了从雅典时期到当代的雅典民主接受史,探索涉及了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性别研究、教育理论等领域。
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本书收选的三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克里同篇”和“斐多篇”——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审判时、入狱后和服刑前的经历。这三篇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到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格物探原》受益于牛顿的机械论宇宙观,自然神学在17至19世纪的欧洲思想界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晚清中国出版的诸多自然神学著作中,本书是拥有系统性的一部作品。本书为早期探究事物道理和本源的一部名著。内中多图,以文释图,趣味盎然。作者韦廉臣,系英国派往中国的有名传教士。
作为20世纪走红的哲学家,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JIU神精神、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启蒙的最初目标是让人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摆脱蒙昧与恐惧,树立自由与自主。然而在理性一路高奏凯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登峰造极的时候,启蒙却走向了它的反面…… 本书通过探究启蒙概念的起源、批判文化工业、揭示反犹主义的深刻思想根源,力图指出,如果启蒙失去批判的维度,就会成为单纯的工具理性,如果丧失了人道的维度,最终会成为敌视人的怪物。为此,我们需要启蒙辩证法。
《印度哲学史略》论及包括印度上古以来西吠陀、梵书、奥义书等的哲学,至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时所谓各种外道、哲学派别,乃至于商羯罗的吠檀多论,概括印度在西院第八世纪以前的宗教和哲学。对于印度哲学、佛教的起源、流变进行了细致的分疏。
在《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中,作者史密斯梳理了黑格尔对以权利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传统的批判,后者既包括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性质的自然法思想,也包括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性质的自然法权学说,更加涉及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大革命的权利传统。 在黑格尔看来,整个近代自由主义权利观念以社会契约论为前提,并试图从抽象的基本原则推衍出现实的法政体制,而这显然低估了权利问题的复杂性。但就整体而言,黑格尔却并非反自由主义者,正如史密斯所言,其保留了古典自由主义中为核心的部分,并在相互承认的法权理论中加以重新表述。而黑格尔法权学说的特殊之处则在于,将近代自然法理论予以排除的历史、文化要素重新纳入了视野,而国家同样保障与发展个体之间相互承认与尊重的权利。由此,黑格尔发展出了极具现
克里希那穆提空性流露代表作首次中文出版,直接解答心灵安静、获得自由的方法。 一颗完全安静的心是非常简单的,真的很简单。 只有在那种安静的状态中你才能觉察到地球的美,一棵树的美,一只鸟或一张脸的美。倘若没有美,你永远都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你永远都不会看到什么是真理。 ——克里希那穆提
古希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而柏拉图哲学又是古希腊哲学的很好,其成果值得每一个时代学习借鉴,《柏拉图住疏集:理想国》作为柏拉图很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思想目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柏拉图住疏集:理想国》汉译本至今已有多种,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吴献书的文言译本,八十年代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王太庆《柏拉图对话集》的节译本,同时代郭斌和与张竹明合译全本《柏拉图住疏集:理想国》,再至本世纪王晓朝《柏拉图全集》译本和另外近二十种译本。 《柏拉图住疏集:理想国》是一部对话体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艺学等方面,是一门综合学问。它包含的哲学体系可称为一个关于人的综合学说。西方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很原始的经典表达方式。
作为欧洲哲学界的新锐,圣地亚哥·扎巴拉和导师瓦提莫共倡“柔弱之思”,在形上学、政治哲学、文化批评等领域新作迭出。《存在的遗骸》围绕存在问题展开运思,系统论述海德格尔及海德格尔之后舒尔曼、德里达、南希、伽达默尔、图根哈特、瓦提莫等欧洲哲学家的存在论,从而证成以下论题:自海德格尔“消解在场存在”或“克服形上学”之后,我们必须追问存在的遗骸。这一追问使我们能够对形上学(经由诠释学)的瓦解做出回应,能够在人之“被抛状态”的可能性之中追寻新的目标与抱负。哲学不是要去理解永恒者,而是必须重新引导人类走向对自身历史的解释。
人一生的成长,犹如蝉蜕,只有勇于舍去身上那看似无比重要的壳,才能脱胎換骨,长出一双能让人生飞翔的翅膀。 而人很大的痛苦,在于不愿失去。対于已失去的,永近都在杯念、悔恨,放不下过去,折磨现在的自己。求不得是苫,得而复失更苦,想要紧紧抓住,却失去得更快更多…… 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美好人生? 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杰克?康菲尓徳告诉我们: 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会做减法的述程——減去无用的欲望、 累赘的习性、杂乱的心念。简单的心性,オ能过好复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