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巴特·施奈德巴哈在研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对于黑格尔之后德国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总结和反思,其中包括对青年黑格尔派、尼采哲学等的分析讨论,梳理了历史主义在德国思想界的流变。
本书是学者陈鼓应在《悲剧哲学家尼》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几篇重要论文的汇集,在中国的尼采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书中对尼采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尼采哲学的性及其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诠释。
《密释纳》(Mishnah)是重要的犹太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内容包括犹太人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准则和伦理规范,在犹太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密释纳(第2部 节期)/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为其中的节期部,主要解说所有有关犹太节期与节日的礼仪规范和具体规定,译者所写的长篇引言和大量注释有助于读者阅读。
“神学”发端于12—13世纪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乐趣,本是为超自然知识领域保留的术语。但在16—17世纪,大量自然哲学家和世俗人对神学经典论题的讨论,使得科学与神学以全新的方式结合在一种话语模式中,“神学关切以世俗化的术语表达,而科学的关切则以神学术语表达。神学与其他科学几乎成为同一个领域”。由此形成了一种看待神圣事物的独特方式,即“世俗神学”。后者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个世纪,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学”发端于12—13世纪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乐趣,本是为超自然知识领域保留的术语。但在16—17世纪,大量自然哲学家和世俗人对神学经典论题的讨论,使得科学与神学以全新的方式结合在一种话语模式中,“神学关切以世俗化的术语表达,而科学的关切则以神学术语表达。神学与其他科学几乎成为同一个领域”。由此形成了一种看待神圣事物的独特方式,即“世俗神学”。后者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个世纪,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的原创性的著作。作者以20世纪初的尼采和叔本华的思想为主,研究哲学治疗的可能性:哲学治疗,就是让顽固的精神强迫症(用“强迫症”归纳一切想不开的问题)起化学反应,这种思想上的化学反应解构一切永恒的真理,把乏味的天命或者绝望(我把“绝望”视为很典型的关注,也就是总朝向某个方向想问题的顽固倾向,这种倾向可以暂时地移开或者走神,但是永远一再回来)魔术般地变成希望与趣味,哲学治疗使1+1不再等于2而是等于一个任意的未知数。我所谓“精神上的化学反应”是我所理解的哲学治疗的关键词之一,“精神上的化学反应”在形而上层面上增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心理手术”,给心理治疗增加了的维度。
马尔库塞是20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他的学说在二战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他本人也通过与当时社会运动的积极互动而赢得了“新左派之父”的名号。本书选取马尔库塞相对成熟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围绕其理论固有的实践指向,揭示了社会批判理论内在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演变与新左派运动的相互关系。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本书是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计划的《西方正义理论译丛》中的一本。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本书作者围绕沃尔泽的《正义诸领域》一书,回顾了该书的主题,对该书进行了精彩的批评,充分探讨了正义和平等问题。 本书一本对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精彩论文集。11位论文作者评价了沃尔泽在《正义诸领域》一书中提出的复合平等观和民主公民身份理念。他们的批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yi,依据善物的社会意义分配善物不必然导致平等的结果;第二,沃尔泽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其某些主张与经验相悖;第三,因要求诸领域内的原则互不干扰,沃尔泽的方法会阻碍某些领域往进步的方向变化。在批判沃尔泽的同时,作者们也探讨了自己关心的正义和平等问题。
尼采的著作已然确立其在当代哲学和文化中的经典地位,然而尼采解释仍然众说纷纭,尼采文本仍然有着谜语一般的面孔。在当代偏于学院化的尼采研究中,尼采戏剧而神秘的诗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是少有细密通达的解释。 德国政治哲学家亨利希·迈尔的《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直指海德格尔的文章《谁是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与海德格尔的解释“争辩”。但是,迈尔不仅要与海德格尔争辩,正如《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一场哲学争辩》副标题“一场哲学争辩”所示,其争辩的要点正在于“哲人与先知之争”,即柏拉图式政治哲学传统中的哲人一王问题。 扎拉图斯特拉的哲人身份和先知身份可以合二为一,还是充满矛盾?迈尔认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人格,而是内在地包含了一种至深的人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