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研究(第五辑)》为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2013年4月举办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在中国”会议论文集。本辑所收文章主要围绕两个层面:一,明末迄今亚里士多德学说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及影响研究;二,亚里士多德学说体系的理论研究。在其中,既有针对亚氏某一哲学概念的传播及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又有以个案形式的研究,突显出亚氏学说进入中国所出现的跨文化理解问题。在第二层面上,主要探讨了亚氏学说体系中的伦理学、形上学、逻辑学等问题。这是对亚氏学说本身进行的理论研究,为研究亚氏学说的东渐提供了可参照的理论资源,同时自身也是亚氏学说在中国的一环。《西学东渐研究(第五辑)》在两个层次的研究上均有不同的程度推进,提出了不少有说服力的新观点、新论断。目前为止,出版界还少有对亚氏学说东渐理论研
本书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波普尔政治哲学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主要有如下内容:考察方法论的困境;透析波普尔功利主义思想的困境;考察波普尔对两种社会工程论证的悖谬与偏失;对开放社会理论的批判。本书力图突破目前对波普尔政治哲学研究仅仅限于《历史主义决定论》、《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和《猜想与反驳》的“狭隘读解”或“范围限定”,试图把政治哲学和科学哲学,尤其是把波普尔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剖析波普尔政治哲学。
为完善中国西南边疆文化研究,为使中国西南地区的回族了解自己的历史,云南姚继德教授编写了这本《与中国西南边疆社会》。本书从云南回族社群与东南亚的历史联系及当代变迁、昆明穆斯林社群的变迁、大理回族餐饮业调查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中国西南边疆,特别是云南省的文化历史发展。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他以“优美的语言格言式的笔触”撰写了大量著作,如珠的妙语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他的格言式的警句也被后人编纂出版,颇受西方人的欢迎。叔本华作品的中译者韦启昌先生,从他翻译的近百万字的译作中,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轮到的与自由》选取了十几万字,以格言录的形式,编译了这部书稿。书稿分人性·性格·道德、人生·幸福·痛苦、自己·他人、人的心理、爱情·婚姻、阅读·学习、科学·哲学、艺术·美学、其他等方面,所选内容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宜大众阅读。
特洛伊战争如火如荼之际,一支来自神秘部族骁勇的少女军团从天而降。她们的统帅,女王彭忒西勒亚与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在战场相遇,他们爱上了彼此,都想俘获对方。在一次战斗中,彭忒西勒亚负伤昏迷,被阿喀琉斯擒获,她的女伴普萝妥耶为避免刺激女王脆弱的心灵,恳请阿喀琉斯装作自己被俘,女王苏醒后信以为真,对阿喀琉斯讲述了埋藏奇异而惨烈的历史中的秘密。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了激战的声音……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译者为正文添加了众多脚注,并在正文之后编写了“专名索引”。除了克莱斯特的剧作,本书还收录了三篇评论及研究文章,这三篇文章为读者了解相关背景,理解剧作内涵提供了便利。
《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把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作者延斯·森特根用轻松欢快的语调,向读者介绍了20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维方法。他模仿了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的形式,但远比《论题篇》生动有趣。书中的每一种思维方法,都关联了一位哲学大师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到康德、帕斯卡、尼采,再到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几乎贯穿了整部哲学历史。作者举重若轻,书中的文字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并且引用了新闻事件以及身边张三李四的例子来说明哲学命题。纳迪亚·布达的插画和森特根的文字相映成趣,既有调整读者阅读节奏的作用,又通过绘画语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英美文学名家的死亡哲学》》,本书简介:艾米莉·勃朗特、托马斯·哈代、约瑟夫·康拉德、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些享誉英美文坛的文学巨匠,他们以自己高超而娴熟的文学技艺为读者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文学著作。
作为欧洲哲学界的新锐,圣地亚哥·扎巴拉和导师瓦提莫共倡“柔弱之思”,在形上学、政治哲学、文化批评等领域新作迭出。《存在的遗骸》围绕存在问题展开运思,系统论述海德格尔及海德格尔之后舒尔曼、德里达、南希、伽达默尔、图根哈特、瓦提莫等欧洲哲学家的存在论,从而证成以下论题:自海德格尔“消解在场存在”或“克服形上学”之后,我们必须追问存在的遗骸。这一追问使我们能够对形上学(经由诠释学)的瓦解做出回应,能够在人之“被抛状态”的可能性之中追寻新的目标与抱负。哲学不是要去理解永恒者,而是必须重新引导人类走向对自身历史的解释。
《吠陀经和奥义书》为巫白慧的学部委员文集。《吠陀经和奥义书》所选内容为:吠陀经的译者导论、印度唯物论思想探源、印度古代辩证思维、原人奥义探释、吠陀轮回说探源、古代和中世纪的印度自然哲学、奥义书的禅理、印度哲学中的场有思想、奥义书哲学和佛教、文殊菩萨与梵本《金刚针论》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