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偏误是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发音时不自觉的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发音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一般自成系统,自有规律。国内外对于语音偏误的既有研究,或失之于琐细,或受限于语料,尚待突破性进展,而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偏误的研究进步空间尤大。为此,本书借助语言类型学方法,通过大规模统计不同母语背最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偏误,从宏观角度对汉语学习者的语晋偏误特点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使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借鉴语言类型学方法,对25种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528条语音偏误条目进行了详细考察和分析;下篇研究以“口音汉语在线--世界典型汉语语音偏误数据库”中8到28个国家的男女口音作为实验对象对其单元音、时长、声调、语调进行声学分析。本书旨在通过揭示语音偏误的共性
《汉语语法史》从词法、句法、词序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汉语悠久的语法历史,讲述了汉语数千年维持下来的的语法特点、变化了的语法特点以及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语法特点。《汉语语法史》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学习。
《世说新语》是一部重要的中古历史文献,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思想文化等都可能要涉及它,所以几十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兴趣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浓厚,逐渐形成一科热门学问。《世说新语词
本书站在以古观古的高度,采用古汉字字源分析的方法,以期在先秦时期华夏服装起源与文化问题上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一方面,通过古汉字字源学真切地感受古人“衣”生活的场域,提出一些创新观点;另一方面,通过服装相关的古汉字字源学分析与文本信息、考古实物三维印证的途径,证实或证伪一些观点。本书分为四篇,共六章,首先,从中国服装的起源及其文化入手,确定中国服装起源于劳动相关需要的观点;然后,分别从首服、主服(礼服、常服及兵服)、足服三个维度,系统深入地探讨其具体起源及其文化,以古人的辉格观与今人的反辉格观相融的立场,追寻先秦时期华夏服装起源与文化的基准点与关照点,还原华夏服装艺术与文化的本原。
《《王韵》《广韵》反切注音比较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内容为《王韵》和《广韵》的比较研究。比较的内容涵盖两者在文学、语音、词汇、训诂各方面的继承性和差异性。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全面掌握《切韵》到《广韵》的递修过程与二者音系的继承关系,有助于全面掌握《切韵》到《广韵》在文字、词汇、训诂方面的变化,进而全面借鉴和利用《王韵》《广韵》在文字、训诂方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