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象征》通过展现那些已经流传及沿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图形、符号及标识,以专业的表述、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插图,追溯其起源,探寻与挖掘其涵义,同时揭示神话、宗教、传说、艺术及当代文化是如何诠释这些符号与象征涵义的。它涉及多种文化,时间跨越数千年。 《符号与象征》的构架独具匠心,它以归纳性的主题作为主线,将各种符号纳入不同的主题中,让每个符号在不同的主题中都得到深刻而精确的诠释,同时使相似、相关的符号得以交叉对比。 全书共有两千多幅全彩图片,通过线条、绘画、图形,在深色的背景上铺衬以金、银等奢华夺目的色彩,再现古代人类文化的辉煌璀璨。
读书须先识字。汉字,特别是汉字字源,蕴含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说文解字》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字书是理解汉字的首要经典,但是由于生僻字多,释义古奥,现代人已经不易读懂。 本书发凡起例,抽取《说文解字》全部540个部首,也就是540个最具代表性的汉字,做音、形、义的解释,结合文字演变、插图释义,让今天的读者得以理解汉字的字源、意涵和构成。本书篇幅虽然简短,但没有失去《说文》全书的基本面貌,以更加简便、直观的方式,将《说文》的精髓传达了出来。这些《说文》部首,组成了一万多汉字,包罗 天地鬼神、山川草木、世间人事 ,说是 万有 ,一点也不夸张。 全书由何大齐撰著、录写、插图,他的著述与其书法、绘画珠联璧合,也使本书成为融会了知识性与美感的艺术作品。
《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本书是一部简洁易懂的文学理论导入教程。集合了西方主要的文学理论,对各文学理论流派的介绍很完整。全书分13章,章对批评、理论、文学这几个核心词做了界定;第二章对文学批评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介绍到马修?阿诺德、巴赫金,下限至80年代;从第三章以后的各章,每章一种批评流派,分别介绍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和新批评,读者反应论,现代主义/后现代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或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酷儿理论:同性恋批评,生态批评。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通论性作品,系统阐述中国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涉及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研究史、古文字学理论与考释方法、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商周金文、简帛与其他古文字材料,以及古器物学与商周史研究,提出诸多重要见解。作者 **中国文字起源两源论,揭示了六书理论的本旨,并将文字纳入语言的背景下加以研考,尤重语音对于古文字研究的作用。作者强调古文字资料作为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论释其对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 冯时其他作品: 《中国天文考古学》 《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洪堡是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语言学研究者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自洪堡过世至今,对洪堡著作的整理和翻译、研究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且不时掀起热潮。因翻译难度较高,国内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洪堡的语言学译注,译者主要以其英文译本为基础。《洪堡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共4卷,选编了27篇(部)洪堡论著,涵盖了其所有的语言哲学著述和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其中13篇(部)为重译,14篇为新译。译文篇目由德国当代著名的洪堡研究学者特拉班特教授(Prof. Trabant)和波尔舍教授(Prof. Borsche)帮助勘定。译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贯穿了洪堡从1795年至1835年不同的生命时期,以展现洪堡语言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
洪堡是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语言学研究者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自洪堡过世至今,对洪堡著作的整理和翻译、研究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且不时掀起热潮。因翻译难度较高,国内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洪堡的语言学译注,译者主要以其英文译本为基础。《洪堡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共4卷,选编了27篇(部)洪堡论著,涵盖了其所有的语言哲学著述和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其中13篇(部)为重译,14篇为新译。译文篇目由德国当代著名的洪堡研究学者特拉班特教授(Prof. Trabant)和波尔舍教授(Prof. Borsche)帮助勘定。译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贯穿了洪堡从1795年至1835年不同的生命时期,以展现洪堡语言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
本书逐一对《说文解字》540部首进行注释和考辨,有充分的文献例证和出土材料例证。后附《说文解字叙》注释和笔画、音序索引。本书立足现代语言学理论,从汉字构形学的角度,科学界定《说文》部首在汉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运用小篆以前的古文形体,特别是运用近年来新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来阐释和考辨《说文》部首,对《说文》的学习、研究和普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成语误用辨析200例》的续编。《成语误用辨析200例》2013年出版,书中收录200篇小文章,每篇文章是对一至两条易被误用的成语的解析,分析到位,浅显易懂,对读者理解和运用成语、避免误用很有帮助。《200例》出版以后,反响良好,作者赵丕杰老师又续写了200篇新的辨析文章,作为续编出版。《续编》体例风格与《200例》一书相同,选取的成语都是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误用频率较高的,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所举错误用例比较多,都取自近期主要报刊和网站,以便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对成语用法和误用原因的分析清楚透彻,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成语字面义和深层含义的解释严谨准确,书证丰富、典型。
语言不仅与个体和群体健康关系密切,也关乎 健康中国 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健康治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反映我国语言学界在语言与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收录20篇文章,涉及语言与健康研究的多个维度,具有极强的跨学科属性,既有语言与健康关系的综述性研究,也有研究方法的探索。这些研究既体现了语言表现是反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标记物,也阐释了语言如何作为健康活动的核心媒介来促进医患沟通,同时关注了如何充分利用语言资源帮助个体达到健康活动目标的问题。本书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多模态与特殊人群话语丛书 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反映我国语言学界在语言与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音,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献十分丰富,《中古汉语读本》选取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80余篇,内容涉及佛经、史书、诗歌、杂著、书信、契约等,仔细阅读这些文献,对研究这一时期的语法词汇演变十分重要,同时也能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情况提供重要的帮助。在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音,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献十分丰富,《中古汉语读本》选取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80余篇,内容涉及佛经、史书、诗歌、杂著、书信、契约等,仔细阅
如何使那些隽永留存在古籍或铅字印刷品上的字体重焕新生,也能应用到我们今天的各种设计和出版物当中? 字体设计的历史学方法手册是西文字体复刻设计的实用指南,凝结了两位资深字体设计师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从理解复刻概念的精髓出发,以作者的真实设计案例为线索,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导您进入复刻字体设计的实操领域。 关于中文字体复刻设计的讨论特邀四位知名中文字体设计师撰文探讨中文字体复刻实践,揭示当代字体设计师是如何应对汉字的海量字符集,以及复杂的字形演变过程。这部分内容与西文字语境下的译作部分相互对照、补充,开启了一场跨文化、跨文种的设计对话。
《古代汉语》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
本书为第六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分为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和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应用研究两大部分,囊括了计算语言学发展特点等理论问题,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标注、转写等技术问题,运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进行词典编纂、词汇复杂性研究,以及生造词对比研究、单一量词研究、嵌偶词研究等应用问题,反映了近年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研究的相关成果。
这是作者晚年说文解字系列的收官之作,从音、形、意诸方面剖析简化字的无理、荒诞与霸道,对四百五十多个常用简化字失据的解析,准确有力、 妙趣横生。如果说《白鱼解字》意在解释汉字造字之妙及蕴含的人文特质;那么,《正体字回家》则直击简化字不成立的命门,阐述恢复正体字的深厚文化理由。此书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本书稿的研究对象是人工智能语境下科学表征的方法论。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变化,随之也导致了传统科学表征的方法论困境;认知进路问题的解决需要对传统路径在新的技术语境下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科学表征在语境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范式--计算模拟,这就为逻辑方法和计算方法的部分综合创造了可能性,同时也为语境分析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模型化、形式化和可计算化,使得一种以语境为基底、以计算杨烨阳,哲学博士,毕业于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现为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近年来,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累计10余万字;主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本书是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序录 经籍旧音辨证》的再版合册。《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是吴承仕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所作的注,可以看作是一部唐以前的 经学发展史。《经籍旧音序录》主要是对汉魏六朝作音人生平及其有关注音著述的考订,目的是为了辨明各家的时代及其使用的注音方式,以便于排比征用。《经籍旧音辨证》就旧音 的传写错伪与注音中的特异现象,前人未加解释或解释不当者加以考证、阐释。本书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现列入《江苏文库·精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