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道:名家翻译之道》为名家名译的精选集,汇集了诸多翻译大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杨必译的《名利场》、徐迟译的《瓦尔登湖》、黄源深译的《老人与海》、王科一译的《傲慢与偏见》等名篇。《译道:名家翻译之道》通过经典译文赏析,来阐述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被动语态译法、抽象名词译法、增词法、减词法、反译法、分译法、合译法等等。
高华丽编著的这本《中西翻译话语研究》通过各个时期中西翻译话语的分析,解析中西翻译话语产生的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话语发出者的文化身份,透视中西翻译话语中的相同和差异,寻求中西翻译研究交流和对话的基础,倡导翻译学建设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翻译学建设深入发展。
近年来,我国外语翻译教学有了长足进展,外语翻译教学专家和学者取得丰富的成果。但纵观翻译教学研究,很多翻译教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翻译技巧的讲授和练习,缺乏对整个翻译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李庆云所著的《翻译教学法研究》以翻译史为研究起点,以我国外语翻译教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切入点,从多种视角对翻译教学法及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为构建科学、系统的翻译教学法理论奠定一定基础。 本书主要面向外语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和有致力于此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本书为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之一。本书以动态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鲁迅、木心和莫言的小说英译为个案,围绕着“摆渡”“飞散”和“求异存同”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考察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译介与接受的状况及其跨文化旅行的形态。
本书共分为8个章节,按照“词法——句法——篇章”的顺序依次讲解相应的翻译规则及技巧;同时,每章聚焦一至两处红色景点,精选双语语料,设置单元导览、专题背景、汉英笔译技巧、延伸阅读、翻译实践等模块,从真实史料、语言知识、学术探讨、汉英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专题学习。本书以思政性、专题型为特色,不仅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解决实用文本在汉英翻译中的难点,更致力于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可能性。本书按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可供高校翻译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也是高口、笔译培训人员理想的学习资料。
本书针对我国高校翻译本科专业高年级开设的文学翻译课程编写。其目的是通过文学翻译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介绍、翻译实例理解、表达与修订过程的分析与讲评以及翻译实践的训练,帮助学习者较为深入地认识文学翻译活动,较为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翻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他们理解过程中的文学鉴赏水平与表达过程中的艺术再现能力,为他们能够独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并进行文学翻译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汉语的界限意识弱,英语的界限意识强。基于这种认识,本书重释了汉英对比研究,区分了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为汉英互译实践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方向,也为英汉互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框架。作者认为,要根治理论脱离实践的顽疾,应该以具体语言对的单个方向翻译学研究为基本单位,构建翻译类型学。本书是作者对汉英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尝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汉英翻译策略,实践操作性强,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翻译策略与技巧可操作性差的缺陷,理论上也为解决语言学派和文化派翻译理论的冲突带来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