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并附三篇访谈。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所翻译的《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被学界誉为 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文笔优美,见解独到,足见大家风范。本书不仅适宜翻译专业人员精研提高,其简劲高旷的文化散文风格,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具有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翻译之耻》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专业译者,劳伦斯 韦努蒂提出,时下流行的作者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贬低了翻译,同时也强化了版权法中对 著作权 的不当定义。此外,针对各类学术机构对翻译的忽视,出版商对译者的不公正待遇,本书均给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韦努蒂的研究均有涉猎。他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翻译伦理促使译作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被写作、阅读和评价。
何红华的《农产品商标翻译研究》可用作商务英语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辅导读物,也可作为商务英语与应用英语、英语语言研究者,语言学专业教师的参考书及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在梳理、总结和吸收前人有关商标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以农产品商标翻译为研究对象,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中借助数量分析以及资料整理及总结,把视角放在一个微观层面上,以提出如何改进农产品商标翻译的对策和具体翻译建议的研究为基本立足点,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和研究。
本书以和合翻译理论为参照,对苏轼诗词英译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论与翻译相结合,构建了和合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在实践方面,通过对苏轼诗词英译的对比研究来验证这个模式的效能性。本书一方面期待对和合翻译理论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苏轼诗词的英译研究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出铺垫。本书适于诗词翻译工作者、英语学习者、诗词爱好者。期待本书能够起到 抛砖引玉 的效果,引起专家和学者在和合翻译理论方面与苏轼诗词英译实践方面积极主动地思考,展开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工作,力图为 在途中 的国内译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一己绵薄之力。
本书定位于翻译理论教材,从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翻译发展概述引入,主要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全书分为理论、技巧、实践三篇,共十六章节来系统讲述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归纳或阐明翻译的逻辑与规律。总体而言,本书在讲解翻译技巧时也就是本书的技巧篇,融汇了英汉词法、句法、语态及语序的特点同时引入了颇具时代感的翻译例句,所以具有一定出版价值。本书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来系统讲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书稿内容充实,例子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习参考价值。
近年来,我国外语翻译教学有了长足进展,外语翻译教学专家和学者取得丰富的成果。但纵观翻译教学研究,很多翻译教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翻译技巧的讲授和练习,缺乏对整个翻译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李庆云所著的《翻译教学法研究》以翻译史为研究起点,以我国外语翻译教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切入点,从多种视角对翻译教学法及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为构建科学、系统的翻译教学法理论奠定一定基础。 本书主要面向外语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和有致力于此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翻译课是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教材根据《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并结合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商贸专业、涉外文秘专业、旅游专业以及驻外机构人员培训等使用。 本书根据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书以字词、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易讲解,学生易接受,能使教学效果 化。 本书立足于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以及翻译方法、技巧、艺术等。课文中的实例、译文赏析、讲解题和练习题也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词语的选用、词语的搭配,并讲解多义词、成语、专有名词等的用法。 讲解句子的主语
吕婷婷、李立云编*的《译桥之美(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分为五章,从哲学思想、饮食文化、爱情、婚姻家庭、教育、节日五方面人手讲述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每章首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对比阐述,然后通过 翻译原则与方法 、 翻译赏析 和 翻译实践 三个版块聚焦相关主题的汉英互译技巧讲解、典型实例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本书强调启发与联想,注重学以致用,有助于读者深刻认识英汉传统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了解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与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是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水平的理想读物。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的又一座里程碑”,傅雷的翻译世界内容极为丰富,值得人们去阅读和发现,更值得人们去作学术性研究和探索。 《傅雷翻译研究》着力于目前国内有关傅雷翻译研究的学术空白处,并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书共分九章,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概览之后,从诗学、风格、选择与文艺思想等主要方面详尽探讨和阐述了这一世界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傅雷富有代表性的具体译文文本,对这种构成进行了饱含说服力的个案分析;此后三章中,则分别提供了傅雷翻译研究的多种新视角,揭示了傅雷其人其译之于后学的启示与意义。在此过程中,使用大量翔实的手资料,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模式,全面展现了傅雷的翻译思想、翻译精神、翻译实践与翻译影响。 傅雷虽已远去,但其译作、译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实拍书影 【编辑推荐】 《红高粱》 《青衣》 《妻妾成群》《活着》《烦恼人生》 《马桥词典》 《废都》 《受活》 《古船》等作品 原作与译作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有哪些互动故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莫言、毕飞宇、苏童、余华、池莉、韩少功、贾平凹、阎连科、张炜……中国当代文坛ji富代表性、域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妙语连珠,畅谈中国文学在世界的 的现状、困境与前景 。 这本不一样的访谈录或许能让您找到答案。 【精彩书摘】 我敬重、感谢翻译家,其中包括将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也包括将中国文学翻译成外文的翻译家。没有他们的劳动,像我这样的作家,就没法了解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也没法让外国读者了解。 ——莫 言
《汉俄成语翻译构式研究》依托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隐喻转喻、大小三角语言分析等语言学理论对成语进行分类,并分别从结构形式、语义核心、文化内涵、翻译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对大量汉俄成语实例进行细致考察和翻译尝试,创新性地提出汉俄成语互译“深入原语理解”、“探查成语语源”、“考察文化内涵”、“用通顺译语表达”的四个操作步骤。《汉俄成语翻译构式研究》*的亮点是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建构出“直译构式”、“换译构式”和“意译构式”三种汉俄成语翻译构式,且运用《红楼梦》(俄译本)中的数十条汉语成语的俄译案例,对《汉俄成语翻译构式研究》所建构的三种翻译构式进行科学性和实用性验证。
随着全球化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人员交往日益频繁,文化单极化及多元化态势并行,文化间际交流日趋广泛,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国内外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的理论知识,为下篇的实践做铺垫。下篇以跨文化教学、国内外电影文化、国内外广告文化、国内外中医文化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当代文化翻译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之下,信息的传播和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不可分,翻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其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必须重视翻译对于文化传播的功能,必须重视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和后果以及翻译对于一个国
吕乐、闫栗丽编著的《翻译项目管理》共10章,第1章概述了翻译行业状况;第2章介绍项目管理研究成果,也是本书翻译项目管理研究的理论支撑;第3 章对翻译项目管理进行综述,总结和探讨了翻译项目管理的特征,对翻译活动进行了分类;第4章讨论了翻译行业标准,对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翻译行业标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5至第8章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笔译、口译、视频翻译、本地化翻译及本地化翻译服务进行了深入探讨;第9章专门讨论了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技术(主要技术内容由SDL和传神(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第10章介绍了翻译服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本书可为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寻求语言服务的机构和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翻译专业和MTI教育的教学参考资料。
功能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该理论包括功能主义模式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应用笔译是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应用类文本的书面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各类实践与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张东东、姜力维编著的《功能翻译理论与应用笔译研究》则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类文本的笔译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所探讨的笔译体裁主要包括商业广告翻译、化妆品文本翻译、新闻标题翻译、大学校训翻译、电影字幕翻译和笔译教学问题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为经典的理论学说之一,至今仍被研究者们不断讨论和充实。对于应用笔译而言,其本质、内涵、规律和策略等,也在不断发展和建设之中。
曹明伦编著的《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以实证考据和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按历时描述和共时批评相交的理路,在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学术视野内,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全书考察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辨析了均用Translation Studies为其能指的译介学和翻译学之差异,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重新审视了翻译的目的、任务及其标准,抢先发售提出了“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文本行为”和“非文本行为”这两对概念,批评了功能派理论对二者的混淆,并用新批评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为论据,证明了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用确凿的论据证明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永远都是
《翻译论(修订本)》基于发展的观点,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界和相关学科对翻译活动的多方面探索,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整体思考、系统梳理和学术阐发,是作者对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全书分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等七章,从中可看出作者许钧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广度。书中探讨每个问题时,都把古今中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加以引述和点评,最后亮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深度。本书梳理出了翻译研究的明晰的理论脉络,提供了丰富、可信和前沿的学术资料线索,为国内翻译研究界同行提供了一种学术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翻译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理论教程。 《翻译论(修订本)》问世以来一直位居国内屈指可数的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