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老北京方言口语词条一万多条,50余万字。有一些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比较生僻的。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不少儿化音的口语。
本书是对河北献县方言单点的调查研究。河北献县方言隶属于冀鲁官话,内部差异较大,从百余年前西方传教士开始,调查记录者一直很多,如汉学家戴遂良、方言学家陈淑静等。本书运用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河北献县方言进行了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共时描写。也从历史语言学的视角,将献县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进行比较,归纳了献县方言声韵调演变的特点。此外,本书还提供了详实的分类词表和语料记音。
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本书是完全用上海话书写的一本散文杂谈集,有 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 、 平民乐园城隍庙 、 上海旧书店 、 煞根 、 夹忙头里髈牵筋 、 十三点 、 老克拉 等篇,读来亲切自然,系作者视为珍宝的上海经验、岁月印痕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掇英,展现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方言的魅力。
随着网络通信日益频繁,在线交流无所不在,电子传播全面崛起,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网络语言随之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特征,从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了一种功能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网络语体三分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 本书对此进行系统的学理研究,分为六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讨论一些学理问题,既给语言学同行们一些启发,也能使普通读者读来不觉厌倦,并为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编撰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本书从区域语言学的角度描写、分析苏皖两省境内的吴语、徽语和江淮方言的五种语法现象,比较不同方言点的异同,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从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和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在语法上具有类型差异这一工作假设入手,选取若干项具有典型的类型对立或差异的特征进行调查、比较,证实该区域的上述特征多不属北京话型。
《中国方言学报(第3期)》是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论文集。所讨论的内容涉及方言学理论,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以及方言比较研究。有《广州木鱼书音韵研究》《福州话名量词的范畴化认识》《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合音研究》《汉语方言处置标记的来源》《论汉语的“正偏”结构》《从言说动词到意外范畴标记》《鄂东方言的程度量范畴》等。
本书是继甑尚灵先生50 年前调查研究成都话后,再次对成都话的全面调查研究。本书运用汉语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将成都话的声韵调系统与中古音系、《中原音韵》音系及普通话音系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比较,从而进一步揭示成都话的音系特点。本书对于人们了解成都话提供了相关的语音词汇资料。
本书为著名津味儿作家林希谈论天津俗语的文章集,书中对天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八十余个天津俗语进行了阐释,不同于专门辞书,作者在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场景,既讲清了这些俗语的来源,又对这些俗语的意义与用法进行了生动说明,别开生面,妙趣横生。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 名片 ,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 走出去 。
本书旨在探索表层的声学表征和底层抽象的语言学表征在听觉词汇加工历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变调词的表层表征和底层表征不一致的现象为心理语言学和音系学理论带来很多解释上的困难,此书通过心理语言学及神经语言学手段,以普通话和闽南语的双音节变调词为实验材料,来研究当母语者听到底层和表层不一致的变调词时的词汇加工方式。总的看来,对于能产性高的变调规则来说,其变调词之底层声调在听觉词汇加工过程中扮演较重要的角色;对于能产力低的变调规则来说,其变调词之表层声调在听觉词汇加工中扮演较重要的角色。此书为变调词的储存方式和听觉加工模式提供了心理和神经层面的证据,证明普通话和闽南方言的变调规则之本质会影响母语者大脑加工和辨识变调词的方式。
杭州方言属吴语太湖片 方言,一般指仅通行于西湖 周边范围不大的特定地区内 的 杭州话 。历 杭州话 受多种外来方言的影响,特 别是宋朝都城南迁到临安后 ,临安城里的居民多数是北 方移民,遗民所带来的北方 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 的作用,促使它逐渐变成一 种带有官话色彩的吴语。元 明之际,杭州不但又一次和 周边方言融合在一起,而且 因为不少民族官员主政东南 地域,他们的一些民族语汇 也进入杭州地区;从清朝初 期起,杭州话相较于其他吴 语方言有了 多的文读特色 本书全面收入现今杭州 通用的实用词汇,保留原汁 原味的 杭州方言词语 ,力 争成为杭州话的工具书。
《中英日对照上海话教程》是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阮恒辉先生所著,是他2000年初版的《自学上海话》的升级版本。全书从结构、体例到文字安排均根据初学者的需要设计,能较好地提升读者学习和运用上海话的能力。本书明显的特征是使用阮老师自创的语音发音方法,通过学习这些发音,可以举一反三,尽快掌握上海话发音技巧,使初学者迅速入门,学会上海话。 全书采用普通话、上海话、英语和日语对照编排,便于国内外读者学习和使用。在结构设计上有针对性,分语音、课文、语法概述、词汇四编。其中课文部分按照语境分为问候、访问、逛街等十个部分,基本囊括了在上海生活所需要掌握的词汇和句式,贴近日常生活,反映时代语言变化的特征,考虑读者群的范围,同时增加了一些国际化的内容;语音和语法部分介绍上海话的发音和语法常识;词
在朝鲜语演变史研究领域,《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朝鲜语的历史演变及特点研究》可谓 后出转精 之作,创新点和特色都很鲜明。首先在视角上,以近代朝鲜语为参照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考察了朝鲜语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发展脉络,并试图总结其演变规律及特点。大胆突破以往学界对中世纪朝鲜语发展史的划分模式,从语言演变的实际出发,以 壬辰倭乱 作为中世纪朝鲜语向近代朝鲜语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把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看作是由中世纪朝鲜语发展到近代朝鲜语的过渡时期。 其次,在描写和解释上,有诸多发现和新见解。1)发现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朝鲜语的标记规则中,增加了形态一音位主义标音的成分。2)音位的辨义功能减退,是导致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朝鲜语的音位体系变化的主要动因。动态的语音序列中,原有的音位结构在前后音
听、说、读、写,是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的四门功课。本书为学习上海方言探讨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供读者选择。 全书24开,分三部分,*部分重新设计了适合上海方言的48个元辅音字母,并加以讲解。第二部分为字词篇,对一千余条上海方言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同时配图200副一一做对应说明。第三部分为俗语篇,为上海方言常用600句做注解。附完整语音教学视频二维码。 本书较全面收集整理了上海方言,具有一定地方文化保存价值。
介绍四川方言与文化,大体分以下几个部分:一、四川方言概说,包括四川方言的界定、地域范围、整体特点、历史流变等;二、四川方言的本体,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三部分;四、四川方言与文化,包括地域风俗、文学作品、说唱艺术等。介绍四川方言与文化,大体分以下几个部分:一、四川方言概说,包括四川方言的界定、地域范围、整体特点、历史流变等;二、四川方言的本体,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三部分;四、四川方言与文化,包括地域风俗、文学作品、说唱艺术等。
汉川市垌冢镇的李氏家族是元末明初从江西省湖口县迁入的,老湾村是李氏家族的二房、五房的驻锡地,《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是二房佐字辈的后代。《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父母和周围的乡亲基本都不识字,小时候(三十世纪七十年代)无电视看,无收音机听,很少听到规范的普通话,耳濡目染的是乡音和俚语,它就成了《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的第1母语。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自然听得懂、说得出纯正的乡音俚语。上了小学,开始学习普通话,《汉川方言语音研究》作者很长一段时间学不好它的声调,这是母语的 干扰 。后来到城里求学、工作,总想 漂白 自己的口音,说规范的通语,却感觉别扭、拗口,不如乡音自然、顺口。近十年来,离开了西南官话区武天片,到贵州省工作,《汉川
我深深感到杨子静、潘邦榛两位同志编写的《广州话分韵词林》是很有意义之作。静公是一位资深的粤剧编剧家,对广州话极有研究,他既深入民间,又深知广州话和古汉语的关系,能够钩沉发微,在书中提供了不少鲜见的资料。潘君则是编剧界的新生力量,勤奋好学,和静公一道完成此书,是令人高兴的事。这本书列出广州话韵目52个,其中特有的入声韵目17个。它以词尾的字为提示单字,把尾字相同的词目编列,检查起来很是方便。所收词目,既有广州流行的俗语、口头语、惯用语,其中如艰难韵中的“黄鳝上沙滩”、“撞板”、“大食懒”、“生螆猫入眼”,工农韵中的“斩脚趾避沙虫”、“发开口梦”,入声字尾的“坏到加零一”、“老而不”、“零星落索”、“捉到鹿唔会脱角”等,都是十分生动而有特色的;也有一般通用的古词语、新词语,而且数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