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信主编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主要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从17个方面叙述了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段语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另从古人的著述中“披沙拣金”选录了若干材料,从三个方面概述古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学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古近代语法现象关注和研究是不系统也不深入的。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有价值的发现和见解,更应该循此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
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苏楠楠老师二十年词汇教学经验总结,足量一万单词教学(不包括衍生词汇与简单词汇),达到母语词汇基础水平,适合于高考、四六级、考研及雅思托福等考试的词汇要求。
《汉语语法史》从词法、句法、词序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汉语悠久的语法历史,讲述了汉语数千年维持下来的的语法特点、变化了的语法特点以及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史》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学习。
《词律》二十卷,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万树根据自己所见古人词分类考订,在纠正《啸馀谱》等诸家词集错讹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计六六○调一一八○体,调之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调中各体亦以字数多寡为序,书“又一体”。同调异名者,列异名于正名之下。每调每体注明字敷。平仄、韵脚和句读,分别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论说。并作《发凡》一卷,表明其对词学的独立见解。
《意义新论》探究对于语义学与语用学如何划界及在何处划界这个问题新近做出若干理论回答。《意义新论》尤其试图为通常所称的“最小论语义学”(亦称“语义恒定论”或“非语境敏感性语义学”)做出论辩。最小语义学旨在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两者的关系做出相当简约的阐释,并且认为,尽管对于真正的(即词汇或句法地标记的)语境敏感性表达式,语境可能影响字面语义内容,但相当程度上语用输入对语义内容的影响则仅限于此。
该书为2018年第四批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作者方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本书以话语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取向,将前沿性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将语法规律与篇章现象联系起来,探讨语法形式与篇章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话语中交际因素对语法结构的塑造,从话语功能角度论证语法规律的内在动因。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结构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一定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范畴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一定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由“单复句”转向“流水句”。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局部改良”与“全面改革”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
本书囊括了高中英语所有教材的必考词汇、短语和主要的知识点以及当年考纲词汇的主要用法,新增了高考命题可以使用的新词汇,提醒考生注意2009年以来新增词汇的用法,并收集了400多条谚语以供翻译写作之用。本书内容全面,知识丰富。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本工具书有利于高一、高二和高三所有学生掌握高考词汇,提高解题能力,获得优异成绩。
《杨树达文集:高等国文法》广采马建忠、刘淇、王引之、俞樾等语言学家著书之说,加以新见,详列各类词汇,加以细密的分析。配合大量例句,作者所采辑的例句,始自诸经诸子,迄于《后汉书》、《三国志》,六朝唐人间或甄采,《古文尚书》也有收录,做到了旁证博采。读完此书,中国语法之特点不难自明,阅读古书可以达到无障碍。
汉语句式、句子研究与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核心课题之一,本书围绕汉语句式、句子研究,分两部分阐述。上篇研究汉语句式这一汉语教学的关键。下篇用形式语义学的理论,来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着重用数理逻辑上关于算子和变量的约束关系这种观念,来分析句子语义关联、及其结构限制,概括汉语句子结构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点,构建句子结构的句法分析程序和相应的语义解释程序,揭示汉语句子结构对语义解释产生作用的具体机制,以更有效地分析和表示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跟形式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推进汉语语法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结构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一定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范畴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一定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由“单复句”转向“流水句”。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局部改良”与“全面改革”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结构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范畴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由“单复句”转向“流水句”。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局部改良”与“全面改革”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流水句的研
本论文集是靠前汉语学界关于语体语法研究的很新探索,也是部由中国学者和靠前学者共同探讨汉语语体语法的学术著作。全书包括当代编、古代编和教学编部分,基于“语体不同,语法各异”的基本理念,对当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语体语法表达系统和结构特征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描写和解释。所选文章,既包括语体语法系统的理论建构,也有语体语法应用实践的策略分析;既探讨制约特定语法结构的语体机制,也挖掘促发特定语法特征的语体动因;既对跨文体的语体特征进行考察,也对特定语篇的语体类型作出概括。由此可见,语体语法的体系架构和应用探索方兴未艾,并从汉语研究向其他语言拓展,不断开辟新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