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词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动词和名词则是词类研究中*重要的部分,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名词的界定问题、兼类问题、遵守扩展规约的问题、主谓结构的性质问题等,进而影响着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本书对前人的词类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说明了研究中很多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比照印欧语建立的 名动分立 的词类模式不适合汉语研究。而从 名动包含 的词类格局出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 南村辍耕录 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学者徐朝晖博士对陶宗仪的著作——《南村辍耕录》词汇的综合性考察。作者除了对词汇本身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还对陶宗仪的生平经历、创作著述、成就及特点做了详尽论述,对《南村辍耕录》的词频做了统计和分析,通过词汇反映元代的社会状况。因而本书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为语言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份资料。
本书通过对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以及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现象等词汇词义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客观展示《广雅疏证》的词汇词义面貌及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雅疏证》从清代至今在词汇词义等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广雅疏证》中的词汇词义现象,正确认识王念孙及其《广雅疏证》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拓展《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词汇学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实证材料,经过阐述论证的有价值的术语、原理和结论以及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官话方言方位词研究》首先通过官话方言11个代表点的方位结构中的单纯方位词和单用的合成方位词的形式的横向比较,发现:在方位词的形式上,官话方言与普通话共同点多于差异点;在单用合成方位词的形式上,这些官话点可以分为东北(北京、哈尔滨、济南、牟平、洛阳)、西南(武汉、成都、扬州、西安、兰州、太原)两片,根据这一分片结果可以推知这些官话点各自所代表的官话方言大区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同时也说明将晋语从官话方言中“分立”出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其次,通过古今的纵向比较,认为官话方言中有特色的方位词大都是近代汉语在方言中的存留。后,从方位概念如何表达这一新视角探究出北方官话“四方”表达形式的特点。
语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编委会编著的《语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是“庆祝张斌先生90华诞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沈家煊、戴庆厦、陆俭明、范晓、杉村博文、陆丙甫等国内外30多位学者的论文,内容主要涉及汉语句法研究、语义研究、语用研究等方面,还涉及第二语言教学、亲属语言、音韵学等语言学分支领域,内容丰富,可供语言学研究者、学习者参考。
本书《突厥语历史比较语法(语音学)》乃是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突厥语和蒙古语研究室集体撰写、编辑出版的一部总括性科研巨著。 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它的主要编辑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突厥学家捷尼舍夫是俄罗斯著名突厥学家,也是我国突厥学界比较熟悉的一位学者。
《佩文诗韵》,清初编定,为当时士子科考作试帖诗推荐的官方韵书,韵部即"平水韵"的106部,所用的数据是金、元以后作诗用韵的根据,至今仍为广大创作近体诗者所惯用。《词林正韵》三卷,清戈载著,根据《广韵》206部,共19个韵部。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奉为圭臬,成为填词者推荐之韵书。《中原音韵》,宋末元初周德清所著,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韵书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00余字,按读音分类,编成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每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部,而入声全部派入平、上、去三声。每一类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及北曲体制、音律、语言和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这本“词典”有近千个词条,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宗教、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赋予现代词汇全新的诠释与内涵。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是一个医生叶维之放下手术刀,在工作之余、旅途之中执笔剖析诊治社会病症之作,是一个医生对社会、人、事物的一种另类思考和感悟。一种后现代文化与智慧的表达,一种脱俗的、似不经意的,*是深刻、泼辣的理性认识。它也许是一种调侃,却*非庸俗的黑色、灰色或黄色幽默。它可能看似怪异,却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
英国人类学家里奇(Leach)称《阶序人》是印度卡斯特研究 的 巨构,而美国人类学家坦比亚(Tambiah)则称本书融汇综合了前人对印度研究的成果。路易·杜蒙著的这本《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提出的“阶序”理念,一方面揭示了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一方面则暗指西方近代“平等”理念的局限。本书因此 了印度研究的领域,而对各种比较文化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元杂剧用韵研究》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底本,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确定曲子韵脚用字,同时对照同时代的《中原音韵》,分析归纳韵字的韵部,展现了元杂剧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元杂剧各韵部的用韵尤其是出韵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穷尽式探究。为使结论更加富于可信性与科学性,本书编者赵变亲把元杂剧与同时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杂剧的诸宫调进行用韵上的比较,不仅论证了元代的实际语音状态,同时也发现了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书后附录了现存一百五十六种元杂剧的所有曲子押韵字表。
王氏训诂字词固然广征博引,且大多精准到位,但终究没能在文字上形成如《淮南子杂志》卷末之古籍校读条例,对于今人阅读、理解王氏的著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高邮王氏四种汉语语义学研究》一书中,作者彭慧由现代语言学中语义学一门而入,对“王氏四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将父子二人在字词训诂上的成就,归纳入现代语义学的各个范畴内,系统阐发了王氏父子由于时代局限和著作体例限定而未及表达的汉语语词含义分析的方法和指导思想。
转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分布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包括音位、词义、语法、语篇、语用等),但语法中的转喻研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成果较为零散,未成体系。有鉴于此,吴淑琼编著的《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尝试把语法转喻视为概念转喻的一个分支,从理论构建和语言事实分析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系统探讨和阐发,旨在揭示隐匿于语法结构背后的认知机制,丰富和拓展概念转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语法转喻的含义和本质特征;二是语法转喻的运作模式;三是语法转喻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对语法转喻的定义、动因、本质特征、功能、始源的实现方式等进行了系统描
丛书简介:外国语言学名著译丛为精选国外已经出版的著名语言学著作,译为中文出版,适合国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参考。 本书简介:本书是语法化领域内的经典著作,主要关注的是语法化的初始阶段,尤其关注语法化过程的原因,同时为理解语法化提供一个新框架,该框架基于语法化肇端于语言结构之外的张力这样一种假设。本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涉及介于语言和外部世界或 真实 世界之间的认知层面;它是一个我们所体验世界的层面,即投射世界。 本书研究的议题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隐喻及其他相关现象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语法化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语义关系、语法化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以及语法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结构等。本书适合所有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语法化研究领域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