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牛津大学博登梵语教授麦克唐纳所编撰的一部简短实用的吠陀梵语语法手册。这部吠陀梵语语法初阶与作者影响深远的《古典梵语语法初阶》可谓姊妹书。作者采用平行比对的方法,对吠陀梵语语法进行介绍,因此适合已经有一定古典梵语语法基础的读者使用。中译本为了方便读者与古典梵语进行比对以及快速定位与翻检,制定了详细的目录。考虑到原著的篇幅,中译本先行译出了原著前四章及附录三重音部分(本书的附录一),故对书名根据内容加以改定,以飨读者。
汉语的 有 在 是 是一个语义语法类。本书首先系统研究了三者成类的多维基础、内在关系及其基本的语义语法特征;其次个性与共性并重、古-普-方结合地考察了三者在情态表达、时体表达、语气表达及信息功能方面的性质、类别、意义/功能的衍生、特征与成因;最后分别对三者作了有限的跨语言比较。研究发现,三者不仅可以同时作用于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并且在不同层级之上的功能/意义只有显与隐或强与弱之表现而无本质的差异,沟通其间的就是其基元或其特征。至于三者的性质、类别在发展衍生中的惰性表现及多样虚灵的意义/功能,则是其基元或其特征与不同的语法层级互动的结果。
本书基于 四维语法 思想,以清末民初传教士西南官话文献和西南文人白话作品为语料,纵向联系近代汉语文献及当代西南官话材料,横向比较早期北京官话文献,系统地描写了清末民初西南官话的构词法、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了名词的小称、名词的复数标记、动词的体貌、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程度表达的句法手段、数量的表达等语法范畴,为西南官话方言语法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借鉴参考语法的描写分析原则,兼顾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对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龙坝乡的豪尼哈尼语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共时描写与分析。
本书采用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方法,以个案的方式,对汉语方言中的多功能虚词及演变展开研究,包括前人研究较少的连-介词、时间-语气副词、情态动词和时体助词。其中,前两类虚词以笔者母语江西吉水(醪桥)方言中的 做(佢) 、 等 、 去 和 边 为主要考察对象,是为上编;后两类虚词则跨方言考察了情态动词 做得 、 着 ,即行体助词 想 等和完成体 即行体助词 来(X)、去(X) 等虚词,是为下编。本书考察虚词的功能后,结合历时语料和共时(跨方言材料和句法语义)表现探讨了其形成和语义演变,论证了诸多演变过程,揭示了汉语方言中若干语法化路径,总结了若干以往较少深入的语义演变规律,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词典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词汇研究有助于语言研究和辞典编纂的深化,本书以词汇学和词典学为依托,在词典与词汇的互动视角下,借鉴词汇语义学、汉语词汇教学、中文信息处理、词典考古与辞书编纂史、实验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义位函数理论、词汇分布理论、词汇语法化理论进行探讨,对词典编纂中的辞书发展史、外向型辞书编纂、新词语词典的编纂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等语言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并列举分析了汉语新词语发展演变的路径和方向,对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做尝试性探索。
本书以东汉时期书写、刻画或模印于砖瓦等建筑材料及陶质器物上的文字材料为研究材料,砖瓦及陶上的文字本文统称为砖文。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虚词集论,以词类为纲,对东汉砖文中的介词、副词、代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进行全面描写,同时将砖文中的虚词与东汉其他文献《论衡》、《太平经》、汉译佛经进行对比研究。本书充分调查虚词的分布特点、使用频率和语法功能;在对东汉砖文虚词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利用学术界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共时和历时方面的比较,揭示这些虚词在汉语发展目前的地位。下编语法散论是从语法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主要有四篇文章:《东汉俗语文献行为处所表示法探索》、《东汉砖文及引进处所介词“在”的使用情况》、《东汉墓志材料中的同义连用》、《东汉刑徒砖文句式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