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初版于1997年,因其简明实用,十几年来广受欢迎和好评。本次修订,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作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适当调整,以使教材更加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 本教材旨在让学习者获得必要、基础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以帮助学习者发现和纠正表达中不合语法规范之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书不仅简明易教,而且实用易学;用例多而精当,练习多且安排合理,确实是简明实用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
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便撰文指出汉语音节数与语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在很长时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汉语韵律与语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将国外相关理论与汉语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发掘了不少汉语音节数目与语法相互关联的新事实,提出了重音理论、松紧像似、音节像似等解决方案,而且加深了人们对汉语及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本书以大家讨论较为集中的几类语言事实(不同句法结构的单双音节搭配倾向、OVN类复合词等)为切入点,旨在系统梳理前人在汉语韵律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相关理论,分析各家优长与不足,力图使读者对汉语韵律语法相关研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进而推进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发展。
系统性。本教程系统地讲解了汉语语法的词法与句法,全书分4章讲词法,6章讲句法,3章讲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全书以核心(head)为纲,在绪论中指明核心决定着结构体的类别和与之共现的成分,其他各章围绕着核心的作用展开。比如说章以偏正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为例展示核心决定复合词的类别;第二章以把字句、状态补语为例展示功能核心的选择作用,并讲解了“功能范畴假设”和限制嫁接方向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随后各章就根据这两条假设讲解动词短语、句子、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并列短语、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并以此反哺构词法。 学术性。本教程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也适用于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他们有一定的汉语语法基础,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教材宜强调学术性。比如说两个语言
王冕死了父亲 这个句子,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被当作一个难题热烈讨论,因为它的主语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它的宾语也不是及物动词带出来的,这就多方面地挑战了人们对汉语主动宾关系的认识,成为汉语语法学史上的一个 悬案 。本书分 上篇:分析法 和 下篇:综合法 两大版块,系统地梳理了汉语语法学者在 复杂化 和 简单化 两个方向上的努力和成果。上篇集中讨论了基于动词和移位的 分析 法,详细介绍了生成语法对相关语法现象的研究,包括 领有格提升说 抽象动词说 增元结构说 双动词说 等多套方案。下篇集中讨论了基于句式和移情的 综合 法,其语言学背景是认知语言学 构式语法 的思想和 概念整合 理论。关注句式,就是关注整体。相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是这种研究思路的核心理念。因此, 综合 法的研究方案都是力求在解释上做到简洁性、总括
词类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动词和名词则是词类研究中*重要的部分,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如名词的界定问题、兼类问题、遵守扩展规约的问题、主谓结构的性质问题等,进而影响着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本书对前人的词类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说明了研究中很多根本性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比照印欧语建立的 名动分立 的词类模式不适合汉语研究。而从 名动包含 的词类格局出发,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围绕 的 的性质与功能展开讨论,秉承认知与功能学派的基本理念,并更加注重即时语言加工过程中和语境相关的社会认知因素,即认知的在线性和社会性。在沈家煊先生新近提出的汉语词类包含模式的基础上,从 的 字结构是参照体 目标结构这一理论原点出发,针对不同论题,选取相应的研究方法,尝试系统回答 的 字研究中的种种问题。全书的核心观点是: 的 是参照体标记,起到提高参照体的指别度的作用,由此派生出诸多其他功能。主要内容有:从全新的 认知入场 视角阐述 的 在名词短语中的基本功能。基于复合词连续统、概念整合等观念探讨 的 字隐现的规律。在反映即时言语认知场景的语篇中寻找制约多项定语的 的 的隐现和位置的规律,类似的方法也应用到对 N的V 的考察。分析从名词短语中扩展到事态句末的 的 。以词类功能专门化的观点论证 的
本论文集所收论文是从第七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06;武汉华中师大)会议论文中遴选而来的。收入本集的论文都在这次会议上宣读过,会后又经过作者认真修改和反复润色。这些论文代表了国内语法化理论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Cognitive Chinese Grammar认知汉语语法》协调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范畴化、概念整合、词汇压制、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认知词汇学等等理论,建立了一个适合全面分析自然语言现象(不仅仅是汉语现象)的理论框架,并将其运用于分析(部分)汉语语法现象。《Cognitive Chinese Grammar认知汉语语法》企图说明:(1)汉语语法并不“特殊”,完全可以用认知和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描写和解释;(2)汉语的句法结构并不象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灵活”,而句法—词汇融合上的限制同样也可以用认知规律来解释;(3)一种语言现象背后往往存在好几种认知因素,“非此即彼”的结论存在很大风险,“综合”式的解释才符合语言和思维规律。
本书涵盖了中国大量的历史典故,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可谓包罗万象,内容五花八门,其中包含各种妙趣横生的故事,比如 庄周梦蝶 、 后羿射日 、 烽火戏诸侯 、 破釜沉舟 、 孟母三迁 等,既富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性,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另外,此书又不拘一格,全文通过典故首字母拼音排列的方式,使得全文井然有序,方便查阅又一目了然。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将语言理据定义为语言形式及其演变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分别从英语和汉语共时词汇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对比研究了两种语言在理据类型和理据程度上的异同。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指出,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占主导地位的系统;英汉词汇有不少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本书由赵宏著。
《事实挖掘与理论探索:汉语语法问题的多维思辨》共包括四个章节,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研究,各个章节讲述的内容具体如下:章总论;第二章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第三章句法格式与特殊句式研究;第四章词语演化及使用情况考察。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11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即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 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本书由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has metaphysical consequences. Thus,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is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study of philosophical semantics is central to the philosophy oflanguage.
该书是2014年8月在渤海大学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的论文精选集。收录包括叶慧君、杨琳、肖模艳、徐时仪、苏新春、周荐、李红印、郭龙生、唐子恒等35位作者的27篇论文。文章涉及词汇学理论、现代汉语词汇、词义、词典学等方面的内容,部分文章体现了词汇学界的学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认知构式语法视域中的汉语单宾语句》由刘琦著,主要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和解释汉语常用的单宾构式。将设定和区分动词本原构式和超动词构式,前构式是动词自身基本题元配置和形义组配而后构式是前构式作为组分参与的复杂构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切入微观和宏观层面并梳理单宾构式内纷繁复杂的语义-句法关系。
本书收录了两百余个成语故事,无论耳熟能详还是闻所未闻的成语兼而有之。不仅深入浅出,简洁易懂,而且能够扩宽读者的知识面。中华历史文化博大深厚,成语之量灿若星辰,本书中不能逐一体现,希望读者能通过本书一斑窥豹,领略中华历史文化的辉煌。本书为方便读者更深刻理解成语的用法与意义,分别释义了 本义 与 引申义 ,并将每条成语的 出处 罗列出来,以便读者查阅探究。由于本书编撰时间有限,仓促成书,且编撰团队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讹误之处,在此,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便再版更正精进。
这本 词典 有近千个词条,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宗教、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赋予现代词汇全新的诠释与内涵。 这是一个医生放下手术刀,在工作之余、旅途之中执笔剖析诊治社会病症之作,是一个医生对社会、人、事物的一种另类思考和感悟。一种后现代文化与智慧的表达,一种脱俗的、似不经意的,更是深刻、泼辣的理性认识。它也许是一种调侃,却绝非庸俗的黑色、灰色或黄色幽默。它可能看似怪异,却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