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汉语动词同义度分析方法与等级划分》借鉴框架语义学的词语分析方法,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单一释词与其被释词构成的同义动词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同义等级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同义关系远近研究的分析方法与程序,按照一定原则,将动词同义关系的远近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为汉语同义动词的语义关系与等级划分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系统性。本教程系统地讲解了汉语语法的词法与句法,全书分4章讲词法,6章讲句法,3章讲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全书以核心(head)为纲,在绪论中指明核心决定着结构体的类别和与之共现的成分,其他各章围绕着核心的作用展开。比如说章以偏正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为例展示核心决定复合词的类别;第二章以把字句、状态补语为例展示功能核心的选择作用,并讲解了“功能范畴假设”和限制嫁接方向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随后各章就根据这两条假设讲解动词短语、句子、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并列短语、语法与语义、语法与语音,并以此反哺构词法。 学术性。本教程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也适用于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他们有一定的汉语语法基础,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教材宜强调学术性。比如说两个语言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围绕 的 的性质与功能展开讨论,秉承认知与功能学派的基本理念,并更加注重即时语言加工过程中和语境相关的社会认知因素,即认知的在线性和社会性。在沈家煊先生新近提出的汉语词类包含模式的基础上,从 的 字结构是参照体 目标结构这一理论原点出发,针对不同论题,选取相应的研究方法,尝试系统回答 的 字研究中的种种问题。全书的核心观点是: 的 是参照体标记,起到提高参照体的指别度的作用,由此派生出诸多其他功能。主要内容有:从全新的 认知入场 视角阐述 的 在名词短语中的基本功能。基于复合词连续统、概念整合等观念探讨 的 字隐现的规律。在反映即时言语认知场景的语篇中寻找制约多项定语的 的 的隐现和位置的规律,类似的方法也应用到对 N的V 的考察。分析从名词短语中扩展到事态句末的 的 。以词类功能专门化的观点论证 的
本书是讨论儿童语言获得实验方法的名著,亦是国外儿童语言获得研究的经典教材,是将生成语法理论的假设与儿童语言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典范。 书中展示了大量儿童句法、语义获得研究的实验,详细阐述了实验设计的理念、必须满足的合理性条件、具体实施的步骤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儿童语言的科学实验提供了很强的实用性指导。 作者重点推介的两种实验方法——真值判断任务和诱导产出任务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儿童语言获得研究。这些方法逻辑性强,可以有效地控制句子使用的语境,为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
转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分布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包括音位、词义、语法、语篇、语用等),但语法中的转喻研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成果较为零散,未成体系。有鉴于此,吴淑琼编著的《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尝试把语法转喻视为概念转喻的一个分支,从理论构建和语言事实分析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系统探讨和阐发,旨在揭示隐匿于语法结构背后的认知机制,丰富和拓展概念转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语法转喻的含义和本质特征;二是语法转喻的运作模式;三是语法转喻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对语法转喻的定义、动因、本质特征、功能、始源的实现方式等进行了系统描
《 元曲选 状态词用法词典》是专书的专类语词词典,收录并解释了《元曲选》原文中1300多条状态词的结构、意义、用法、语音变化等。书中的状态词包括拟声词、拟态词、状态动词和状态形容词。本词典所收条目首先按词条的音节排列,分为《元曲选》双音节状态词、《元曲选》三音节状态词和《元曲选》四音节状态词三个部分。每一词条下一般由意义、用法、相关词语、语音构拟、按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意义和用法是所有词条的内容。本词典有两大特色:一是穷尽性的计量统计。每个词条在《元曲选》中的出现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个义项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种用法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二是运用 变形重叠 的理论分析了部分状态词构成过程中的语音变化。
《外教社博学文库: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将语言理据定义为语言形式及其演变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分别从英语和汉语共时词汇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对比研究了两种语言在理据类型和理据程度上的异同。《外教社博学文库: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指出,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占主导地位的系统;英汉词汇有不少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写本《老子》。是当时所见《老子》写本中错误较少,後人改篡*少,内容*的版本。能够帮助我们修正通行本《老子》中的许多错误。此稿即研究其中的新词新义与楚简、帛书、传世本的异文。
语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编委会编著的《语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是“庆祝张斌先生90华诞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沈家煊、戴庆厦、陆俭明、范晓、杉村博文、陆丙甫等国内外30多位学者的论文,内容主要涉及汉语句法研究、语义研究、语用研究等方面,还涉及第二语言教学、亲属语言、音韵学等语言学分支领域,内容丰富,可供语言学研究者、学习者参考。
意义问题是目前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极为复杂的哲学问题之一。周志荣编写的《真与意义的元语义学研究》选取新的研究视角,在元语义学的层面,一般地讨论并试图解决真理与意义的理论关系问题以及意义问题,以期获得对于意义问题以及真之问题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王氏训诂字词固然广征博引,且大多精准到位,但终究没能在文字上形成如《淮南子杂志》卷末之古籍校读条例,对于今人阅读、理解王氏的著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高邮王氏四种汉语语义学研究》一书中,作者彭慧由现代语言学中语义学一门而入,对“王氏四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将父子二人在字词训诂上的成就,归纳入现代语义学的各个范畴内,系统阐发了王氏父子由于时代局限和著作体例限定而未及表达的汉语语词含义分析的方法和指导思想。
《 南村辍耕录 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学者徐朝晖博士对陶宗仪的著作——《南村辍耕录》词汇的综合性考察。作者除了对词汇本身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还对陶宗仪的生平经历、创作著述、成就及特点做了详尽论述,对《南村辍耕录》的词频做了统计和分析,通过词汇反映元代的社会状况。因而本书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为语言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份资料。
《Cognitive Chinese Grammar认知汉语语法》协调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范畴化、概念整合、词汇压制、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认知词汇学等等理论,建立了一个适合全面分析自然语言现象(不仅仅是汉语现象)的理论框架,并将其运用于分析(部分)汉语语法现象。《Cognitive Chinese Grammar认知汉语语法》企图说明:(1)汉语语法并不“特殊”,完全可以用认知和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描写和解释;(2)汉语的句法结构并不象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灵活”,而句法—词汇融合上的限制同样也可以用认知规律来解释;(3)一种语言现象背后往往存在好几种认知因素,“非此即彼”的结论存在很大风险,“综合”式的解释才符合语言和思维规律。
本书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探讨了语用、语篇以及非语言因素在句法研究中的重要性,证明纯句法研究并不能解释本书中所提到的反例,句子合法与否并非有赖于非宾格-非作格对立,而受制于语义、语用和语篇等因素的影响,这成功地表明了功能性因素在句法中的作用。本书对纯生成语法所忽略的语言事实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补充了生成语法研究中的不足,是句法学家和功能学者不可忽略的参考资料。
本论文集所收论文是从第七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06;武汉华中师大)会议论文中遴选而来的。收入本集的论文都在这次会议上宣读过,会后又经过作者认真修改和反复润色。这些论文代表了国内语法化理论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11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即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 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本书由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将语言理据定义为语言形式及其演变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分别从英语和汉语共时词汇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对比研究了两种语言在理据类型和理据程度上的异同。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指出,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占主导地位的系统;英汉词汇有不少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本书由赵宏著。
《咬文嚼字(2003合订本)》为《咬文嚼字》(作者:郝铭鉴)2003年度的合订本。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 结构观 而言,汉语流水句不一定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 范畴观 而言,汉语流水句不一定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 由 单复句 转向 流水句 。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 局部改良 与 全面改革 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流水句的研究现状
《文言语法》 一书,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法和句法作了系统的叙述和分析,并和现代语法相比较,可使读者大致了解我国语言一般变化的历史和规律。全书共分三编:首先叙述文言语法的意义、词法和句法的概念,其次,分别讲述各种词类,后是句法的分析研究。书中文字简单明确,例句大部分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出,适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和具有高中程度的人阅读文言文的参考。 此书曾被译成日文,很多日本人学习古汉语都用它!